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4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续须不一定为明志,胡须背后的庙堂风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31 08:57: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四百一十五):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在近代史上,谈及尚武精神,拒绝剃须论者认为:撒克逊人的胡子意味着男子气概,没胡子的诺曼人则道德败坏。罗马的崩溃都被认为是刮胡子的直接后果,剃须且爱洗澡的罗马人“娘里娘气”,以至于被有胡子的蛮族彻底打垮。其实,希腊罗马人剃须,才是尚武善战的表现,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近战中被敌人抓住胡子,并能做出敌我识别。

然而胡子作为男人的主要标志,可以暗示拥有者的强势,由此,胡须自然当仁不让重新流行起来,说白了也是一种跟风。为了塑造民众对于庙堂人物的观感,如查理一世的胡须造型,成为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蓄须时代君王模仿的范本。

然而,对胡须造型影响最大的,当属是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他的牛角胡是“凡·戴克式”的升级版,剃掉了下唇部分以及络腮部分的胡须,胡须两端用油脂固定住,刻意向上高高挑起。这种干练而趾高气扬的牛角胡维护起来颇为不易,但在德国军官中颇为流行。威廉的牛角胡和昂着下巴的狂傲造型,是当时德国铁血时代最好的形象广告。德国作为后起之秀,不仅用“铁与血”解决了一系列问题,而且一跃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列强,并且内外治理秩序井然。它理所当然成为“以德为师”的落后国家的模仿对象,如同一时代在求变与鼎新中摸索的清廷。

清朝末年,军阀崛起,湘军、淮军以及其后的掘墓人北洋新军,各大军阀首领都过于脸谱化。此外,胡须也是被高度脸谱化的,细长下垂的“鲶鱼”胡须、三角眼、高颧骨的瘦脸,一度被认为严重缺乏阳刚之气。此时,领风气之先的军阀,便开始流行威廉的牛角胡,即便如陆宗舆就留着牛角胡。而清末新军的军阀之中,不但北洋团体“老头子”手下纷纷留起牛角胡,就连清朝八旗出身的荫昌和宗室出身的良弼,也因为留洋经历留着牛角胡。进入民国,牛角胡几乎成了军阀要员的标配,没有牛角胡简直不好意思称大帅。北洋军阀的老头子的胡须在清末还是自然下垂,到了民国,胡子两端就开始微微上卷。

最终,不但袁氏及手下如此,一度留起了牛角胡,南方诸公也会跟风。但是随着一战德国战败,牛角胡的发明人威廉二世退位后流亡荷兰,曾全球盛行一时的牛角胡迅速式微, 北洋军阀们的胡子也开始自然下垂。不过,这些蓄着醒目胡子的军阀被脸上很少留胡子的南方诸公赶下了历史舞台。不知是否胡子已成为军阀象征,还是一战后他们的脸上日趋干净,这也是庙堂风向的真实写照,毕竟南方执缰中枢之后,除了善于鸡蛋上跳舞的阎锡山外,大部分人的胡子都不会超过蒋的规模。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