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67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的罪魁祸首是他

[复制链接]

6270

主题

627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9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31 16:0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赵光义在开封府经营十多年,网罗了不少人才,也拉拢了很多朝臣,实力不可小觑。而赵匡胤亲近的兄弟们,韩令坤、慕容延钊、张令铎、王审奇、韩重赟等都已故去。石守信、李继勋等人在家养老。赵普等人的势力全无,就连战将王全斌也死了。

地方大员中,大多是建国后起用的文臣,后期任命的朝臣,与皇帝只是上下级关系,谈不上感情,有奶便是娘,关键时候不一定为皇帝拼命。

说到这里,就会发现,赵光义的野心是靠实力支撑的。平定江南后,赵匡胤要彻底解决赵光义的问题,但他已力不从心,只有选择迁都,他要将朝廷从开封府的势力中摆脱出来。

洛阳是大宋的西京,可以说是副中心。还有一点很重要,河南知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是他儿了赵德芳的老丈人,至少洛阳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把大臣们调过来再说。

据说赵匡胤在洛阳去了赵普的家,难说迁都不是赵普的计策。迁都不成后,赵匡胤准备壮大赵廷美来制衡赵光义,这些举动,其实就是向赵光义摊牌,他要“管教管教”这个弟弟了。

可结果是,赵匡胤的这些做法,不但没有取得实效,反而加速了赵光义的行动。赵光义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后患无穷,从年龄上说,他已37岁,关键是德昭已25岁,以后变数很多。

现在哥哥已不信任自己,难以预料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个时候刚好主要禁军力量出兵北汉,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成了加速器,赵光义必须把握住。

从几个史料的细节看,喝酒的事基本存在,而程德玄大半夜,又是大雪天等在赵光义家门口,证明其心中有事,而且心里很慌,因为他在等结果,什么结果?他知道赵匡胤要死了,但不能确定现在是死是活,他在等答案。

先说一个后话,赵光义当皇帝后,曾无数次用赐酒的方式结果了一批降臣,所以,赵光义给赵匡胤下毒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程德玄是个巫医,不但医术高超,重点是个使毒高手。赵光义多次使用的毒酒,就是出自他手。

赵匡胤临死前说的“好做,做好”,这下可以理解为:赵匡胤很无奈,你的目标达到了,你就好好当这个皇帝吧!

也可以理解为:知道被下毒了,很悲愤地说:“你厉害、你厉害。”还可以理解为:赵匡胤很震惊,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他想过弟弟会夺权,但没想过弟弟会对自己下毒手。

《续资治通鉴》记载:就在赵匡胤死前不久,看到赵光义家地势很高,缺水,派工匠引金水做了花园。

赵光义在宫里喝醉了酒,他亲自扶弟弟下台阶。赵光义曾生重病,赵匡胤亲自为他艾疚,昏迷中的光义觉得疼痛,赵匡胤就在自己身上试熏来把握温度,并疚了10个小时,直到赵光义苏醒。

这下还可以理解为,他如此疼爱自己的弟弟,弟弟居然对自己下得了手,他很无奈地说出了正常人在无奈的情况下都会说的反话:“你做的好,你做的好!”

皇后的心慌,证明她早已知道赵光义有了二心,只是没想到这个事来得这么突然,并以这种方式呈现。

还有一个关键点,这个宋皇后很年青,没有孩子。她的生辰没有记载,根据他入宫年龄以及赵匡胤比她大25岁的推算,她比赵德昭还小一岁。作为皇后,她就是赵德照名义上的娘,但是为了避嫌,跟德昭基本没有往来。

而德芳比宋皇后小7岁,宋皇后被封为皇后时,德芳10岁,也就把德芳作为儿子来看待和抚养,母子感情也不错。在赵匡胤死得很突然,又没有确定继续人的情况下,出于一个母亲的私心,召德芳而不召德昭是能理解的。

所以,宋皇后的恐慌有两层意思,一是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本来心里不踏实,二是看到赵光义入宫,明白担心的事已经发生了。

这个时候,也就不存在谁到谁没到的问题,就是德芳在场,也不可能当皇帝,这个又不是百米大赛,谁先到谁就是冠军。从皇后的神态来分析,她早都认了这个结果,已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所以说出了求饶的话,什么都是你的,只求留我们母子的性命。

她认为这个小叔子对自己的亲哥哥都下得了手,她们母子就更难保全了,这种惊慌是本能的,是母亲对孩子的保护。

赵匡胤十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没有哪个朝臣或是地方大员能够做大成事,即使存在对赵匡胤感情深厚的臣子,这个时候能明哲保身已实属不易,还有什么人能站出来反对。

赵光义胜了,就在赵匡胤心脏停止跳动的几个小时后,他在哥哥的尸体旁登基了。

当了皇帝,要立即安抚人心,给赵匡胤的谥号是太祖。除宣布大赦天下外,任命弟弟赵光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加封齐王,造成光美就是皇位顺序继续人的假象,向天下表明,我们老赵家的规矩就是传弟弟。

赵德昭接叔叔廷美的班,任命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赵德芳接哥哥的班,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薛居正加左仆射,沈义伦加右仆射。参知政事卢多逊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给枢密使曹彬加了同平章事衔,这也圆了赵匡胤的许诺。任命枢密副使楚昭辅为枢密使,潘美为宣徽南院使。

死去的老婆尹氏,追封为淑德皇后。现任老婆越国夫人符氏封为懿德皇后。之后又宣布,赵廷美、赵德昭俩人的排位在宰相之上。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的子女并称皇子皇女,也算是“共享富贵”吧!

开宝九年12月22日,还有8天这一年就过去了。可就在这一天,赵光义下令改元,年号为太平兴国,意欲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

年号是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不像现在的公元纪年这么直观,那时采取甲子纪年法,也就是用甲乙丙丁等十天干,与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进行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以此类推,这22个字可以相互搭配60次,所以60年称为一个甲子。

比如从汉朝到宋朝,过了多少个甲子,就知道过了多少年。但是,要查某个甲子年是那个年代的什么时候就很麻烦,实行皇帝年号后,甲子与年号配合,就比较直观。

皇帝年号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第一个年号为“元符”,从此年号成了一种制度,各朝都使用。不过,皇帝遇到大事,大多喜欢改年号,所以有的皇帝不止一个年号,唐高宗就有14个年号。

后来,从明朝开始,基本上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如清代康熙在位61年,只用了康熙一个年号,所以老百姓对明清皇帝习惯用年号称呼。而康熙的名字是玄烨,姓爱新觉罗氏,庙号是“圣祖”。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牌位时,上面写的名号,庙号是继承人根据先皇的德行给予的尊称。

除明清外,其它朝代的皇帝年号较多、较乱,老百姓就习惯用庙号称呼这些皇帝,赵匡胤的庙号是太祖,大家习惯称其为宋太祖。赵匡胤的谥号是“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谥号是皇帝死后,后人用简洁的文字概念其一生而给予一个中肯的称号。

清代康熙奶奶的名字是: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谥号孝庄,有的电视剧中她自称我孝庄怎样怎样,这个就有悖历史常识。

改元有个规矩,不是革命,也就是除推翻别的朝代自己称帝外,合法继承者为了尊重老皇帝,当年不改元,过了年再给自己定新年号。

可是,还有8天时间,赵光义就等不及把年号改了,这个事做得够绝。一般观点认为,他是为了掩盖赵匡胤不明不白的死,尽快消除先帝的影响,让赵匡胤的一切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这个解释有点牵强,再急也不在乎8天时间吧?这个更像是一种宣示,是一种强硬的态度,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谁能咋地?谁不服气,出来走两步。

那么,从老赵的死到改元,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反对?不可能吧?可史书中就是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能说老赵的两个儿子“太乖”,难怪老爹没早早准备他们顶班的事。

总之,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个时候医学知识欠缺,就算当时的人看不出老赵是怎么死的,认可自然死亡,可是接班这个事,大臣们没意见,老赵的两个孩子一点意见都没有?对改元也一点意见都没有?一句话都没说?胆子再小,也不至于如此吧?

如果说历史的真相被掩盖了,只能说新皇帝的手段太高明。不管用了什么手段,至少此时没有死人,只要不死人,就算是一种和平政变,舆论就不会太大,后世也就很少有人费神去解这个谜。

不过,还是有一个现象能说明当时民间有不同的声音。赵光义继位后,命令各州把能掐会算的高人全都请到皇宫来,谁敢藏匿就杀谁的头。

对全国送来的300多名术士进行鉴定后,留60人到司天监工作,其他300多人以“矫言祝福,诳耀流俗”的罪名全部发配到沙门岛。什么是矫言?什么是流俗?多大的过错就将这些人发配到那么艰苦的地方?只能是对老皇帝死因的议论,对新皇帝得位不正的非议。

在那个科学不发达的年代,这些人往往占据着舆论的高点,因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们是沟通天地的“神”,他们的话代表着天意。抓这些人,肯定是社会上出现了不利于赵光义的言论。

不管怎么说,这一篇过去了,这是他们的家事,只要不伤害到老百姓,爱咋整就咋整吧!

8天过后,就是太平兴国二年,这个元年过得好快。正月,赵光义就亟不可待地干了一件大事,他到底干了什么大事?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