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50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考竞争太激烈?看看清朝是怎样选官的

[复制链接]

6270

主题

627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9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09:50: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不久,2017年国考的面试名单公布。那么,科举考试又是怎样选拔人才、公示录取名单的呢?


清代是科举制度最为规范、成熟的阶段。在清朝,读书人要被“国考”录取,要经过层层选拔。读书人开蒙后的最初身份叫做童生,童生要经过县式、府式、院式三级考试,才能成为一名生员,从童生到生员,录取比率10%左右。



乡试考场是各省贡院,生员们在经过点名、搜身之后,被关进一排排号舍,吃喝拉撒睡全在其中。图为广东贡院,两旁是按千字文排序的号舍。




会试考场顺天贡院,位于北京崇文门内。



生员要通过乡试,才能成为举子,乡试的录取比例一般是20比1。举子又要通过会试,才能成为贡士,会试录取比率在20~30比1不等。



保和殿内景


成为贡士,就有资格参加在皇宫举行的殿试。被殿试录取的人被称为进士,殿试一般不淘汰人,有资格参加的都能金榜题名,但是殿试会排出一个次序,这个次序,对于进士日后的仕途官运至关重要。



有关官员拟定,恭请皇帝定夺的殿试拟录取名单。



这个排序名单,一般是有关官员先拟定的,然后进呈皇帝亲自选定,皇帝有时会调整一些名次,比如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殿试,原本的第一名是江南的赵翼,第二名也是江南人,而第三名是陕西王杰,乾隆皇帝为了表示他对西北地区的重视,把王杰提为第一名,而把赵翼降为第三名。



乾隆帝


进士一般录取200~300名不等,分三批录取,称为“三甲”。第一甲只有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升翰林院做官。而第二、三甲则还需要经过一场考试,考中的就可以进入翰林院。在翰林院做过官,将来就可以在中央各部门任职,而那些无法进入翰林院的进士,则从七品县官做起。



光绪二十年(1894)殿试的大小金榜对比。

殿试的排序名单确定好了以后,用黄纸誊抄两份,一份进呈给皇帝御览,叫做“小金榜”,另一份加盖“皇帝之宝”玉玺,张贴出去公示,叫做“大金榜”。



满、汉文合璧,骑缝加盖“皇帝之宝”的大金榜局部。



清朝268年间,一共举行过112届科举,有的一届科举下来,在历史上留名的人寥寥无几。然而有几届科举,内容却异常丰富。我们今天要重点关注的,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



道光帝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殿试的小金榜,原先存档于清朝内阁大库中,如今收藏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这份珍贵的文件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有些残缺不全。



道光二十七年小金榜局部。


这届科举殿试一共录取了231名进士,其中满洲6名,蒙古2名,汉军5名,直隶20名,奉天2名,山东17名,山西9名,河南15名,陕甘17名,江苏17名,安徽10名,浙江18名。江西17名,湖北9名,湖南8名,福建9名,广东10名,广西7名,四川8名,云南8名,贵州7名。从地域分布来看,总体上比较均匀。





当我们展开这份小金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张之万,直隶南皮县人。张之万名气并不大,但是他的堂弟却妇孺皆知,那就是推行洋务运动、支持维新变法的晚清名臣张之洞。张之洞在张之万6年后中进士,是第一甲第三名探花。



左:张之万,右:张之洞



张之万(1811-1897)虽然没有张之洞名声大,但却一直官运亨通,担任过河道总督和闽浙总督,最后进入了军机处,并担任上书房总师傅和大学士,他最大的政绩是参与了镇压活跃在安徽、河南一带的捻军起义。





名单往后翻,第二甲第八名叫做沈桂芬,是顺天府宛平县人,祖籍江苏吴江,这是一个在历史教科书上留下过名字的人。



最左边的是沈桂芬,合影地点在总理衙门



沈桂芬(1818-1880),历仕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曾经担任过军机大臣和总理衙门大臣,是清朝中央推行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支持派遣了以郭嵩焘为代表中国首批驻外使节,但是晚年与同在中枢的李鸿藻互相攻击,开启了清末严重的派系斗争。






小金榜继续往后翻,本届科举的终极大boss终于现身:第二甲第三十六名——李鸿章,安徽合肥人。

关于李鸿章(1823-1901)的一生,后世有着太多的争议。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是同榜进士。李鸿章中进士后,受业于曾国藩门下,成为曾的得意门生。当曾国藩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军时,李鸿章进入曾的幕府襄办营务,后来又独立门户,创建淮军。太平天国遭到剿灭后,李鸿章与曾国藩同列“中兴名臣”。





李鸿章又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创立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甲午后,李鸿章赴日本谈判,被刺客开枪击中,血染官服。签订《马关条约》,从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李鸿章访问纽约



1896年,李鸿章环游欧美,出访俄国、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促成了三国干涉,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李鸿章所到之处皆受当地元首接待,他到达美国时,曾受到万人空巷的欢迎,并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抨击了《排华法案》。




李鸿章前往签订《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李鸿章不得已而临危受命,收拾残局,与各国签订《辛丑条约》。不久,这位大清帝国的“裱糊匠”,就因心力交瘁而与世长辞。





在李鸿章的名字后面不远,是第二甲第三十九名沈葆桢,福建侯官县人。





沈葆桢(1820-1879)同样是“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任江西巡抚时,曾跟随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后来又担任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创建福建船政学堂,对台湾历史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他的妻子林普晴是林则徐的次女。





我们继续往后看,第二甲第六十名郭嵩焘,湖南湘阴县人。



郭嵩焘和他的《使西纪程》



郭嵩焘(1818-1891)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与曾国藩、左宗棠是儿女亲家。太平军攻打长沙时,他跟随曾国藩参与组建湘军。后来,左宗棠被官文陷害,经郭嵩焘在京城活动,最终化险为夷。1874年马嘉理事件爆发,英国驻华公使馆翻译官马嘉理被杀,郭嵩焘出任首任出使英国钦差大臣、兼出使法国钦差大臣,去往英国道歉。他把使英途中见闻写成《使西纪程》,向清政府大力介绍外国先进的管理概念和政治措施,称赞西洋政教制度,并建议中国效仿。






当小金榜翻到第三甲时,第六名马新贻映入眼帘。此人是晚清著名疑案“刺马案”的主角。1870年8月22日上午,时任两江总督马新贻自校阅场观清军射箭训练后,返回总督辕门图中,有人拦路喊冤,刺客张汶祥趁隙以匕首刺杀,到第二天马新贻不治身亡。张汶祥刺杀成功之后束手就擒,但本案背后的隐情错综复杂,一直未有定论,成为悬案。




第三甲第十四名李孟群、第二十六名黄淳熙,都是湘军将领,都在与太平军的战斗中“殉国”。李孟群是湘军将领中最早与太平军交手的一位。一开始,他的战绩还是不错的。后来,李孟群被调入湘军水师,参与攻克武昌等城。后在胡林翼的建议下,改带陆师。此后战绩不佳,最终被陈玉成活捉,陈亲自劝降,李绝食不降,最终被杀。




李孟群画像


和李孟群一样,黄淳熙的军事生涯也是悲剧结局。湖南巡抚骆秉章奉命督办四川军务,在重要幕僚刘蓉的建议下,以黄淳熙为大将,率军入川。黄淳熙打仗喜欢猛冲猛杀,不顾后路。入川后不久,他就因推进速度太快陷入了起义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结果全军覆没,本人也丧命。





在金榜末端,第三甲第114名朱次琦值得关注,他是广东南海县人,人称“九江先生”,是晚清一位学者,他本身名气并不大,然而他的一位得意门生,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康有为。



左:朱次琦,右:康有为



道光二十七的殿试金榜,囊括了晚清重臣、湘军将领、洋务运动干将多人,在千年科举历史上也不多见。同年关系是古代读书人的重要人脉关系。李鸿章、郭嵩焘、沈葆桢、沈桂芬、张之万等1847年丁未科进士,正是依托同年关系,互相提携,形成了一股对晚清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势力。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前夕。

被清朝“国考”选拔出来,固然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但金榜的排序并不能决定人一生的成就,有的人名列前茅,却一生碌碌无为,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有的人名次并不突出,却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一生,最终名垂青史。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