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微言网

搜索
微言网 首页 新闻 新闻 查看内容

户外露天消杀、人体消杀,这些反智行为几时休?

2022-5-23 11:29| 发布者: 微言网编辑部| 查看: 346| 评论: 0

摘要: 正文开始之前,先给大家看一些我在网上收集到的图片:官方及专家均不赞同此类消毒可能很多人看到这样的图片会觉得很震撼,甚至会为这些消毒人员的战斗精神而感动。但我却不得不无情地指出:上面这些行为,无一例外, ...

正文开始之前,先给大家看一些我在网上收集到的图片:

官方及专家均不赞同此类消毒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样的图片会觉得很震撼,甚至会为这些消毒人员的战斗精神而感动。但我却不得不无情地指出:上面这些行为,无一例外,都是反智反科学的。注意,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而是国内外科学共同体的一致观点。证据比比皆是,我举几个:

在世卫组织的官网上,对露天道路的空间消毒有明确的指导意见[1]:

在户外,不建议在街道或露天市场等场所采取大规模喷洒或熏蒸措施。喷洒消毒液,即使是在户外喷洒,可能有害健康,刺激或损伤眼睛、呼吸系统或皮肤。

世卫组织对此的解释是:

因为污垢或垃圾等物质会使消毒液失去效用,在人行道和未铺砌的人行道等粗糙表面,喷洒效用甚至更低。即使没有污垢或垃圾,化学喷洒也不太可能充分覆盖表面。

世卫组织对于是否对人体进行消毒也有明确的指导意见: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建议通过消毒通道、消毒柜或消毒间向个人喷洒消毒液。这样做有害身心,而且并不会降低感染者通过飞沫或接触而传播病毒的能力。

喷洒含氯溶液等化学物质对人有毒,可能会刺激眼睛和皮肤,而吸入这类物质可能会导致支气管痉挛,并可能会造成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问题。

可见,世卫组织的建议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的,我想任何人都可以读懂这些指导意见。

或许有些人并不是太信任世卫组织的说法,这也好理解。那我们来看我国官方发布的文件。

2021 年 9 月1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源地消毒技术指南》[2],这可以说是我国目前为止最权威的一份官方指导文件了。我们来看下这份指南中对于消杀对象的规定:

简而言之,这份《指南》的消毒范围和对象是阳性感染者居住或者活动过的场所。这里的「场所」是一个专门用语,指的是“相对较为密闭的空间环境”

结合全文,我们可以明确:露天道路、广场、公园等都不属于这里的「场所」。而且指南中也明确说明,对于感染者短暂经过的场所,也无需消毒。特别注意,《指南》中没有包括非感染者(密接、次密接)居住或者活动过的场所

或许还是有人觉得官方指南的用语较为含糊,不能得出“露天环境无需消杀”的结论。那我们来看下我国的专家是怎么解读的:

5 月 17 日,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义在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说:

不要设置人行消毒通道对人体消毒;

不要在室内有人的情况下使用机器人等自动喷洒化学消毒剂消毒;

也不要使用无人机对室外环境进行消毒;

更不要往下水道投放消毒片。

过度消毒起不到任何消毒作用。相反,它还会破坏环境,并对人体造成伤害。

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张流波也呼吁[3]:

应当紧急叫停对人体进行喷雾消杀的行为,这种方法不仅不能阻挡病毒传播,反而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实际上,对过度消杀问题,早在 5 月 2 日,人民日报就在其官方微博上明确指出对露天环境和人体进行消杀的错误行为[4]:

为什么这种气雾消毒是无效的?

刚才说的这些都是一些权威的结论,但或许有些人并不能完全满意,因为道理如果不讲透,总是很难让人心服。我来补充说说这种环境气雾消毒为什么没用,这里面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易懂。

新冠病毒颗粒的直径大约为 0.1 微米,而一粒普通的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是 5 微米,也就是说,灰尘颗粒的直径是新冠病毒直径的 50 倍左右。球体的体积之比是直径之比的三次方,也就是说,一粒灰尘相当于 12.5 万个新冠病毒颗粒的大小。说得更通俗点儿,一粒灰尘下面,藏几千个病毒颗粒完全没有问题。

消毒喷雾在我们肉眼中看上去好像是白茫茫的一片,其实放大了看,是由一颗颗的小液滴组成,每颗小液滴的直径大约为 1 - 100 微米,我们取均值50 微米。也就是说,消毒喷雾的液滴体积是灰尘颗粒的 1000 倍

如果我们把灰尘颗粒看成是足球大小,那么病毒就好比是绿豆大小,而消毒水的液滴则像是直径 2 米的小型热气球。

假如我们可以把自己缩小到病毒那么大,用病毒的视角来观看人类的喷雾消毒,是这样一幅景象:

在一个足球场上,散落着许多足球和绿豆,其中有不少绿豆藏在足球的阴影下。天空中飘下几十个直径比足球大 10 倍的小型热气球,只有一定概率的足球和绿豆会被热气球砸到,而即便足球被砸到了,躲在它后面的的那些绿豆也会幸免于难。

(作者注:为了确定文中的“几十个”,而不是“几个”或者“几百个”,我和文献助理花了 1 个多小时用于文献查证和计算,但因为过于繁琐,故略去计算过程。)

所以,喷雾消毒,对于消灭病毒来说,真的有点儿像高射炮打蚊子,看起来很壮观,但效果实在很有限。

正是因为这个原理,即便是在被感染者污染过的室内环境或者物体表面消毒,最佳的消毒方式也是“擦拭”而不是“喷雾”,擦拭能够有效地清除物体表面的病毒,但是要非常仔细,角角落落,犄角旮旯都要抹到,这个工作量太大,效率太低,所以在实际的消杀中,主要还是采用高密度的反复喷洒。然而喷洒方式真要起效的话,那基本上就要达到像消毒水冲洗一遍的程度才行。

消杀对阻断病毒传播的作用有多大?

2022 年 4 月 27 日,在著名的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估物传人和空气传人两种风险大小的最新研究论文[5]。研究结论是:

与接触门把手、饮水机、键盘、桌子、开关等等物体表面相比,通过空气吸入导致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要高得多,大约高出 1000 倍。

论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定量估计:

每 10 万次污染物的接触仅有 1 次感染。

因此,要阻断病毒传播,环境消杀的作用实在是很有限

回归科学,回归理性

希望通过本文,让部分被病毒和气氛吓破了胆的有关领导,能回归理性,回归科学,客观理性地看待消杀工作,矫枉过正实在不可取。国际通行的救灾原则是:救灾行为带来的危害不能超过灾难本身的危害。

最后,我知道又有一些网友要来质问我了,他们常用的句式是:你又不是搞 xx 专业的,凭什么对 xx 工作指手画脚?所以他们这次一定会这样质问:

你又不是搞消杀专业的,凭什么对消杀工作指手画脚?

我想说,这是他们对科普工作的一个极大误解。科普是在大众和科学共同体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简单来说,我们科普工作者并不是在对消杀工作指手画脚,我们只是发现了一些与科学家们的建议不一致的现象,给它指出来而已。普通大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科学文献,我们则是职业的解读科学文献的工作者。因此,发现和指出社会中那些不科学的现象,其实就是职业科普工作者的专业范畴。我学的就是这个在科学文献和老百姓之间建桥的专业。我已经学了 10 多年了,相当于读了 3 次大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viewthread_share_to!: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