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谋杀与谣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事先张扬的一桩谋杀吗?
1904年6月27日夜,伍廷芳突然造访日本驻北京公使内田康哉。除去日俄战争时局、满洲善后策,这位外务部右侍郎还流露对朝局的失望,并意外地谈到了宫廷内部的运转。
他说,太后固然是妇人中的人凤,但不免妇人之见。她着迷于个人安乐,比起国事,更喜欢在颐和园中行乐。皇帝则受制于太后,大臣觐见是,“草草一二言,一切问答,据依太后行事”。夜色拉近二人的距离,内田竟问起禁忌话题,倘太后先驾崩,皇帝会如何?伍的回答过分坦诚,他说,太后的近臣、宫中太监皆知,太后驾崩时也是皇帝祸起时,她会谋害他的。伍甚至建议,在关键时刻,希望日本出兵救出皇帝。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绪皇帝驾崩,翌日午后,慈禧太后离世。相隔不过20小时。前者38岁,正值壮年,尽管常年被疾病困扰,却从未听闻有过生命之危。后者74岁,却顽强地死于前者之后。自死亡这一刻,好奇、猜测与谣言即开始。“宫廷危疑之说,谣诼蜂起,垂十余年……天子当阳,母后垂帘而治,融融怡怡,足以证宫廷和好”,《申报》在光绪大殓后第二天写道。翌日,又有人在同一份报纸上感慨,“何其巧值也”。到了第五天,民政部则干脆宣布“严禁人民造谣,不许妄谈朝政”。
不过,愈成为禁忌,愈激发妄谈。这妄谈即使不能说出、写下,也在内心不断酝酿、变形,在恰当的时刻,喷涌而出。“清之亡,虽为裕隆,而害先帝,立幼主,授载沣以重器,其祸实归于孝钦(慈禧)也”,在民国二年,昔日的翰林院侍读恽毓鼎写道。这质疑,想必弥漫于1908年后的士人世纪,让他们失去了对王朝最后的信心。很可惜,历史没留下伍廷芳在听闻光绪死讯的反应,他期望的救援没到来。不过,作为前清官僚,他是辛亥革命最早的支持者之一,并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司法总长。对清廷那种彻底的失望,早已埋藏于心。
百年来,这接连的死亡引发的好奇与猜测从未褪去。这本近700页的《清光绪帝死因鉴证》,是这个持续多年疑问的最终解答。借助现代技术,专家们最终确认,光绪皇帝死于砷中毒,即人们口中的砒霜。借由各种历史记载,历史学家们甚至精确推算出下毒时间,该是11月10日晚。当天,慈禧感到身体不适,一种常年的恐惧更确切起来,她忧虑自己死于皇帝之前,后者将重新评估乃至颠覆自己的政治遗产。或许,这也是一种更本能的恐惧,她清楚自己一直以来是如何对待皇帝的,而皇帝内心又累积了哪些怨恨。在康梁1898年的密谋中,皇帝或许还动过加害自己的念头,这也令她不安。而在11月10日的下毒之后,皇帝的生命力比她想象的更顽强,坚持四天后,才撒手人寰。她或许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死亡,纸牌屋3岁的溥仪称为继承人,也意味着垂帘听政的继续。
如今,那些民间一直的谣传,有了确切答案。而得出这个结论的2008年,正是中国宣称重获富强之时。北京奥运会不仅宣告中国重返世界舞台,还来到舞台中央。世界媒体上充斥着对中国将领导世界的论调。
这时代情绪或许给这一百年前的死亡,带来新含义。此刻的中国,获得了一百多年来渴望的富强,慈禧、光绪也都渴望过。但他们赖以生存的封闭权力结构,却似乎并未变化太多。那些百多年前的谣言,如今读来仍栩栩如生。
许知远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