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条件下,工作专班、攻坚团队、联络组、服务队等线上线下的工作“群”屡见不鲜,几乎人人都在“群”中、人人都是“群”众。这些“群”在推进工作、为民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群来群往”中,一些“群”却变了味。有的干部对“群”产生了“路径依赖”,在“群”中的时间多,到基层、到群众中去的时间少,有的“群”变成了“作秀群”“包袱群”。这些行径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是脱离实际、作风不实的表现,究其本质还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这根藤蔓上结出的苦瓜,不容忽视。 
图源:视觉中国 一 组建“群”的初衷本是加强沟通、集思广益、协调联动,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实际问题。但笔者发现,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比如,形式主义的“往来”。有的干部游离在群众之外,在“群”里收收文件就自诩“调研到位”,在办公室里对着屏幕点点数据就宣称“掌握实情”,在会议室里开场闭门座谈会就等同于“听取意见”。有的干部虽然牵头或参加了调研团队“群”,看似是走到了群众中,却只是“车轮子转转、隔着窗户看看”,走马观花、流于表面。殊不知,真实情况经过层层“转发”,已失真走样。这种“不见面”的工作方式使调研人员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与群众越来越远。 比如,话语体系的“脱节”。一些干部在“群”里常常讲得头头是道,在群众面前却处于失语状态。例如,有的干部习惯“大话套路”“自说自话”,与群众日常语言脱节,容易陷入沟通的困境。还有的干部讲政策像念经,做宣传像背书,群众听了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比如,需求对接的“错位”。有的干部做项目不蹲点问需、不进村入户,全凭主观经验、过往习惯就在“群”里拍板。有的干部推动工作靠开会发文,不注重实地考察了解工作推进情况、政策实施效果。有的干部把“自己认为群众需要”等同于“群众的真实需要”,政策落地时像隔山打牛,看似做了很多事,实则“剃头挑子一头热”。这些都与群众需求相脱节,没有做到聚焦,群众要么无动于衷,要么满腹牢骚。 当陷入“群”之窠臼,开展工作很容易看不清、穿不透、辨不明、干不实。长期在“夹心层”折腾,空对空、虚对虚,只会与群众渐行渐远,无法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原本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也会逐渐滑向“油水关系”的轨道。 
漫画《指尖形式主义》 图源:新华社 二 如何检验工作成效?如何做到密切联系群众,让群众可见可感可及?前不久,两位爆火出圈的“明星”干部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杭州一名80后街道干部为了摸清外卖小哥们的痛点,并没有简单地停留于线上问卷、会议室座谈,而是转换身份,利用业余时间实打实当了60天骑手,骑行约2900公里。 这种“脚底板的丈量”,是以脚步为尺,在与群众同走一段路、共经风雨中,把群众的难处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送餐路上记下的诉求、休息间隙聊出的期盼,最终转化为“骑手友好服务街”的改造方案,落地成便民换电柜、维修站……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对接骑手们的需求,让政策的温度真正抵达民生一线。 河南周口市的一名基层干部,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蹭饭书记”,他带着鸡蛋、牛奶等“饭票”去村民家“蹭饭”,看似随意,实则藏着他走村入户的真心、访贫问苦的真情、扎根式陪伴的真意。就像这位干部说的,一碗面条子就像一座桥梁,“话匣子打开了,干群关系拉近了,隔阂消除了”。 这种“舌尖上的体验”,是以饭桌为桥,在与百姓共喝一盆热汤、共唠几句家常的暖意里,让群众愿意敞开心扉、倾诉心声。正如村里人常说的,评价干部亲不亲民、工作扎不扎实,就看他到村里时,狗咬不咬他。干部来得勤、走得近,炕头坐得多了、田埂踩得熟了,村里的猫狗都认得出这张“熟面孔”,自然就能融入百姓生活。 “脚下”与“舌尖”的工作路径有别,但都诠释着“心贴心”的密码。不能止步于“群”里的交流互动,而是要带着对“人”的深刻理解、对“情”的敏锐感知,走出“群”、走进群众的生活场景,了解群众的安危冷暖,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蹭饭书记”董桂林拿着碗走向村民家 图源:“央广网”微信公众号 三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技术如何更迭,群众路线这个老办法,始终是管用的硬办法、好办法。那么,如何始终保持“群”之为民的本色,进而拥抱亿万群众这个大“群”呢? 要知道广大群众在哪里。群众路线永远不过时,过时的只有脱离群众的人。干部不管在哪个地方、哪个单位、哪个岗位工作,都始终是群众中的一员,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应该“为了谁”“依靠谁”。田间地头的农人、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社区里的大爷大妈、街头奔波的创业者……这些都是干部最亲近的人,也是“朋友圈”里最该珍视的“人脉”。群众不只在“群”中,更在辽阔的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里。群众在哪里,干部就要到哪里去,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 搞清楚真实情况是什么。在调查研究中,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捞“活”鱼、摸实情。既要顺应新形势,善于利用新技术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也要多扎进一线听民声、访民情,群众才会真心实意“相告”。这样,工作成效如何、短板在哪里、该如何改进,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困惑、想不出点子、工作卡壳了,到人民群众中走一走、看一看,虚心求教,也许就能茅塞顿开,找到答案、得到办法。 下功夫办好每一件小事。小事连着群众的安危冷暖。细心观察了解会发现,小事往往藏在群众没说出口的欲言又止里、躲在群众不经意间皱起的眉头中。小事不能小看,小事必须实办。面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倘若束手无策、畏缩不前,只会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精准识别、准确回应群众的所急所盼,把痛点、难点、堵点转化为工作的发力点,用心释疑解惑、用力排忧解难、用情纾困扶危,这样才能接上地气、暖到人心,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群来群往”,绝不是陷在小圈子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式的自我感动,而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务实行动。无论线上线下,只有走出“群”、走进群众、深入群众,才能换来笑声、赢得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