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说出“别指望几百块钱的体检能帮你什么病都查出来”时,这番话如同一颗炸弹,炸碎了消费者的信任防线,将整个商业体检行业推向风口浪尖。 7月30日晚间,爱康集团针对此言论发布紧急声明,称CEO张黎刚在媒体说明会上的相关发言是在说明体检和看病二者之间的重点存在不同,体检在于疾病预防,发现疾病风险,看病在于希望能够彻底对疾病进行确凿判断以及后续的治疗。并称部分媒体恶意简化为“别指望几百块体检什么病都能查出来”,完全剥离了发言上下文,扭曲了发言本意,是断章取义。 这句争议言论背后,其实是低价扩张模式与健康保障期待之间的矛盾。 资本竞速中的“掉队者” 昨日至今,张黎刚的话引发社交媒体瞬间沸腾。“如果是这样的话,何必花钱体检呢?”“很多民营体检中心就是靠一二百三四百的体检项目活下来的,这么说钱花了个寂寞。”“无论去哪,只要检查了这个项目,就应该准确啊。”一时间,个案迅速发酵为对整个行业的集体质疑。 要理解爱康国宾今天的窘境,不得不回到十年前那场资本较量。 2014年,爱康国宾与美年健康几乎同时冲刺上市赛道。爱康国宾抢先登陆纳斯达克,看似占得先机,却因估值分歧、私有化纠葛等问题深陷泥潭,甚至遭遇竞争对手的资本狙击。 与此同时,美年健康通过借壳A股顺利上岸,获得充足弹药后迅速开启“跑马圈地”模式。数字对比明显:2014年末,爱康国宾拥有58家门店,美年健康94家,差距并不悬殊。但到今天,爱康国宾门店数量增长到约170家,美年健康却已逼近600家,年服务人次更是数倍于前者。 在这场以规模为王的游戏中掉队,意味着在高度依赖企业客户的B端市场失去议价权。 “流水线”模式的风险 爱康国宾面临的困境绝非孤例,而是整个行业在狂飙突进中积累矛盾的集中爆发。 首当其冲的是“流水线”作业模式。面对海量团检需求,体检中心不得不追求效率最大化,医患沟通时间被大幅压缩,检查过程高度标准化。这种模式虽然降低了成本,却明显增加了漏检风险。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无论爱康国宾还是美年健康,都积累了上千条相关投诉,“报告不准”“漏检”“服务敷衍”成为高频词。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商业模式本身的先天缺陷。体检机构的服务链条通常在交付报告时戛然而止,与后续的诊断、治疗环节完全割裂,缺乏有效的质量反馈机制。在这种模式下,出具一份“未见异常”的报告或许成为机构的最优选择——成本最低,风险最小,客户满意。 于是,体检逐渐异化为一种“健康安慰剂”生意,为健康人群提供心理慰藉,而非真正承担疾病早筛的医学责任。 维权困境:不对等的博弈 消费者的愤怒不仅源于医疗纠纷本身,更来自维权的重重壁垒。 在司法实践中,要证明体检机构存在过错,患者需要提供专业鉴定报告,这本身就是一道高门槛。更棘手的是时间因素:很多疾病在确诊时往往已时隔数年,要证明当初的“漏检”与病情发展存在因果关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便患者侥幸胜诉,赔偿金额也往往杯水车薪。记者梳理的一些案例显示,法院即便认定体检机构存在疏忽,赔偿金额通常只有几百元到几万元,与患者面临的实际损失相比微不足道。高举证门槛加上低赔偿标准,让体检机构在面对投诉时相对“安全”,也削弱了改进服务的内在动力。 此次“漏检”纠纷中,当事人张晓玲作为资深法律从业者的介入,可能打破这种不对等格局。她已明确表示将组建专业律师团队,推动公益诉讼,试图通过集团诉讼的方式倒逼行业变革。如果这一模式真正落地,体检行业过去依赖的“维权壁垒”或将被击穿。 “这把火”还会烧到哪? 爱康国宾今天遭遇的信任危机,可能只是整个商业体检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开端。 近年来,一些机构试图通过引入AI阅片、智能筛查等技术来重塑形象。但业内普遍认为,技术升级只是治标之策,无法替代责任体系的根本重构。 真正的挑战在于重新定义商业体检的角色边界:是继续停留在“几百元买安心”的心理安慰层面,还是真正承担起疾病早期筛查的医学使命?这不仅需要技术投入的大幅增加,更需要商业模式的彻底转型,以及监管体系的同步跟进。 张黎刚的一句话,将整个行业推到了十字路口。商业体检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在商业利益与医疗伦理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如果仍然沉溺于低价竞争的旧模式,那么无论曾经建立多么庞大的商业版图,都可能在信任坍塌的连锁反应中灰飞烟灭。 毕竟,在生命健康面前,没有任何商业逻辑能够为敷衍和疏忽开脱。 (新黄河记者:杜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