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灯记》李铁梅,从结婚到丈夫去世,仅4个月,83岁近况如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还记得《红灯记》中的“李铁梅”吗?
       她身着红底白花小袄、甩着乌黑辫子、双目如炬的形象,承载了一代人的英雄记忆,其经典唱段更是传唱至今。



       然而,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李铁梅背后,刘长瑜的人生却充满了不为人知的故事。
       从婚姻的坎坷到对京剧事业矢志不渝地坚守,如今已83岁高龄的她,又有着怎样的生活状态?



       01
       刘长瑜的艺术生涯并非从《红灯记》开始。
       早在毕业后留校期间,她就凭借在《卖水》中饰演梅英一角崭露头角,从此与花旦行当结下不解之缘。

       花旦行当,演绎的多是天真烂漫、活泼俏皮的妙龄女子。
       而刘长瑜,仿佛是上天特意为花旦这一行当精心雕琢的美玉。
       她长相甜美,一笑起来便能驱散世间阴霾;
       她嗓音脆亮,每一个音符都似银铃般清脆悦耳;
       她性格活泼,仿佛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那时,她迎来了自己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角色——《卖水》中的梅英。



       中国戏曲学校为她量身打造的《卖水》,堪称一场表演难度的极限挑战。
       尤其是“表花”那一段,整整64句唱词,如同一条蜿蜒漫长的艺术之路。
       不仅要求演员要歌声婉转,还要舞姿灵动,从全方位考验着表演者的技艺。
       但刘长瑜毫无惧色,她眼神灵动,吐字明快,唱腔优美,将传统花旦戏里特有的退步圆场和晃摇肩膀等程式演绎得极具美感。



       《卖水》在北京首演的那一刻,现场瞬间被点燃,掌声雷动。
       在舞台上,她就是那个娇俏可爱的小丫鬟梅英。
       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牵动着观众的心。
       此后,这部剧成为花旦表演的经典保留剧目。
       而刘长瑜也凭借此角在京剧舞台上站稳了脚跟,开启了她与花旦一生的不解之缘。
       1963年,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

       当时,中国京剧院着手将沪剧《红灯记》改编为京剧。
       而原本计划出演“李铁梅”的演员因在国外有演出任务,无法参与排练和演出。
       刘长瑜因此临危受命,获得了扮演李铁梅的机会。
       可这对她来说,是演艺生涯中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在排练的日子里,刘长瑜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她明白,李铁梅这个革命英雄形象,绝不能用以往花旦的表演程式来简单塑造。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日夜琢磨,像一位虔诚的信徒,不断向京剧前辈请教。
       无数个日夜地思索与实践后,她终于摸索出适合李铁梅的表演技法。



       1964年,《红灯记》首次亮相。
       舞台之上,刘长瑜仿佛与李铁梅融为一体,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传递出李铁梅坚定的革命信念。

       197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成电影在全国上映。
       那一刻,刘长瑜塑造的李铁梅彻底走进了人们的心中。
       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她成功完成了从花旦到革命英雄角色的华丽蜕变。
       虽然舞台上的她风光无限,可生活却给她带来了诸多磨难。

       02
       1967年,刘长瑜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她本以为自己迎来了人生的幸福时刻,然而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极其残酷的玩笑。



       婚后仅四个月,她的丈夫便被肺癌这一无情的病魔夺走了生命。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如同一场狂风暴雨,瞬间将她的生活打得支离破碎。
       那段日子,她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看不到一丝光亮。
       但生活还得继续,她咬着牙在痛苦中逐渐坚强起来。
       后来,刘长瑜遇到了在中国京剧院做武打设计的白继云。


       两人因为共同热爱体育而结缘。
       恋爱时,他们的约会地点别具一格。
       他们选择的地点绝非浪漫的公园,而是在热闹的球场观众席上。
       一张张球票,成为了他们传递感情的特殊信件。
       在球场上,他们一起为喜欢的球队欢呼,一起分享着运动带来的快乐,那些时光成为了刘长瑜记忆中最甜蜜的片段。
       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未就此结束。



       婚后,白继云在一次练功时意外折断腿骨,从此长期卧床不起。
       面对这一困境,刘长瑜展现出了无比的坚强。
       在繁忙的演出工作之余,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顾爱人的责任中。
       每天,她早早起床,为白继云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然后匆匆赶去剧院排练。
       演出结束后,她又急忙回到家中,细心地照顾白继云的生活起居。
       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但在她心中,始终珍藏着与丈夫之间那些美好的爱情回忆。
       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在风雨中顽强前行。
       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地,也为刘长瑜的艺术生涯带来了新的生机。

       03
       1981年,在《红楼二尤》中,刘长瑜再次展现了她卓越的表演才华。
       她成功地刻画了性格截然不同的尤二姐和尤三姐两个角色。
       她既演出了尤二姐的温柔婉约,又将尤三姐的泼辣豪爽演绎得淋漓尽致。
       凭借出色的表演,她获得了文化部授予的表演一等奖。
       此后,她主演的《春草闯堂》等剧目,也深受观众喜爱,令她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又一个高峰。
       1994年,刘长瑜咋京剧舞台上声誉日隆,所到之处皆收获热烈追捧。
       但她为京剧长远计,毅然从台前退居幕后,于北京精心组建中国京剧院青年团。
       她广纳潜力青年演员,悉心雕琢,培育出耿巧云、吕慧敏、管波等一众英才,为京剧传承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时光荏苒,如今的刘长瑜已年届八旬,但她对京剧的热爱却丝毫未减。
       在国家京剧院的排练厅里,常常能看到她为演员们授课的身影。

       耿巧云为京剧“像音像”工程录制《卖水》时,刘长瑜早早来到现场。
       从演员的亮相到台步,从鼓点到唱词,她都严格把关,如同自己当年排演时一样细致入微。
       她耐心地指导着耿巧云,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要求做到完美。



       张译心演《花田错》时,刘长瑜在台下全神贯注地观看,时而露出欣慰的笑容,时而陷入沉思。
       演出结束后,她急忙奔向后台,认真地纠正学生的每一个小问题,她希望学生们能在每一次表演中都有所进步。

       2022年夏,张佳春举办专场演出,一天两场地排练,刘长瑜场场必到。
       有一次,她甚至出现了中暑症状,但她只是吃了些降暑药,便又坚持出现在排练厅。
       她乐此不疲,为自己还能为京剧事业贡献力量而感到无比满足!

       每当刘长瑜谈及珍爱的剧目和角色时,她双眉舒展,眼波流转,仿佛又回到了那些辉煌的舞台时刻。
       她不自觉地伸出兰花指,绕起腕,脚下踢起小碎步,一颦一笑、一嗔一怒中,让人依稀看到她曾经塑造的那些花一般的女子形象。
       自1951年,9岁的她作为年龄最小的学生进入中国戏曲学校,到现在,70多年的光阴早已将京剧深深地融入她的生命之中。

       结语
       如今83岁的刘长瑜,虽然不再有当年舞台上李铁梅的那种冲劲,但却依然保留着李铁梅的神采。
       在她心中,一生都与京剧紧密相连,是京剧赋予了她生命的价值。
       她始终告诫自己要常怀感恩之心,积极努力地回报给予她生命意义的京剧。
       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京剧人,为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不懈努力。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6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刘长瑜 (1942.1─)  女。中国京剧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
副主席。国家一级京剧演员。

  原名周长瑜。江苏无锡人,生于北京。1951年-1959年在中国戏曲学校学习京剧旦行表演艺术。1958年开始得到艺术大师荀慧生先生亲授,攻青衣、花旦、刀马旦,尤擅长花旦。1959年─1962年在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当演员并在戏校兼课。后又得到雪艳琴、李玉茹、童芷苓、俞振飞及汉剧陈伯华、豫剧陈素贞、姚淑芳、山西蒲州梆子王秀兰诸多艺术家的传艺指点。1962年后,任中国京剧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1994年组建中国青年京剧团,任名誉团长。1996指点。1962年后,任中国京剧院演员,中国京剧院三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1994年组建中国青年京剧团,任名誉团长。1996年2月当选中国京剧院常务副院长。1998年12月当选第五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是第四、八届、九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被文化部评为”三八红旗手”,同年为建国三十周年演出《红灯照》获文化部演出一等奖,1981年在《红楼二尤》中扮演尤三姐、尤二姐、获文化部颁发的个人表演一等奖。1982年在电视戏曲艺术片《燕燕》中扮演燕燕,获首届电视金鹰像奖。1983年演出《春草闯堂》,扮演春草,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2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1993年1月16日荣膺“梅兰芳金奖大赛”(旦角组)金奖,从而成为新时期京剧“八大名旦”之首。

  代表剧目有《卖水》、《春草闯堂》、《红灯记》、《辛安驿》等。

  父亲:周大文,曾任国民党政府北平市市长,爱好京剧和烹饪。解放后,与友人在西单开设一家名为“好好食堂”的餐馆。亲自主厨掌勺。去世后留下《周大文菜谱》。

  丈夫:白继云, 中国青年京剧团副团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