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3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博物馆“清嘉庆”写成“清嘉靖”,同时得罪了俩皇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月1日下午,湖南省博物院有关工作人员就网民指出的问题回应大皖新闻记者,该注释确实出现错误。图/网络视频截图
到底是“嘉庆”还是“嘉靖”?
据大皖新闻报道,近日,有网民在参观湖南博物院时发现,博物院三楼某专题展览中的一处注释出现明显错误,“清嘉庆”被错误注释成“清嘉靖”。
7月1日下午,湖南省博物院有关工作人员就网民指出的问题回应媒体称,该注释确实出现错误,“正在重新制作展品展板,预计将于次日完成更正”。
截然不同的朝代、相隔270余年的年号、不顾史实的移花接木,湖南博物院这一处注释错误,等于同时得罪了两个皇帝。如此明显的错误公然出现在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专题展览上,实在有点跌份,也暴露了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缺失和博物馆审核把关存在疏漏。
博物馆,作为承载历史记忆、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本应是严谨与权威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博物馆却屡屡在“常识”问题上出现低级错误,显得很不讲究。
就在前不久,高一学生指出太原市博物馆9件展品标牌错误就曾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今年五一期间,一小姑娘发现河北博物院两处注释错误,也引发了公众的围观。
对普通观众而言,一些博物馆被挑出的错,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有的可能需要一些历史知识储备,但对博物馆来说,类似错误都应极力避免。
每一件文物、每一段解说,每一处注释,都肩负着向公众传递准确历史信息的重任。作为专业的文化机构,博物馆无论是对历史、文物知识的熟稔程度还是在展陈内容审核流程等方面,都应展现出足够的专业度。
我国《博物馆条例》明确规定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应当“采用多种形式提供科学、准确、生动的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
一次错误的出现,哪怕是百密一疏,也反映出博物馆在内容撰写、校对审核到最终展示,一系列环节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基础史实问题,等观众去发现和纠正,无疑会有损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的公信力。
而且,从文化传播层面而言,博物馆“小错”的危害性也不容小觑。在普通参观者看来,博物馆的说明就是“权威”,一旦错误的信息成为人们的历史认知,文化传承的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将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具体到此次事件,人们就有理由相信,如果连基本的皇帝和朝代都对不上,那展陈内容的其他部分又是否可信?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博物馆方应该重视“小错”曝光后,可能引发的信任危机,并对文化知识抱持敬畏之心。
客观而言,公众监督确实有利于降低博物馆的出错率,但显然博物馆更需加强自身建设。
如定期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制度,摒弃“重场馆建设、轻内容质量”的畸形发展观等。相关机构也不妨将内容准确性纳入博物馆评级指标,对反复出错机构亮牌警告。
眼下,暑期已到,“博物馆热”也将升温,当观众站在展柜前,他们期待的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与双向奔赴。
每一个文字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对此,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需拿出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精神对待每一项工作,不辜负公众的热爱和期待。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