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蔡锷只活了34岁,但使民主长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蔡锷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军事家和爱国主义者,一生短暂而辉煌。
《论语·宪问》,子贡对管仲的政治人品有疑问,孔子感叹地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被野蛮人统治了。这是对管仲很高的推崇。
今天我们可以仿效这句话说:如果没有蔡锷,我们民国的人民可能早就回到皇帝的臣民了。
所以,蔡锷被人称为“护国大将军”。他护卫了中华民国。
袁世凯想当皇帝,梁启超写了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大文章,为反袁树立了理论基础;他的学生蔡锷则付诸行动,起兵讨袁,逼袁打消帝制的念头。师徒二人联手挽救了出生不久就几乎夭折的中华民国。
蔡锷被誉为“护国军神”,护国军神塔是为纪念他的伟大功业,由其战友,政治家、学者、书法家赵藩题字。(互联网)
]蔡锷的英雄气概,从他23岁时登岳麓山的一首诗可为见证:
苍苍云树直参天 万水千山拜眼前 环顾中原谁是主 从容骑马上峰巅 那时他风华正茂,豪气干云,戴着日本学成归来的“士官三杰”之一的桂冠,成为各路封疆大吏、军阀政要争相延揽的主角,但谁也没想到,12年后,他竟以国葬之礼,埋骨于岳麓山畔。
学业成绩名列前茅
蔡锷,字松坡,光绪八年(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一户贫农家庭,父亲蔡正陵以种田维生,兼做裁缝;母亲王氏理家。
蔡锷幼时入私塾读书,10岁便读完了四书五经,11岁开始熟读先秦诸子,同时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关心时局。
这时,中国正值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沉重之时,以变法图强为主旨的维新运动在全国兴起。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湖南“时务学堂”成立,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次年蔡锷至长沙投考,名列第三,其时他年仅16岁。据同学唐才质(维新烈士唐才常的三弟)后来回忆,蔡锷“在堂每月月考,皆居前列,英气蓬勃,同学皆敬慕之。”
梁启超在学堂大力鼓吹平等、民权学说,蔡锷深受影响,曾著文指斥孔子伸君权“流弊无穷”,主张在中国“益之以西人之法”,学习西方的“议院之制”。梁启超对他十分赏识,师生自此结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7月,在维新变法的背景下,湖南地方当局选拔学生出洋留学,应试者5000人,蔡锷以第二名入选。不料8月戊戌政变发生,康、梁逃亡日本,维新运动失败,留学事遂成泡影。1899年接梁启超自日本来信相招,于是东渡日本,在东京和横滨两地读书。
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1900年维新人物唐才常在南方成立“自立会”,组建“自立军”,计划以武汉为中心,在湖北、安徽、湖南等省发动起义。蔡锷参加了自立会,并在起义前夕回国。但起义失败,唐才常等被捕遇害。蔡锷重返日本,为实现救国救民的抱负,决心改习军事,立志“流血救民”。1901年考进陆军“成城学校”;1902年10月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
蔡锷在成城、士官学校学习期间,积极参与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梁启超在横滨创刊《新民丛报》,他曾入社襄理笔政,并在该报发表长篇政论文章《军国民篇》,认为“中国今日之病,在国力孱弱,生气消沉,扶之不能止其颠,肩之不能止其坠。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人,则中国其真亡矣!”“人有灵魂,国有国魂,苟丧厥魂,即陷灭亡。”“故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国魂者,国家建立之大纲,国民自尊自立之种子。”
1903年蔡锷自士官学校毕业,在100多名毕业生中,他名列第三。同时毕业者尚有蒋方震、张孝准,均名列前茅,为人瞩目,时有“士官三杰”之称。
1904年蔡锷回国。这时他刚到弱冠之年,英气勃发,东南各省督抚争相延聘。
他在江西、湖南和广西各地,从事军事教育和训练工作。在广西六年,任“讲武堂”总办,并提出“广西练兵主旨”:为求中国独立自由,必须战胜至少一个帝国主义的国家,以此为最高目的。
蔡锷在政治主张上是梁启超的追随者,站在立宪党人的一边,但同时又较敏锐地看到革命潮流不可抗拒,力图与革命派保持联系,对革命党人的活动他也常给予同情和赞助。
武昌起义之后,云南响应,组织“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蔡锷被推为云南军都督。都督府向全省声明:“起义宗旨在铲除专制政体,建设良善国家,使汉、回、满、蒙、藏、夷、苗各族结合一体,维护共和,以期巩固民权,恢张国力。”同时发布《讨满檄文》,重申同盟会的纲领。云南独立后,四川、贵州分别响应。
辛亥革命虽然成功,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逐步窃取了国家政权,而蔡锷对袁世凯的认识和态度,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曲折的变化。
渴望国家统一富强
早在1911年南北议和时,蔡锷对袁世凯是有所警惕并反对议和的。他在1912年1月分别致电孙中山、黄兴、黎元洪及各省都督,反对妥协与议和。但当议和告成,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蔡锷却转而拥戴袁世凯。他渴望国家统一富强,并对袁氏怀有希望。
其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民主派,企图借南京建立的共和制度来制衡袁世凯,要求他到南京就职,并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而袁却坚持要建都北京,并且视《临时约法》如具文。在这场斗争中,蔡锷支持袁世凯。他认为如果建都南京,“北边形势当为之变迁,恐遗孽有乘虚窃踞之虞,而强邻启蹈隙侵陵之渐,黄河以北沦入毡裘,甚非国民之利,因此应建都燕京,可以控御中外,统一南北。”
民国成立后,各政党社团林立丛生。蔡锷从国家统一出发,曾参加统一共和党,并被推为总干事。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条件下,他认为“本党主义,务以国家为前提……天赋人权之说,只能有效于强国之人民,吾侪焉得而享受之?”,由此强调“国权为拥护人权之保障”,“苟国家能跻于强盛之林,得与各大国齐驱并驾,虽牺牲一部之利益,忍受暂时之苦痛,亦所非恤。”这种偏重国权、轻视民权的观点,在当时显然有利于业已篡夺政权的袁世凯。
民国二年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又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申办“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孙中山和一部分国民党人决定武装讨袁。7月,江西、广东、福建、湖南、重庆纷纷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把在西南地区拥有重兵的蔡锷调到北京,以唐继尧继任都督。蔡锷离滇前,对滇军军官讲话:“袁世凯原是我们的政敌,戊戌那年,由于他临时告密,我们的师友有的死,有的逃,现在想起来犹有余痛。但衡量中国现在的情势,又非他不能维持。我此次入京,只有蠲除前嫌,帮助袁世凯渡过这一难关。”
民国二年10月,他到达北京,受委为各种军政要职,克尽职守,颇思有所作为,他特别热心于改革军事教育,提出很多建议,把富国强兵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
佯装寄情声色
但袁的政治野心不断膨胀,他镇压革命党人,打击民主共和力量,同时窜改宪法,破坏责任内阁制,强化集权统治,朝着复辟帝制的道路快步前进。蔡锷到京不久,即察觉袁氏的野心,便暗中与朋友、同志联系,小心翼翼地做应变准备。因蔡锷在东南各地颇具民望,袁世凯对他倍加提防。他曾向亲信曹汝霖说:“松坡这个人,有才干,但有阴谋”,“我早已防他,故调来京。”
民国四年8月15日,鼓吹恢复帝制、实行君主立宪的“筹安会”成立,第二天蔡锷到天津会见梁启超,商议讨袁计划。此后,他一方面与云贵军政人员密电往来,还派专使分赴广西、湖南、广东进行联络,在公开场合,则把自己装扮成帝制运动的拥护者和胸无大志的浪荡公子。袁世凯的亲信持赞成帝制的题名录前往试探,他即带头签名表示拥护。与此同时,他常涉足北京八大胡同妓院,与歌妓小凤仙结萍水姻缘,佯装寄情声色,由此引起夫妻不和,打闹不休,并乘机将母亲、夫人和孩子送回湖南。
民国四年10月下旬,他向袁世凯请病假,以后不断续假,最后说病重,非去日本就医不可。袁批示:“一俟调治就愈,仍望早日归国,销假任事,用副倚任。”12月2日,蔡锷乘日轮东渡日本。
蔡抵达日本,在同志接应下,秘密前往神户,然后迅速换乘另一艘日轮,经吴淞口南下香港,复取道河内直奔云南。与此同时,他请助理带着自己的行李去别府箱根,作就医状;并准备了多封亲笔信,让助理陆续寄给袁世凯的亲信,报告游历状况和养病情形,以掩饰行踪。因而,袁世凯一点也没有察觉蔡锷离开日本的迹象,当他接到“蔡锷过香港到云南去了”的情报时,一度还不相信,等到确定后大吃一惊,立即电令蒙自关道伺机狙击或捕杀。但蔡在友人和亲信护卫下,袁的阴谋未能得逞。
发动反袁护国战争
为了传承和弘扬蔡锷的爱国主义精神,湖南省邵阳市修建蔡锷故里文化博览园。(互联网)
民国四年12月19日,蔡锷安抵昆明,发动反袁护国战争。
民国五年春,蔡锷率二万护国军,在四川省的泸州、纳溪一带,击败了八万北京政府军,随后广西和湖南的起义兵纷传捷报。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声讨的压力下,宣布取消帝制,但仍以“大总统”自居。蔡锷与唐继尧等立即发出通电,不仅不承认袁世凯仍为总统,而且要求对他进行审判。这时,全国各地反袁形势继续高涨,袁世凯内部也日益分崩离析。6月6日,袁在众叛亲离声中忧病身亡,护国战争以胜利告终。
蔡锷原有喉疾,战争期间,因军务劳顿,病情日形加剧。民国五年8月他获假两个月医病,先到上海,梁启超“会见他,几乎连面目也认识不清,喉咙哑到一点声音也没有,医生看着这病是不能救了。”尽管如此,他还为梁启超的《盾鼻集》作序,然后东渡日本,于9月底入九州福冈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
民国五年11月6日晚,医生为蔡锷打了一针强心剂,他口授四事,发给北京政府作为遗嘱。
国会、大总统钧鉴:
锷病恐不起,谨以遗电陈四事:
一、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以建设好国家。 二、现在各派意见多乖,竞争权力,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勿谋私利。 三、此次在川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督军、戴省长核实呈请恤奖,以昭激劝。 四、锷以短命,未能尽力民国,应为薄葬。 临电哀鸣,伏乞慈鉴。
四川督军兼省长蔡锷叩。
遗嘱中没有一句提及私事。就在这天凌晨2时,蔡锷溘然长逝,年仅34岁。蔡锷的墓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白鹤泉后山,占地1620平方米,现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互联网)
蔡锷逝世消息传到国内,举国悲痛。国会通过《国葬法》,决议国葬。蔡锷的灵柩在大总统特使蒋方震等人护送下,乘海轮抵达上海。14日上海各界在殡仪馆举行悼祭仪式,梁启超宣读祭文,因过于悲伤,无法读完,交给他人代读。
当时,在昆明、成都、重庆、长沙、邵阳等地都举行了追悼会。民国六年4月12日,蔡锷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
蔡锷出殡,各方赠致挽联致哀: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孙中山 国民赖公有人格,英雄无命亦天心——梁启超 微君之躬,今为洪宪之世矣;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康有为
康有为说得对,没有蔡锷“护国”,我们已为“洪宪”臣民。
蔡锷(1882-1916)
原名艮寅,字松坡,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军事家。曾响应辛亥革命,后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被誉为护国大将军与护国军神。
文◎张作锦

注:标题略有改动。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