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学历歧视的话题被求职者们纷纷吐槽。在求职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会根据原始学历(即第一学历)进行评价和筛选。即使应聘者拥有985高校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但如果其本科阶段是在“双非”(非985、非211)高校就读,就依然会失去面试的机会。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破除就业唯学历论”话题冲上热搜榜第一位,引发了建议用人单位取消不合理的学位门槛和院校出身限制,给予求职者公平竞争机会的强烈呼声。(3月9日 《法治日报》) 在当下社会就业、升学等诸多环节中,“第一学历”往往被过度看重。众多用人单位在开展招聘工作时,将“第一学历”设成一道硬性门槛。那些毕业于“双非”院校的求职者,往往连简历筛选这一初步环节都难以跨越。用人单位仅凭第一学历就对求职者区别对待,致使同一院校、相同专业甚至同班的研究生,仅仅因为第一学历的差异,便遭受不公平待遇,这无疑对就业平等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种过度聚焦“第一学历”的现象,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枷锁,极大地制约了人才的发展空间。 “第一学历门槛”背离了公平公正的基本准则。高考的确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场考试,但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与成就。现实生活中,诸多学生或因高考发挥失常,或受教育资源限制,未能进入理想大学,但有些学生在后续学习生涯中努力进取,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甚至远超于名校毕业生。若单位只因“第一学历”将他们拒之门外,无疑是对他们努力的否定,挫伤其积极性,长远看可能加剧阶层固化。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这也造成人才浪费。一些有潜力、有能力的人才,因“第一学历”问题无法在合适岗位上发挥才能,制约了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除此之外,“第一学历门槛”还引发了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它使得教育内卷现象愈发严重,教育资源被不合理地过度消耗,进一步助长了社会对学历盲目崇拜的不良风气。许多学生为了进入所谓的名校,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选择反复复读,这种行为不仅给学生自身带来了沉重的身心负担,也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无谓浪费,对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打破“第一学历”枷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从根源上杜绝第一学历门槛现象的产生。有关部门需要明确就业门槛定义、违法责任及受害人救济途径,细化行政处罚条款,让法律的执行更具可操作性。 在执法监管方面,对于存在学历歧视行为的用人单位,要予以严厉惩处。 打破“第一学历”枷锁,是构建公平社会和推动人才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摒弃对“第一学历”的偏见,才能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实现人才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作者:曾艳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