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040|回复: 0

民生所向,“风云可测”仍需加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3 11: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丨政能亮特约评论员 蔡银寅

对于有着数千年文明的中国来说,既是农业的文明史,也是气象的科技史。从诗歌散文到理学典籍,无论是山寺桃花始盛开,还是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气象元素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文化血脉。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随即引发了热烈反响。纲要共9章,32条目,可谓干货满满,充满想象和期待,处处彰显大国气象。对比此前的《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前者着重现代化,后者则更加注重高质量。从现代化到高质量,气象事业紧扣国家发展脉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事实上,气象科技一直是新中国高科技的象征,甚至从未褪色过。气象部门是最早使用电话通讯网络、卫星通讯网络传输数据的部门,也是最早使用大型计算机、卫星遥感、互联网技术的部门,更是四个现代化的代表,冲锋在防灾减灾的第一线。在科技领域,气象也一直走在前列。从天有不测风云,到现代的百米级精细预报,作为高科技的象征,气象也从未缺席。

气象能够成为国之重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是世界上各类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

当代城市人似乎已经远离了气象的影响,完善的设施让我们不避风雨,远离雷暴,过着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舒适生活。早晨钻入地铁,来到恒温恒湿的写字楼,晚上再钻入地铁,回到灯火通明的现代公寓。就这样,天气变化从切身实感,慢慢变成了一串数字。

然而,天气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一直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梦魇。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的一场暴雨把我们拉回现实,即使在人类文明高度的发达的今天,天气一次小小的任性,如稍有不慎,也会酿成灾祸,吞噬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气象离我们很远,远到让我们不见了日月和星辰。气象离我们很近,近到暴雨中的一次挥手,竟然成了永别。

从1998年的洪水,到2008年的雪灾,再到2021年“7.20”暴雨,气象这根弦,总是松了又紧,紧了又松。但每一次,都会推动中国气象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科技进步,离不开实现需求的推动。人类的每一次突破,都是血的教训。“7.20”暴雨后不久,国务院的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便于9月30日成立,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气象人的责任和担当。

2022年5月19日,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大力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气象作为科技型、基础性和先导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一直是中央关心的民生大事。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这已经成为全国共识。广大气象工作者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责无旁贷。

诚然,气象不是经济发展的大局,当下的气象行业产值还不足GDP的千分之一。但气象牵动全局,中国每年的气象灾害损失仍有数千亿元之巨。无论是“双碳”目标还是“两山”理论,都体现了大国理念和责任。

在自然面前,气象科技还处于初级阶段。气象科技不仅是高科技的象征,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气象科技也是民生所向,牵动着每个普通人的心弦。暴雨过后的一份冰冷名单,背后却是一个个有温度的家庭,他们是丈夫、妻子、儿子、女儿,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细胞。

中国气象科技事业任重而道远,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气象科技的寻求也会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多元,气象事业也急需摆脱“有学术无技术,有事业无产业”尴尬境遇。

纲要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短期目标指明了方向,是机遇,也是挑战。迈入现代化后的中国气象事业已经没有了学习对象,独立自主将成为下阶段的常态。

(作者蔡银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经济研究院院长、政邦智库研究员)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