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814|回复: 0

廖耀湘妄谈辽沈战败原因:三个长官吵架害了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15 18: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辽沈战役中,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当属辽西会战。此战东北野战军全歼廖耀湘第九兵团十余万人,消灭了东北国民党军的绝对主力。

此战鲜明体现了东北野战军强悍的战斗力。不过败军之将廖耀湘却认为,主力硬拼,国军根本不怕共军。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三个长官吵架,十万大军被弄得晕头转向,自乱阵脚,这才被击败。

241744DBB0B8553C473D1F6CD600EAACBA356DB7_size22_w468_h238.jpeg

一、三个长官吵架

廖耀湘所说的三个长官吵架,是指蒋介石、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副司令杜聿明三人之间的争执。

争执什么呢?沈阳国军主力的进军方向。

1948年2月,东北野战军进逼沈阳外围,东北国民党军局势越来越不利,仗怎么打下去?打还是不打?蒋介石首先与新任东北“剿总”司令长官卫立煌产生了分歧。

蒋介石认为,东北难以固守,必须趁解放这没有合围沈阳撤走,具体打算是:

第一步,撤到锦州,与范汉杰会合。

第二步,撤向关内,与华北傅作义部会合,在华北形成对聂荣臻部的绝对优势。

第三步,解决华北问题,再把东北国军主力向南移动,改变华东局面,和陈毅粟裕部重新掰一掰腕子。

蒋的这个想法,遭到卫立煌的强烈反对。

45B17F621E884065BAAE9EF60F3148A8CBFA0BBA_size33_w600_h549.jpeg

卫立煌的想法是,沈阳城防设施较为强大,沈阳、长春、锦州三城尚有国军主四十余万,和共军尚可一战。

只要拖一段时间,沈阳主力可以相机北进,解救长春郑洞国主力,到时与华北傅作义协同行动,华北部队向山海关进攻,卫立煌便可带东北主力全部撤出来。

蒋介石于1948年春飞临沈阳,召开军长以上高级军官开会,要求迅速执行撤出沈阳,固守锦州的决定。

卫立煌反对,老蒋非常不满意。但卫立煌是高明的将领,他说了几条令人无法反驳的理由:

第一,国军被101打怕了,不敢出城,出城就有可能被歼灭。

第二,长春被围得水泄不通,如果沈阳主力撤了,长春马上就崩溃,这样党国在东北的公信力就全完了,不仅农村全部倾向中共,连大城市的民心也都倒向中共。

第三,从沈阳撤向锦州,中间有三条大河,现在正是解冻泛浆期,泥泞不堪,国军的重装备走太慢,容易被共军围歼。

参加会议的人听了都点头,确实没错。卫立煌当年号称蒋介石五虎上将,打日本人毫不含糊,既然他都这么说,大家伙儿也只能相信了。

包括蒋介石也无法反驳,于是只好折衷,要求卫立煌在一个月内完成军队整训,待部队具备相当战斗力后,由廖耀湘率主力兵团向锦州撤退,为防长春郑洞国崩溃,沈阳还留下一个次等兵团防守。

这是蒋介石和卫立煌的争执,其实这两个人都有点极端。

蒋介石的策略太急,卫立煌太缓,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北问题。

副司令杜聿明,与蒋、卫的意见又不一样。

杜聿明和蒋介石一样,没有信心能守得住东北,内心深处愿意退兵。但在如何退的问题上,杜聿明又与卫立煌观点相同,从沈阳往锦州退,纯属找死。

国军一旦出城,跑也跑不过共军,打也打不过共军,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杜聿明有一个别出心裁的撤兵路径:营口。

当时东野在辽宁南部并没有强大兵力,沈阳主力如果要撤,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迅速南插,从营口港渡河撤离。共军战斗力再强悍,他们没有海军,到时候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这三个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东北国民党军数十万人的生死有着直接关系,他们的战略观念产生分歧,国军的命运还能好得了吗。

平心而论,三人互相分歧的意见之中,以杜聿明最为客观、最具操作性,可是为什么蒋介石不采纳呢?

二、廖耀湘也被蒋介石带偏了

廖耀湘起初也不明白,他与杜聿明观点相近,起初就有自营口渡海撤退的准备。廖与杜有过在远征军共事的经历,而且进入东北之初杜聿明采取一系列举措,也共军101可以说旗鼓相当。

如果让他选,他肯定会选杜聿明的策略。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不愿意听从呢?

廖耀湘起初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蒋介石和他谈了一次话,他才恍然大悟。

蒋介石等了好几个月,等卫立煌整训完新军队出沈阳西撤,但迟迟未见动静。

蒋介石便又带着一帮军事大员飞赴沈阳,当面质问卫立煌为什么不执行命令。卫立煌自然还是老一套说辞,企图蒙混过关,继续固守沈阳。蒋介石暴怒,大骂东北部队不听指挥,卫立煌不得不下令集结部队,准备西进。

蒋介石心知卫立煌是阳奉阴违,便召来西进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单独谈话。正是在这次谈话之中,廖耀湘才明白蒋介石的真实意图。

蒋介石先问廖耀湘,对西进锦州、打通辽西走廊有何看法。

廖耀湘认为锦州阻力太大,共军主力都在那里,不能轻易西撤。

蒋介石说着说着又恼了:“怎么,你是我的学生,连你也不听我的命令了?”

廖耀湘说:“校长定下的撤退战略,我肯定坚决执行。”

蒋介石这才略略放心。

廖耀湘鼓起勇气说:“但从锦州撤退不保险,共军主力对锦州跃跃欲试,我们没有把握在野战中打通锦州、锦西一线啊。而且,撤兵并非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最佳路线,似乎是杜副司令建议的营口。现在共军在辽南并没有多少兵力。”

蒋介石愤然说:“你们就知道从营口走,我岂能不知这里便捷?从锦州打通辽西走廊,第一,是为了保证沈、长主力西撤的通路。第二,我们要在锦州狠狠地打击林罗匪部。济南失陷已经表明,以往那种死守大城市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必须敢于在野战中,决定性地击败敌人。”

廖耀湘听得倒吸一口凉气。

原来,蒋介石到现在还在迷之自信,认为国民党军在力量上还有优势。撤就撤吧,居然还想搂草打兔子,临走了再打一把共军。怎么可能呢!

蒋介石看出廖耀湘的疑惑,就鼓励他说,国军在重武器、空军、海军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共军人数虽多,但我们也不用怕。关内的侯镜如兵团已经抵达葫芦岛,组成东进兵团,向锦州开进。此时廖兵团再以十余万人向锦州进发,东西对进,一定能在锦州击破林罗主力。

蒋介石说出他的部署后,再次用他最惯用的精神鸦片大法鼓动廖耀湘:“当年北伐时(指1927年大革命北伐),我们的兵力、装备都远逊于北洋军阀,但大军到处,无往不胜。如今有兵有炮,必定能克服困难,击败敌人。”

廖耀湘听了蒋介石说辞,思想上有些松动了。尤其是蒋介石说的东西对进、武器优势云云,从军事上说并非全无道理。廖耀湘于是点点头,表示绝对服从校长命令。

蒋介石这才长出一口气。

三、焦急的101

蒋军上层思想乱,我军这边同样也不轻松。

关于打锦州封锁东北国军,在大战打响前,101与伟人曾有过激烈的争论,经过反复沟通,101才决定放弃先打长春的想法,把主力调到辽西攻打锦州。

但战争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东野主力怎么打锦州、能以多长时间打下来,还要看国军的脸色。

如果卫立煌不顾一切地发兵西进,侯镜如东进兵团迅速攻克塔山打到锦州,那么局面就全乱了。东进、西进两大集团,101更关注西进兵团也就是廖耀湘的动静。

廖耀湘按照蒋介石命令,率兵出沈阳西进。并没有取捷径直接增援锦州,而是突然飞兵攻占了彰武。这一下大出林、罗意料之外。

彰武是什么地方?

彰武县在沈阳西北方向,是东野的后勤补给中心,也是东野与哈尔滨后方铁路线的咽喉要道。

101本来预料,廖耀湘出沈阳后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急进辽西增援锦州,要么消极进兵、待锦州失守后撤回沈阳。现在廖兵团居然想反客为主,调动东野。

林、罗、刘分析,廖耀湘这一手,显示出国民党军仍有雄心与我军主力一决高下。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廖耀湘这一招神来之笔,极大干扰了我军的战略方向。如果坐视不理,后勤路线真的断了怎么办?东野当时在锦州的主力多达五六十万,这么庞大的部队,不说武器弹药每天的消耗很惊人,就算是粮食也不够吃,如果不能保证后方源源不断的供给,单靠就地征集,是万万不够用的。

101决定,迅速派兵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卡住廖兵团,避免其进一步破坏交通线。

后来随着锦州解放,局面进一步复杂化。为何?国民党军高层又吵起来了。

廖兵团原本意图就是西进解围,现在锦州没了,无围可解,那廖兵团往哪走呢?

蒋介石固执己见,要求廖耀湘继续西进,和侯镜如兵团配合东西对进,打到锦州,把锦州重新夺回来。

这真是好大的口气,数万精兵守锦州都守不住,现在居然不自量力,以弱势兵力进攻锦州,真是痴人说梦。

所以卫立煌极力反对,要把廖兵团拉回沈阳,重新死守沈阳。

廖耀湘兵团此时成了整个东北战场的关键,他手里这十万人往哪里去,牵动着各方关注。

那廖本人怎么想的呢?

他起初就不愿西进,锦州丢了之后,更加不愿意西进,头脑稍微清楚点就知道,西进只有死路一条。

要他回沈阳,也不太现实,东野已经派了几个主力纵队,抄了退回沈阳的后路。

廖耀湘与卫立煌包括蒋介石一再商议,鲜明地指出,退回沈阳、进军锦州都已不可行,为今之计,只有迅速收缩兵力,南进营口,这是唯一的生路。

蒋介石这边已经无可奈何,杜聿明也一再向他建议,出营口是较为正确路线。他还委婉地说,如果能从营口撤出来三十万人马,再把这支大军拉到葫芦岛,搞一个第二次东进,让侯镜如、廖耀湘等合兵进攻锦州,一定能把锦州夺回来。

杜聿明性格比较温顺,对蒋介石向来言听计从,因而蒋介石习惯于听他的,认为这个建议不错,也就同意了。

四、鬼精灵廖耀湘

1948年10月22日,廖耀湘在新那立屯、彰武浪费了将近7天时间后,终于获得东北“剿总”以及蒋介石的统一意见,南进。廖赶紧派兵进攻黑山,黑山是南下营口的必经之路,只要拿下这个地方,就可以封住东野大军,保障国民党军顺利南进。

101也承认他失算了。

在他事先的盘算中,廖耀湘下一步动向,最大可能是沈阳,其次是锦州,最后才是营口。没想到此人真有一套,居然选了最不可能的那种可能。

即使这样,101仍然不敢下最后决断,因为廖耀湘鬼得很,即使已将部队大部向南调动,但却仍然以主力军进攻黑山,摆出一副不打下黑山不罢休的样子。

打下黑山,通向锦州的路就打通了,难道廖耀湘是声南击西,想把东野主力调到辽南,他再趁机去夺锦州?

太乱了,太乱了。101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如果真的算漏了,放廖耀湘打到锦州,那么辽沈战役的总局眼,就要被国民党重新掌握住了。

黑山阻击战激烈地进行着,101脑子里也在进行艰难的交战,到底该怎么布兵?

一些谬种流传的说法认为,101早已成竹在胸,早就判断出廖耀湘的进兵方向,纯属无稽之谈,战争如洪流恣肆,往那个方向走,身在局中者自己都不知道,哪能像下棋一样,对一切变化都有掌握呢。

廖耀湘怎么想的呢?既然一心想从营口南撤,就应该头也不回地向南跑,为啥还中途换个方向,把主力拉出来狂攻黑山呢?

第一,他太想堵住东野主力了,想留一条尽可能通畅的大路,供兵团部队以及沈阳后方部队快速通过。

第二,他能够南进,是以哄蒋介石为前提才能实施的,蒋介石要他一边南下,一边保留西进的可能,所以他不得不使出全力来打黑山这个要地,给蒋一个交待。

换言之,廖耀湘的作战指导是乱的,没有一根主线。

只是他没有想到,他的混乱,也直接造成了101的乱。

以乱对乱,好一场大战。

但局势不会一直乱下去,东野十纵司令员梁兴初,从局部撬动了整个大局。

梁兴初率十纵和一纵三师、内蒙军区骑一师,在黑山整整阻击了三天三夜。

廖耀湘原本以为黑山的解放军兵力不多,故而只派了新六军为主力进攻,谁想越打越不对劲。对面的解放军打得非常顽强,而且兵力有越增越多的迹象。

廖耀湘不得不把另外一支主力新一军也投入了战斗。但战至25日黄昏,仍然没有任何进展。

十纵疯狂的战斗表现,让廖耀湘产生严重误判,以为锦州的解放军主力已经开到黑山,廖耀湘于是电令各军迅速改变方向,放弃攻占黑山的既定计划,以一部兵力顶住黑山的解放军,其余全部加速南撤。

早这样不就好了嘛!东野主力到达之前,单凭一个十纵外加两个师,不到两个纵队的兵力,纵然能狠狠咬廖耀湘一口,断然拖不住这支庞大的兵团。

现在,一切都晚了。

101迅速截获了廖耀湘的命令,终于可以确定廖的进兵方向,于是速令各军向黑山、打虎山一线包围。

一、二、三、七等主力纵队迅速赶到,在十纵的协助下,将廖兵团阻在黑山胡家窝棚一带。随后,展开了戏剧性的决战。

五、一锅端了两个“五大主力”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一说廖兵团的构成。

廖兵团是一个临时拼起来兵团,下辖兵力包括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四十九军、七十一军等。

有的军是从其他兵团临时划过来的,因为蒋要廖耀湘集中足够的兵力打通辽西走廊。有的军只有部分兵力,像新六军之前已经在沈阳外围被东野狠狠地打过一顿,丧失了部分团级编制。

廖兵团是当时国民党军各大兵团中力量最强的,包含了五大主力中的两个:新一军、新六军(另外三个分别是整编七十四师、第十八军、第五军)。

新编第一军。1942年3月时,中国远征军第五、第六、第六十六军进入缅甸对日军作战。受挫后,其第五军之新二十二师及第六十五军之新三十八师于8月间退入印度,改为美械装备。1943年1月,以这两个师编成新编第一军。该军参加过中缅印边境的孟拱、密支那、八莫及打通中印公路等战役,战斗力相当强悍。日本投降时,新编第一军开至广州受降。1946年2月,该军海运葫芦岛进入东北,3.6万余人,全美械装备。

新六军,该军新编第一军之新二十二师为骨干,于1944年7月在缅甸密支那附近扩编而成,廖耀湘任军长,下辖新二师(师长李涛)、第十四师(师长龙天武)、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全军4万余人,美械装备,战斗力相当强。

当时东野部队一个纵队的兵力,比新一军、新六军总体不相上下,但这两支国民党军胜在全美械装备,火力强大,后勤运输能力也相当强,一个军装配有上百辆卡车。

从这个角度也能解释廖耀湘为什么要出全力打黑山,黑山是南北东西交通的要道,重装备居多、行动主要靠公铁路运输的国民党军,对道路的依赖性远远超过解放军,所以他才必须优先解决交通问题。

但就是这两个主力军,被东野主力包围后,只坚持了两个昼夜,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手是101。

之前廖兵团去向不定时,101固然表现得似乎决断不定。但一旦交上火了,同级别的将领中,没有人是101的对手。101非常大胆,不顾敌方重兵集团猬集一处的事实,采取了拦头、截尾、打中间的战法。

这种战法,在华东战场曾被陈毅、粟裕比喻为啃铁核桃,敌军有骨干军、师级战斗部队,我军要尽量避免打这样的包围战,因为我军火力不行,容易啃不动,反而被敌人突破包围。

不同的战场有不同的打法。东野论兵力、火力,当时在四大野战军中都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所以,他敢于突破常规,以硬对硬,把兵力摊开了和敌人对攻,而不怕铁核桃从包围圈里顶出来。

事实证明了101的正确。

担任中央突破的部队,迅速突入廖兵团的核心圈,并意外地摧毁了廖耀湘的兵团部,以及新一、新六军的军部。

军部被摧毁,长官们都无法统一指挥部队,国民党军十万余人如盲似聋,兵力上又不占优势,一下子就兵败如山倒了。

10月28日,廖兵团大部被歼,只逃出不到一个军的兵力到达营口。

廖耀湘不肯认输,带了十个人向北逃窜,企图重回沈阳。但在我军铁桶一般的防卫下,终于没能逃脱。廖耀湘在黑山县中安村投宿,由于操着不同地方的口音,表情也十分紧张,终于被旅馆识破,送交解放军。被俘虏时,廖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一件破棉袄,还赶着一匹小毛驴。保卫人员盘问,他说自己叫“胡庆祥”,是来沈阳投亲做生意的。

保卫人员拿着照片比对,说你就是廖耀湘,不要抵赖了。廖说,我和这个廖耀湘确实有点像,不过他头顶都秃了,我却没脱发,不信你看。

保卫人员不信,正好过来了一个车队,里面不少司机都是国民党军解放战士,叫过来几个司机当面一看,大家纷纷指着廖耀湘说:“他就是廖耀湘长官,没错,在沈阳时还给我们动员,要我们打到锦州去呢!”

廖耀湘最终还是未能蒙混过关,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被俘后,廖耀湘曾在功德林改造时再次提及那场大溃败的原因,说:“因为这些部队都是处于行军状态,原来就未建立好通讯联络的体系,所以当天兵团部及三个重要的军部被打碎之后,使指挥官陷于无法指挥、也再不能掌握部队的境地。而部队则因失去首脑,无所适从,以致陷于瘫痪和分崩离析的状态。”

但廖内心深处仍然有一点不服,或许他认为,以主力对主力,国军未必输于解放军。只不过是因为指挥失误,没怎么打就乱了。

他的想法或许有一定事实依据,但他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不会想不到,战争从来不是一刀一枪地简单拼杀,毕竟,战略上的比拼,乃至于政治层面的比拼,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