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0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朝彩礼为何贵?忽必烈颁布禁令遏制高价彩礼也没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09:1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众所周知,元朝的彩礼价格很高,而且唐代不一样。唐代的彩礼高是因为大家争相要取“五姓七望”的高门女子来抬高自己家的门第声望。而元朝的寒门庶士,他们紧衣缩食,可不是为了迎娶“五姓女”来攀附高门,只是为娶到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婆而已。为了这个简简单单的心愿,元代寒士好些都愁掉了眉毛,因为这简单心愿要达成说不定就得倾家荡产攒彩礼。

按着元人孔齐的说法,一般人家娶妻要花宝钞(纸币)1300贯左右,不仅彩礼是男方出,婚礼所需的其他开销,也都由男方支付。而女方就好过多了,出嫁前,要准备的不过就是一副首饰和一套红漆马桶。1300贯对一般人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因为元朝时期,南北收税的形式是不一样。北方分为税粮和科差两大类。其中,税粮,有丁税和地税两种形式,工匠、僧、道、儒户等都是要纳地税。丁税,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要纳的。元朝针对不同人,收税形式比较阶梯。科差,包括丝料和包银两项。丝料,由民户负担,到期交丝料就可以。元太宗八年税制规定了丝料,每二户出丝一斤输给政府,每五户出丝一斤输给封主,又称“二五户丝。”包银也是民户交,不同区域交得也是不一样的。

南方按着《元史•食货志》说:“取于江南者,曰秋税,曰夏税,此仿唐之两税也。”夏、秋二税都是土地税。南方的丁税看区域收的。科差的话,一是江南户钞,一是一度征收的江南包银。江南户钞,开始的时候大概是统钞五钱,后来增加为每户二两。南方的包银的征收,元英宗即位之初,数额是每户二两。江南赋税中还有一项叫湖广门摊。

简而言之,元代的税比较多,形式也比较多。一般的人平均收入很难计算。但是,扣掉那些税,再去基本的生活开支,还要攒1300贯钱显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关键吧,婚礼的其他开销也是男方来买单,女方真心不花什么钱,甚至陪嫁在大部分情况也是少得可怜。这样一场婚礼下来,确实足以家境一般的寒士日常开支吃紧啦。说起来,为什么宋代还流行高额嫁妆,到了元代嫁妆就锐减了呢?是因为元代的女孩出生率低吗?答:不是。是因为元代女子的嫁妆不再是其婚后的私人资产,现实的女方父母便不乐意厚嫁了。而向男方索要高额彩礼,又可间接减少部分男性更娶或纳妾的可能,毕竟娶一个进门已是如此艰辛。穷人若出不起彩礼,就只好让儿子当赘婿。

为此,元朝有一种专门的婚书,叫《下财招养老女婿书式》,大意是:“今凭某人为媒,某人保亲,备到彩礼若干,招到某处第几男名某,现年几岁,进舍为养老女婿。”上门的女婿不就是赘婿,赘婿的境遇如何?不用说,今人也懂。简而言之,就是家庭地位低。 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回到原点。为遏制民间高价彩礼现象,忽必烈颁布禁令,而结果依然不甚理想。这也不能全怪百姓因循旧习,禁令本身是有漏洞的——只有规定,却无惩罚,其中一条甚至明言“德君合同不在此例”,就是说,如果男女双方愿意自由协商,即使突破朝廷规定的彩礼额度,也没关系,这事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清官难管家务事,天子也管不上两情相约的嫁娶事。虽然“两情相悦”可能是一个大大的引号的,但是古代人的婚姻嫁娶都是父母之命。男女双方关于婚事费用的撕扯,都是双方父母的博弈。

彩礼方面,女方父母不让步,男方父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只好让一步。这让一步,着实让忽必烈禁令成了空谈。所以,后来元成宗在位时,又发布了一道新的禁令,连新郎官送彩礼的标准都规划好了:“聘财以男家为主,愿减者听,亲礼宴会,务从简约。上户金一两,彩缎表里及杂绢四十匹;中户金五钱,彩缎表里及杂绢三十匹;下户银三两,彩缎表里及杂绢十五匹。”然而,该政策基本属于无法现实执行。因为,大家都在竞价,你不竞价按着禁令给出彩礼,显然没有优势。好财的岳父显然不会把姑娘嫁给你。然后,你向官府举报女方家乱收彩礼,甲方家胜过你是因为他家出了远高于禁令彩礼吧,这事情也没什么大用。因为女方家和甲方家只要统一供词说,没有那么一回事就可以了嘛。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举报成功了,把女方家和甲方家的婚事搅黄了。但是,有这等官司在,女方家的大人显然是横竖不会把自己家闺女嫁你啦。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