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11月4日、5日,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一煤矿企业违规倾倒煤矸石,致6名村民相继中毒身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回头看”文件显示,该企业违规倾倒煤矸石属实,当地平田造地项目未经立项和环评审批,涉事煤矿企业被罚,县政府相关责任人受处理。 煤矸石是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国家也鼓励利用煤矸石进行土地复垦。从这个角度来说,河曲县旧县乡丁家沟村、杨家洼村利用其荒沟引进弃土弃矸平田造地,与山西忻州神达台基麻地沟煤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允许后者将煤矸石倾倒在两村的荒沟,看似是一种双赢。 但煤矸石的倾倒不能随意而为,稍有不慎,即会引发环境风险。如其中的硫化物逸出或浸出会污染大气、农田和水体,甚至发生自燃现象。而文件显示,该事件中煤矸石倾倒地周边本就属于高硫性地质矿床,上世纪70年代曾进行硫磺矿开采,可能存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溢出。那么,在继续倾倒煤矸石后,对附近村民带来的叠加风险可想而知。 事实上,据当地村民介绍,事发地倾倒煤矸石已有多年,周边村民常去捡拾煤块,偶尔有烟气冒出,并伴随刺鼻气味。由此可见,该处煤矸石倾倒地,其实是给当地制造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危险地带”和高风险区,在无有效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发生意外或是迟早的事。那么,用一句“偶发性意外”来形容此次6位村民中毒死亡事件,恐怕显得过于轻佻。 [color=#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