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63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科研成果岂能让“潜规则”大行其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4 10:4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暑假,许多老师要么外出旅游,要么在家休息。可对教科室主任来说,就是最苦最头疼的时候:要写结题报告。现在的教科研成果,不是四五千、六七千字就能对付过去的,没万把字,是过不了关的,甚至七八万、十几万字的都有,而且图文并茂,装订成册。足足要忙上一两个月。忙,对自己有用,那倒还有口气透,可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第一作者不是署校长的名,就得署书记的名。具体干事的,最多署第二作者。

诚如《教科研成果署名的那些潜规则》一文作者所质疑的:没有具体研究,没有花费精力,因为有权,就可以署第一作者之名,就可以把人家的研究成果占为己有,这算不算剽窃呢?

校长不动笔却成“第一作者”,看似小事一桩,实则危害重重。除了会大大削弱校长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不利于校长的专业发展之外,更在于这种弄虚作假的风气会严重败坏中小学的教科研风气。“上梁不正下梁歪”,校长不动笔却“著作等身”,如此“赢者通吃”,一线教师们心中会如何想?作为基层管理者的校长,虽然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是教育家,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情怀。如果连求真求实都做不到,又何谈以身示范、教书育人呢?

破解教科研成果署名的“潜规则”,有两招可以一试。

一是釜底抽薪。校长书记们之所以热衷于申报课题,是因为课题在评职称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换言之,只要在职称评审等方面适当淡化对课题的要求,降低课题的功利性,校长们自然就会失去对课题“热情”,也就不会太在意什么“第一作者”的名分。当下中小学的很多课题,往往有名无实,不仅没有什么科研价值,反而是一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基础教育阶段,老老实实上好课,做好一些基础性管理工作,才是根本。正是看到基础教育阶段课题泛滥之弊病,相关部门就职称评审等方面已经出台了淡化教科研要求的政策。随着政策的推进和完善,必能发挥釜底抽薪的效果。

二是验明正身。淡化对包括课题在内的教科研要求,并不代表不要教科研,而是引导教师们真正凭借兴趣进行教科研。然而,摒除功利心搞教科研,毕竟是一种理想状态,并不能完全杜绝校长成“第一作者”的可能性。如果校长真心投入研究,自然无可厚非;反之,必须有相应机制进行防范,而设立“第一作者”现场答辩的规则或许不失为首选之策。课题进行答辩,本就该是应有之意,作为“第一作者”,更应责无旁贷。如果不是亲力亲为,那就极易露馅。只要真正落实了,校长们还有必要以身犯险吗?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