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微言网

搜索
查看: 5797|回复: 0

世界杯最难看的是这些广告的“吃相”

[复制链接]

6270

主题

627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942
发表于 2018-6-22 09: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洗脑广告给观众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世界杯开赛当天,某问答社区就出现如下问题:“世界杯的时段广告哪个最烂”、“大家觉得世界杯期间哪个广告最恶心”、“2018年世界杯哪个广告让你最想吐槽”,连该社区的广告也在问题里被点名。在社交媒体上被吐槽的高频广告还有来自某招聘网站、某车企、某旅行网站等。他们不约而同地选用了简单粗暴的文案和毫无创意的内容,制作出一大批洗脑广告。

某招聘网站的文案是“找工作!直接跟!老板谈!找工作!上!×××!升职!加薪!”片中演员套用球场上呐喊和喝彩的方式声嘶力竭地喊出来,喊一遍还不够,还要反复喊三次。网友在该企业的微博下直言,这不是广告,这是传销,甚至有网友表示,想到自己在该平台上投过简历就觉得丢人。事后该企业删除了近日的一些微博正文,但仍有人在5月份的微博下评论称,这支广告,给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某旅游平台选用某知名演员做代言人,却仅仅只是让他和唐僧的扮演者反复对话:“旅游之前先上某某网,旅游之前为什么先上某某网,旅游之前先上某某网”,如此反复三次,这条广告和另一个网站的洗脑广告一起,让这个在近两年迎来事业爆发期的演员,被众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粉转路人”。甚至有网友评论称该旅游平台的这支广告,起码让这个演员脱粉十万。

“魔弹论”为洗脑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些因为重复和直接而引发大众反感的广告被称为洗脑广告。洗脑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上世纪20年代,传播学鼻祖麦克卢汉的“魔弹论”就为洗脑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理论认为,媒介和大众之间是枪弹和靶子的关系:只要对准了扫射,大众只能照单全收。

今天的市场人和广告人遵循15秒原则,即要在15秒的时间内,让消费者能记住产品的功能和价值。要做到15秒原则,第一是要有重复的声音,某服装品牌在奥运会期间的“羊羊羊,×××”通过十二遍的重复,创下TVC(商业电视广告)品牌名重复最多的纪录。第二是要突出核心卖点,“今年过年不收礼”的洗脑,除了重复,还提供了深刻的情感洞察和核心的消费场景。第三个原则是再重复,通过铺天盖地的投放,让“这是一个神奇的网站”或者“收礼只收×××”成为一种难以磨灭的流行语。

洗脑作为一种营销方式并没有错,但世界杯转播真的适合洗脑广告吗?

不当的广告投放会造成品牌消亡

品牌方理所应当地要往最大曝光的地方做投放。但是巨大的曝光注定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性,稍有不慎就会给品牌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美国历年最大曝光的渠道是超级碗,但在广告人的眼里,超级碗不只是橄榄球赛,更是全球广告人的创意竞技场。没有一家企业会在超级碗上洗脑,毕竟市场的战役是一场一场打的,而品牌不仅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来经营,几次危机公关处理不当就足以造成一个品牌的消亡。

在这一大波洗脑广告中最让人意外的品牌是某问答社区,这个社区之前的广告都由知识名人或是有深度的故事串联,但世界杯期间的这一支,通过流量明星不断询问,“你知道吗,你真的知道吗,你确定你知道吗”,最后由明星自问自答,有问题上xx网。不管是流量明星的使用还是明显毫无门槛可言的文案,都暴露了该平台对新用户的强烈渴求,显然这一次它的目标用户不再是过往的“问答社区”要锁定的那批人。但如此大的曝光率,也难免老用户要愤慨地说:“该网站完成了2018世界杯最差广告成就”。

企业的金字招牌是与消费者的良性沟通

不管是出于品牌曝光还是市场战略,洗脑广告都算不上是一个好思路,因为一旦树立了洗脑的目标,品牌的出发点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侵略,而不是品牌和消费者的良性沟通。每一个品牌在大的曝光机会面前或许都需要想一想,是冒着牺牲品牌好感度的风险洗消费者的脑,还是用足够长的时间做品牌沟通,打造出一块真正的金字招牌。

除了市场运作,广告也是品牌社会责任的体现。即便是成年人,也难以忍受洗脑广告重复的摧残,何况是热衷模仿的儿童。80后这一代人的童年,都曾被各式各样的广告洗过脑,至今都挥之不去。而当这群人进入社会,成为新的市场人和广告人后,还要不断创作洗脑广告,再种进下一代人的意识里吗?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