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66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商始祖范蠡,最早符合"三不朽"

[复制链接]

6270

主题

627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9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16:20: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古代社会,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评价一个人,有三个方面的标准,那就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古人称之为“三不朽”。“立德”,就是树立道德,垂范世人;“立功”,就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就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传于后世。胡适曾将这“三不朽”"称为“三W主义”。“三W”就是指“Worth、Work、Words”,这三个词的含义与“立德、立功、立言”有点相近。





自从提出这个评价标准以来,能够同时符合“三不朽”的人,两千多年来也就那么几个。有一些思想家倒是符合“立言”或“立德”这两个标准,但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运用到现实世界,并且建功立业的人,却非常少。明清时期的王阳明、曾国藩算是符合这“三不朽”标准。另外有一个人,也是非常符合的,他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生都非常具有传奇色彩。谁呢?他就是范蠡。





关于范蠡是如何立德立功立言的,为何说他非常符合“三不朽”的标准,后面我会一一给大家进行分析。这里首先为大家揭开一个关于范蠡的、被很多人忽略掉的秘密。

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和文种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范蠡在离开越国前,曾特意找到文种,劝文种和自己一起离开越国。范蠡说:“勾践这个人,脖子长,嘴巴尖如鸟嘴,凡是长这样的,往往阴险毒辣,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你干脆和我一起离开越国吧。”


但文种没听范蠡的劝,后来果然被勾践杀了。看来,范蠡对勾践面相的判断还真是非常准。相面术其实也没啥好玄妙的,它是古人慢慢积累起来的一种看人识人的经验,根据这种经验从概率上进行判断。比如秦始皇与勾践的面相就有相似之处,这两个人为人处世也确实都刻薄寡恩,很无情,很残暴。


问题来了,既然如此,范蠡当初为何要辅助勾践呢?勾践又不是突然长成那个样子的。而且,大量的史料文献说明,勾践早年就德行不佳,简直就是个昏君。比如《国语•越语》中,勾践回忆自己早年只知道出去打猎,回来又只知道喝酒取乐,从不关心百姓。《越绝书》也记载了勾践早年对大臣非常不好。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满腹经纶的范蠡为何不去中原诸国?就算他喜欢留在南方,那他为何不去吴国呢?或者,为啥不干脆留在楚国?他在越国呆了二十多年,累死累活的,刚刚灭了吴国,让越国兴旺起来,他就离开,难道是为了做一名国际主义战士?


如果你仔细去了解范蠡帮助越国的过程,细品那段历史,并且设身处地进入那段历史中,就会发现,有很多细节和事件,都让人非常不解。

第一件令人不解的事:范蠡主动赴难

当时吴王夫差为父报仇,进攻越国,把越王勾践打得满地找牙。眼看就要亡国了,勾践没办法,只好冒着生命危险,带着老婆和文种去吴国为奴,希望吴国能放过越国。

就在勾践抹抹眼泪刚要上船离开时,突然传来一声喊:“且慢!还是让我陪着大王一起去吧。文大夫请留下。”

谁在喊呢?就是范蠡!

据记载,当时范蠡对勾践说:“处理国家的内部事物,安抚百姓,发展生产,我不如文种;但是在外面交涉谈判,与国君们周旋,临机应变,文种就不如我了,所以还是请文大夫留在国内,把国家治理好,至于辅佐危主、忍受侮辱的事,就交给我吧,我一定能让大王安全返回!”

越王勾践最终同意了范蠡的主意,让文种留下,带着老婆和范蠡去了吴国。


有没有觉得,范蠡这简直就是主动找死啊。

你想想,勾践去吴国那完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是夫差的杀父仇人,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夫差杀他的概率可以说是99%以上,勾践完全就是最后赌一把,赌那剩下的1%的机会。赌赢了,他和他的国家就能苟延残喘,赌输了,他和越国就都得完蛋,越王勾践真的是没得选啊。

但范蠡你跟着起啥哄呢?

首先,范蠡不是越国人,而是楚国人。越国被灭了,和他没半毛钱关系。

其次,勾践之前并没有重用范蠡,也不信任他。根据《国语•越语》记载,勾践有亲近小人、不敬大臣的举动,他宠幸一个叫石买的大夫,还听信这个大夫的话,疏远范蠡。而且,这次越国差点被吴国灭了,就是因为越王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轻易动兵。这就好比一个员工在公司上班,老大不听自己的策略,结果破产了,这位员工能留下来照看公司,收拾残局,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而现在公司不仅破产了,老大还得去坐牢,甚至有可能被杀头,这个员工却冒着天大的危险跟着去,这算怎么回事呢?


第二件事:对勾践忠贞不二

范蠡陪着勾践去了吴国,吴王夫差在伍子胥的强烈建议下,差点就杀了勾践。幸亏范蠡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夫差,勾践才逃过一劫。但从此,勾践完全就是夫差的奴仆,低贱到给夫差当上马石,夫差要骑马,他就急忙蹲在马的旁边,让夫差踩着他的背上马。为了讨夫差高兴,勾践甚至还尝过夫差的粪便。自己辅助的君王尚且如此,范蠡的日子可想而知,这三年简直就是提心吊胆,生不如死。

但范蠡其实是有机会脱离这苦海的。

为啥呢?原来,吴王夫差特别欣赏范蠡,他希望范蠡加盟吴国,辅助他实现宏图霸业。范蠡只要答应,马上就能在吴国享受高官厚禄。

然而,范蠡却断然拒绝了吴王的盛情邀请。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这么记载的,吴王夫差说:

“子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

你既然不改变志向,那我就再把你关回石牢里去。

范蠡说:“臣请如命。”就是说:好啊,你还是把我关回去吧。

夫差没办法,只好又把范蠡关回了石牢。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范蠡真的很了不起,不仅是因为他的智谋,还有他的道德品质也非常高尚,信念非常坚定。要知道,当时的吴国,那正是发展最鼎盛的时期,不仅差点把原来的宗主国楚国灭掉,还差点就灭了越国,现在越国国君都被控制在他手中。

另外,夫差作为吴国的君主,那可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不满足于南方小国的地位,一心进取,图霸中原,连老牌子的中原大国齐国和晋国,都被他打败了。我在想,如果换成是商鞅这样毫无信念的投机分子,估计早就答应夫差了。但范蠡却宁愿继续当奴仆,也不愿中途改变志向,真正做到了善始善终。前面我们说立德,范蠡这就是立德啊,足以垂范后人。



(勾践雕像)

可能越王勾践都有点懵了,自己何德何能,上天居然赐他一个如此忠心耿耿的宝贝。

三年后,在范蠡的精心策划下,比如勾践尝夫差的粪便,就是范蠡出的主意。勾践君臣终于把夫差哄高兴,夫差放松了警惕,把他们放回了越国。

回国后,他们面临的却是一个千疮百孔的越国。那么,范蠡是怎么让这样一个已经被吴国打烂了的国家兴旺起来,并最终灭掉了吴国呢?他治理国家究竟用了哪些思想呢?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范蠡的思想,范蠡的老师是计然,而计然的老师是谁呢?就是诸子百家中大名鼎鼎的道家开创者——老子。

在老子之后的春秋末期,道家往两个方向发展,一派是老庄,以庄子为代表,注重个人修行,独善其身。另一派就是黄老道家,黄指黄帝,炎黄子孙的黄,黄帝是现实世界里的帝王。老,就是老子,简单说,黄老道家就是把道家的思想运用到社会实践和治理国家上。很多研究先秦的学者认为,这一派其实就是范蠡开创的。范蠡既是黄老道家的开创者,又是实践者。他功成身退后,又把黄老道家的思想运用到经商中,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所以有人把他称为道商始祖。


那么,范蠡作为黄老道家,是如何治理越国的呢?

如果仔细考察范蠡治理越国的措施,就会发现,黄老道家的治国之道,与法家刚好相反:比如,道家讲无为而治,运用到治理国家上,就是“不乱民功”,与民休养。所谓“不乱民功”,就是范蠡这样的黄老道家比较体恤百姓,主张朝庭对百姓尽量少管控、少干预。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尽量遵循市场规律,政府少干预,民间就充满了活力,经济也就繁荣起来了。

看过我之前讲商鞅变法的就知道,法家则是刚好相反,法家主张国家把所有的资源控制起来,全方位的控制百姓,不仅控制百姓做什么,还要控制百姓想什么,百姓既没有行动自由,也没有思想自由。


再比如,黄老道家主张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强,所以往往轻徭薄赋,绝不与民争利。

而法家却主张“国强民弱”,通过各种手段让百姓变得很愚蠢,贫穷,低贱,弱小。法家的这一套确实非常有利于君王控制百姓,但法家思想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往往只看到百姓与君王是矛盾对立的二元,只知道一味的使用强权和暴力进行控制,很多做法都太残暴,容易激发各种社会矛盾。这个时候,朝庭就会用一些黄老道家的思想。


与法家相比,道家主张遵从天道,尊重自然规律,在道家眼中,二元既对立又统一,他们往往会注意调和各种矛盾,注意体恤百姓,所以道家的思想充满智慧,符合天道、正道,不像法家那样阴损毒辣。以后有时间再详细分析儒道法三家的区别,以及他们各自在传统社会的作用。


总之,通过二十年的努力,范蠡和文种不仅复兴了越国,还帮助勾践打败吴王夫差,灭了吴国,把吴国纳入到越国的版图。

越国灭掉吴国两年后,范蠡就离开了越国。

我们对范蠡来到越国的这23年稍微作一个简单梳理,就会发现,范蠡来到越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灭吴。在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前,绝不放弃。





这一切,究竟是为啥呢?越王勾践对吴国、对吴王,那可谓新仇加旧恨,他卧薪尝胆,给夫差当上马石,尝夫差的粪便,甚至有种说法是他把自己老婆都献给夫差了,不过夫差嫌他老婆又老又丑,没有笑纳。勾践各种煎熬,各种屈辱,那都是他该的,因为他想复兴自己的国家,想活命,这个很好理解。但范蠡是因为啥呢?从范蠡后来对勾践的评价来看,他明明知道勾践是不值得他付出的。


大家想想看,范蠡用了23年,帮助越王勾践灭吴,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啊,而且,还是在越国眼看就要完蛋的情况下。范蠡究竟是怎么熬过来的呢?是什么支撑他熬过这漫长的23年?又是什么支撑他实现了最终的意图?


如果我们只是局限在吴越两国斗争上,是永远看不清的。只有放大到整个中国当时的大背景下,看看这片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明白。

在当时,中国的南方确实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往小了说,直接影响了整个春秋后期的历史走向,往大了说,甚至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无数多的人,因为这件事改变了命运。这其中,就有范蠡和文种。


发生了什么大事呢?那就是柏举之战。

关于柏举之战,最公认的、最通行的说法是:吴楚柏举之战,吴军击败楚军二十万,攻入楚国都城郢都,这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被史学家们称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从此,楚国元气大伤,吴国称霸。

那么,这场战争与范蠡有啥关系呢?下一期我将为大家揭开谜底。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