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60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走世界,别拿领事保护预警不当回事!

[复制链接]

6269

主题

627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9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5 14:09: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黎海波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要想让领事保护中的预警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有法律机制,还得提高公民对待危机的重视程度。
  3月26日,外交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保护与协助工作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尽快出台专门的领事保护立法。
  领事保护预防与处置同等重要
  按照预防与处置并重的原则,这一征求意见稿规定了预防性领事保护的相关措施和机制,其中就包括安全提醒制度。要切实提升安全提醒的预警引导成效,除了发布部门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领事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传播之外,社会的参与配合也非常重要。
  危机预警不仅是个技术问题,其实际效力还与社会心理和行为等问题密切相关。人们通常容易忽视警报,要么不愿意花时间和金钱预先做好准备,要么侥幸认为自己运气好,不会遇到什么危险。而这种心态背后往往伴随着不期而至的危机。
  因而,预警机制要产生最大效果,除了准确的预警信息、高效的传播平台等要素之外,还需着力推动预警对象危机态度的转变。社会的参与配合度直接关系到危机预警引导的成效。对于领事危机中的预警引导,同样也是如此。
  利比亚撤侨是领事保护预警正面案例
  2014年利比亚“撤侨”,就是一个社会参与配合领事保护预警引导机制的正面例证。
  2014年5月中旬以来,利比亚的安全局势不断恶化。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先后于5月18日、5月20日、7月15日,发布“安全提醒”。7月17日,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则发出“安全警示”。7月28日,外交部和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发出“安全提示”。7月30日,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再次提醒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立即撤离”。
  在5月前,当时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约为2100人。由于利比亚局势的恶化以及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等相应的预警引导,一些中资企业和中国公民出于安全考虑,提升了危机意识,逐步从利比亚撤离。到7月30日,在利比亚的中国公民只有约1100人了。由此可见,有将近1000名中国公民在中国外交部和驻利比亚大使馆发出“尽快撤离”预警之前自行撤离。
  预警引导需吸取巴厘岛“撤侨”教训
  而2017年的印尼巴厘岛“撤侨”,则是一个社会参与配合领事保护预警引导机制的反面例证。
  2017年9月以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阿贡火山地壳活动持续增强。由于阿贡火山持续喷发,受火山灰的影响,巴厘岛伍拉莱国际机场于11月27日临时关闭,约有1.8万名中国游客滞留当地。面对这一情况,外交部启动应急机制,从11月29日至12月4日,相关部门共协调中外航空公司派出82个商业航班,协助中国游客回国。
  从2017年9月24日中国驻登巴萨总领事馆首次发布安全提醒到11月27日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内,中国驻登巴萨总领事馆先后9次发布安全提醒。特别是在11月27日的安全提醒中开始从公民的角度强调其与海外安全风险以及领事协助成效的关系问题。而在12月1日的安全提醒中则进一步强调公民的责任问题:中国公民在暂勿前往提醒发布后仍坚持前往的,因获得协助而产生的费用需完全自理。
  然而,仍有些旅行社和游客不顾这些安全提醒前往巴厘岛。也正因为很多人将其视作“提示”而非“警示”,未对其认真对待和配合,所以也削弱了领事保护中预警机制的引导作用。
  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就吸取了这类事件的教训,对此类现象中公民应付的代价进行了规定。比如,中国公民在相应安全提醒发布之后坚持前往高风险国家或地区的,因协助而产生的费用由个人承担。
  说到底,要想让领事保护中的预警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有法律机制,还得提高公民对待危机的重视程度。所以,有些“安全提示”除了温馨提示,也要点明风险与后果,借此来提升那些在海外的同胞们对预警的配合。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