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58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让“伪科技”成为新骗技

[复制链接]

6269

主题

6273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99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3 14:0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甩一甩暗物质洗发水洗出的“浓密”秀发,穿上能“修复松弛”的石墨烯内衣内裤,坐在“想瘦哪里瘦哪里”的纳米按摩椅上——是不是很享受?然而,为你打造如此“高科技”生活的,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些想象力超级“丰富”的商家。他们给产品贴上“高科技”“新科技”的标签,吹嘘神奇的效果忽悠消费者,借此高价出售。

  每一种新科技的兴起、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还需要慢慢培育市场。当“高科技”“新科技”满天飞的时候,当商家像“炒作明星”一样炒作“高科技”“新科技”的时候,基本上可以说这些产品可能连基本的科技含量都没有了,至多不过是一些“高科技概念”安慰剂。

  那么到底是什么把这些“伪科技”产品带到了聚光灯下,且让一些消费者深信不疑呢?是一些商家利用了民众对于“新科技”的好感和好奇心,是有些专家自觉不自觉的为“伪科技”产品背书,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经济的考量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监管,是商家玩概念、蹭热度、搏销量的借势营销。

  目前我国的公众科学素质整体不高,而且许多人存在“宁信其有”、“信则灵”、“随大流”等心态,从早些年核酸、超导、纳米、基因治疗等新科技的兴起,相关概念都会被热炒一番,即使一些装上简单的预设程序的音箱、机器人,都敢冠以人工智能。很多项目就是“穿个马甲”,流行什么就贴上什么标签,但是总有人愿意为此买单。就跟20年前创业者们名片前面加个“WWW”,后面加个“.com”,马上就光环笼罩一般。

  随着消费者自我防范意识的增强,假冒伪劣产品也“升级换代”,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假货被不断曝光。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就说,到目前为止,暗物质的作用我们还无从得知,科学家正致力于弄清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性质。即使物理学有突破,也是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先行,然后才是日常生活的改变;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董国材说,石墨烯导热性能好,所以散热快,保暖功能从何谈起?一条内裤如果用完全单层的纯的石墨烯做,至少得几亿美元,也很难有宣传的功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谈到了一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骗局:他的姨妈曾买过一个所谓的“量子挂坠”,并跟他说,“据说利用你的这个技术可以防癌”,潘建伟立即辟谣,“根本没有这回事”。

  剥开伪科技的外衣,首先需要加大科普的力度。这个力度不是去讲枯燥的科技概念,而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让人们正确打开科普模式,增强其辨别真伪的能力,从而自觉抵制伪科学、伪科技。

  其次,需要专家学者和社会名人的科学求实精神。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一些专家学者在某一方面很有研究,一些社会名人在自己的领域很有发言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其他方面有权威性。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专家学者和社会名人要谨言慎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避免不懂装懂、信口开河。对那些明知是伪科技骗人还故意为此背书的少数专家更要人人喊打,甚至绳之以法。

  再次,相关市场监管部门也要与时俱进,积极介入,加强与科技专家的沟通,以“最严监管”来应对“最伪科技”,及时依法严肃查处这些违法“伪科技”的营销行为,并严厉追究相关营销者“虚假宣传”甚至“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法律责任。

  “伪科技”不仅是一种智商税,让不明就里的公众将新骗技当做“新科技”,更容易伤害公众对创新的热情,妨害创新的发展。要警惕和揭露这些“伪科技”,不能让它们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争夺有限的科技投入,不能让他们砸了“新科技”的牌子,反而成了新时代的新骗技。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