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5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关注也是“赈灾力量”

[复制链接]

7976

主题

7979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4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09:0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灾难总让人失语。那些山体塌方处,裸露出白花花的创面;而山下原本热热闹闹的村庄,则是一派滚石沙砾碾压覆盖的荒原景象……若不是媒体晒出了滑坡前后的比对照片,很难相信,巨石的下面曾经山清水秀、屋舍俨然。

就像记者杨雪在现场说的:“在这样的现场面前,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的。”

语言苍白,是因“物伤其类”之痛,而这种痛感,又让我们无法不去关注灾民、灾区、灾情。关注也是种表达,这不是看客式旁观,而是痛感相连下的关切;不是无力的姿势,而是共有感受的表露方式。

而我们对灾难的凝视和关注,也被移动互联网赋予了新内涵。几年前,发生地震等灾害时,我们多是在微博上刷着信息。可如今,移动端的“灾情播报平台”,增加了我们获取灾情信息的便捷性。

传播学上说“媒介即器官”。面对茂县这场灾难,手机也成了很多人信息接收和传送的“器官”,拿起一个手机,隔着一个小小的触屏,就能看到灾情信息和救灾情况,能拉近我们与灾民的距离,也能带动更多人关注这场灾难。

虽然我们很难去救灾现场,但实时刷新,了解最新的灾区动态,为灾民担心,为失联者揪心,为刚巧放假回村的孩子们焦心,也是种“介入”。当人们刷着灾情信息时,本质上也是广泛的线上情感共振。

与这种共振伴生的,是更强的赈灾动员能力。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效应就是降低了社会化参与的门槛,灾时尤其如此。

这里的参与,未必是亲赴现场,而是祈福、献爱心,或是根据现场实时发布的指南、要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也越来越契合专业救灾的诉求。

几年前,芦川发生地震后,很多志愿者和各界人士还汹涌地涌入灾区。而今,移动互联网让我们对一“屏”之隔的灾区场景有了更充分、及时的感知。与此前有些灾难初期救援时的紧张、混乱相比,这次茂县山体滑坡救援,没有大批的志愿者盲目进入,也没有调度时的进退失据,各项措施均在紧张有序推进。

关注灾情的意义,也在于预防更多灾难灾害。朋友圈、微博上那些自救和救人的知识普及贴,在此节点涌现,也是对很多人防灾教育的补缺。

无论是对灾民们的情感牵系、族群关切,还是防灾信息传递,都见证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灾难之际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更趋紧密。这对共同应对灾难弥足珍贵,但愿在心手相牵、心息相通下,灾区人们能平顺地趟过这场灾难。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