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次卿已结束在台湾的访问,此次访台只是美国对台一连串作为的“延续与小升级”。 在台美军购不断升级的情况下,未来两三年间,台湾将成为不折不扣的“刺猬岛”,导弹密度将提升至全球第一位,超越以色列。
△ 1949年4月23日 攻占总统府 自1949年果党败退台北后,台湾海峡就此成为一道鸿沟,两岸形成政治隔离和军事对抗局面。 国府迁台以后,初期仍掌控海南岛、舟山、大陈、马祖、金门等大小岛屿,随著战事的推进,陆续撤出这些岛屿,最后剩下金门与马祖,国府始终不愿意放弃这两个外岛,即使面对美方与国际压力,始终不愿意退让。 金马两个弹丸之地,有何特殊,何以那么坚持。 尽管国共双方互不相让,但双方均不放弃统一,台湾当局在放弃几处外岛后,仍要确保金马,就是不希望出现隔海分治的两个中国。 对常凯申来说,失去金马,就像是在台湾海峡中间画了一条线。 过去几十年,台海曾多次燃起硝烟或准军事对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台海危机。一般认为,分治后曾发生过3次台海危机。 第一次台海危机 时间:1954年9月3日至1955年5月 战事:九三炮战、一江山岛战役和大陈岛撤退 内战大规模战事结束后,双方隔着海峡继续厉兵秣马,一个要“解放”,一个要“光复”,海峡战事看似一触即发。 但是,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局面。 当时,美国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防止朝鲜半岛的冲突向南发展。而当时为因应朝鲜局势将准备进攻台湾的军队转调朝鲜战场,海峡战事推迟。 之后,美国政府开始着力加固与常凯申的盟友关系。 1954年牵头创建东南亚公约组织,此外,美国还开始公开探讨和常凯申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9月3日下午,数百门火炮向大小金门岛的阵地和停泊在金门港内的舰艇发动强大轰炸。 对金门发起攻击,除了迫使常凯申寻求美国支援之外,也不能让台海情势停滞,让两岸分裂的现象稳定下来。 九三炮战一直持续到9月22日。这是1949年后第一次“炮击金门”,引发第一起台海危机。 一江山位于台州列岛大陈岛以北,1955年1月18日,经过激战,在19日拿下这座小岛,果军指挥官王生明将军引爆手榴弹自杀。 一江山被攻陷之后,常凯申终于决定放弃台州列岛,但坚持将大陈岛的居民全部转移到台湾。 1955年2月,在美国第七舰队的支援下,大陈岛军民撤退,当时美国通过莫斯科向北京传话,希望默许大陈岛撤退。常凯申派遣建丰同志多次前往大陈岛与居民沟通,最终和大陈岛军民一起撤离。
△ 大陈岛撤退 这次战事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却给台海局势带来深远影响。它促成了1954年12月美国和常凯申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美台军事同盟从此成形。 共同防御条约最后签署,代表常凯申放弃了军事反攻的主动权。因为发动军事行动必须征得美国同意,让反攻大陆变得几近不可能。 对常凯申来说,失去外岛,无异于丢掉了反攻的跳板。对大陆来说,危机中面临美国核威慑,推动领导人下定决心,发展自己的核武器。 第二次台海危机 时间: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7日 战事:“八二三炮战”,又称“炮击金门”。 金门,这个与福建厦门隔海相望的小岛,曾经被视为“反攻的跳板”、“海上长城”。 两岸对金马的思考,与西方国家不同,两岸都有一个中国的考量,才会有攻击金门与防卫金门的考虑。 美国同常凯申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但条约的规定是协防台澎,金马(金门、马祖)不包括在内。对于金马,美国国会决定授权美国总统临时作决定。 一种观点是,教员想借“炮击金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向美国表明解放台湾的立场和决心,同时测试美国协防台湾外岛的意向。 史学界广泛认可的一种说法是,炮击金门不求杀伤和占领,政治意义高于军事意义。 1958年8月23日,各式火炮日夜不停的开火,金门岛遭受军事战争史上最密集的炮轰,单单150平方公里的金门岛,就受到47万发炮弹轰击。 炮战初期,集中打击岛上军事目标,后期重点封锁海运线,围困金门。9月11日,驻守金门的果军开炮击毁厦门站。9月22日,美国所支援的八吋大口径巨炮运抵金门。 10月10日,发生双十马祖空战。这是1958年台海空战中,双方最后一次大规模战斗。 此后,开始对金门“单打双不打”,意即单数日打飞弹,双数日停止。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才宣布正式停止对金门炮击。
△ 马英九观看炮击金门油画 “八二三炮战”发生后,美国没有直接参战,但是第七舰队协助台湾军队突破封锁,美国支持的大口径巨炮也起到了扭转战况效果。美国空军还从关岛和日本向金门运送军用和民用物资解危。 金门炮战既没有让常凯申趁机反攻大陆,也没有使教员顺势解放台湾,一个原因是美国不希望战火扩大。果军未从金门撤出,挫败了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 金马外岛对两岸来说,都有确保一个中国的意涵,这只有两岸自己明了这个意义。 炮击金门是双方陆海空军迄今最后一次兵戎相见,对两岸关系的走向有着决定性影响。 此后,台海形势由军事对抗转为冷战性对峙,两岸对抗的主要战场转移到国际政治舞台。
△ 两岸“心战墙”隔海对峙 台湾流传的一种观点是,“八二三炮战”后,让武力反攻几无可能,转而积极促进对经济建设的追求。 从这种意义上看,“炮击金门”后台海进入长期和平,维持两岸分治,台湾才得以享受今日的经济发展。 第三次台海危机 时间:1995年到1996年 战事:台湾海峡飞弹危机 1995年,岩里政男获邀访美,他在母校康乃尔大学发表“民治所欲常在我心“的演说,并在与美“密使”谈判后暗示:已经得到了某种承诺。 承诺内容无从得知。 北京方面做出强烈反应,开始着手进行军事演习。 在台湾周围试射飞弹、实弹演习,这是第一波。 1996年3月大选前,再次试射飞弹、演习,威慑台湾,这是第二波。 彼时,美国派遣“独立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去台湾海域,随即又从波斯湾调遣“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开往台湾东部海域。 接下来,美国派遣两艘航母战斗群前往台湾海峡周遭,40艘军舰集结周围海域。
这是越战后美国在亚洲规模最大的海军部署。时任美国国务卿称,这些战舰会“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台湾海峡战云密布、狼烟四起,军事冲突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这次台海危机或许也让华盛顿意识到它所面临的“为别人打仗”的风险,时任总统克林顿1998年访华期间在上海承诺“三不政策”。 20多年过后的今天,有学者认为,1995年岩里政男访美引发的“台海危机”导致新的中美台三角关系成型。 台海飞弹危机之后,北京加深对美国的疑虑,也让北京意识到军力落后美国太多。因此,我们军事战略开始转向,加速军事武器科技发展,特别是空军以及航母的建造。 两岸始终有种微妙氛围 1949年2月,教员在西柏坡向苏联代表米高扬指出:“现在估计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里去,以后同我们隔海相望,不相往来。那里还有一个美国问题,台湾实际上就在美帝国主义的保护下。这样,台湾问题比西藏问题更复杂,解决它更需要时间。" 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时评《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这是首次公开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1949年10月金门战役的惨败,并没有动摇解放台湾的决心。 12月31日,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将"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定为1950年的任务。随着1950年5月初解放海南岛,人们普遍认为解放台湾已经为期不远了。 就在谋划进攻台湾的同时,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也试图通过武力实现统一。 当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决定支持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进攻韩国的决定,不仅改变了朝鲜半岛的命运,也对解放台湾的计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在决定直接干预朝鲜战争的同时,命令海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对台湾的进攻。 美国这一举动使解放台湾的战役彻底中断。 8月26日,最高指示发布“支援朝鲜人民,推迟解放台湾"。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最终阻断了对台的军事行动。 然而,当时要通过武力解放台湾却绝无可能。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海空优势,我们若不与苏联结盟,则在短期内无力攻台,若为得到莫斯科援助而与苏联结盟,则必然引起美国的对华政策转变,而使台湾得到来自华盛顿的更大援助。 由此看来,在相互交错和影响的世界格局中,武力解放台湾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 1971年进入联合国后,对台湾外交扼杀,是逼迫台湾就范的政治手段。军事手段虽然仍是必要手段,却已不是那么显然的选项。 当与美国建交后,立即停止炮击金门,因为不再需要利用炮击表达反对两岸分裂,政治上,大陆已经占上风了,对台和平统一攻势于是延续到今日。 直到小英上台后,以反对九二共识逼迫关闭协商管道,近来机舰绕台,明显增加许多,但这些活动仍在国际规范当中,台湾只要没有迈出实质步骤,其实也不用太担心。 至于金马早在解除战地任务之后,就已逐渐融入金厦生活圈,但又属于台湾的控制区域,谁能说外岛不能成为促统的一个管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