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北宋最后两任皇帝被金兵抓走了。
被掳走的浩荡人堆里,还包括了一大批皇家贵族、御用文人、宫廷画家等等。
其中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半路开溜了。
老头腿脚挺利索,拣着偏僻的地方一路朝南逃奔,结果才跑到太行山附近就遇到了一伙打劫的强盗。
强盗话不多说,暴力扯过老头的行囊,打开一看,傻眼了——这里面尽是些秃噜了毛的画笔、粉彩,兼一些破旧的小画。
于是众强盗一哄而散,唯独一个愣头青看到画上的落款“河阳李唐”更傻眼了——这不是翰林画院的待诏李唐吗?
艺考状元!我的偶像啊!
这个有些激动的愣头青,大名萧照,当时还只是个寂寂无名之辈。他本来出身不错,从小知书擅画,乱世里没有办法才当了贼。
这下子见着了偶像,他也不愿做贼了,当即告别他的强盗小伙伴,转向李唐磕头拜师,跟着他新得来的便宜师傅就继续往南边逃命去了。
▲李唐《江山秋色图》。
01
李唐年轻时也吃过好大的苦,在街头卖画度日,入不敷出,勉强饱腹,所以他对着眼前这个朴素的年轻人顿生无数感慨。那时他还没有进画院,还不是别人口中的画院大佬。
在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都是喜欢绘画的皇帝,虽然他们本人的水平很有限,但是热衷于舞文弄墨装点门面,故而四处罗织名手,组织了一个阵容强大的画院,史称“翰林图画院”。
画院中的画家分为六个等级:供奉、待诏、袛候、艺学、学画正、学生。
等到史上最会搞艺术的宋徽宗赵佶上台时,画院的组织就更加完备了。
▲(北宋)佚名 《宋徽宗赵佶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决定改革画院,将其置于国子监之下,宣布正式将“画学”列为科举考试的一部分。
朝廷招考画人的消息一出,全国各地丹青高手闻风而动,跃跃欲试。
宋徽宗自己就能书擅画,为了获得他想要的全面型人才,他常常亲自出题。
除了常规的传神摹写,还包含了后人常听过的一个非常规操作:根据所给出的唐人诗句,即兴创作。
有一年的题目是“踏花归去马蹄香”。
很多考生都拿出看家本事,画了各种诗意盎然的骑马赏花景。但当年的满分画卷是,堆积满落花的小径上,马儿跑过,数只蝴蝶亦追随着马匹飞去。完美地用视觉表现了嗅觉,技法含蓄又高超。
又有一年的题目是“嫩绿枝头红一点”。
大多数人都在绿树红花上下功夫,第一名反而只是画了一个美人凭阑倚立在危亭缥缈、绿杨隐映之处,真切而不落纤巧。
如此“变态”的出题考核方式,导致很多考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根本没法玩!
▲(明)仇英(传)《观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时还在街上勤恳卖画的李唐,看见这局面只好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老实修行。
一直熬到两鬓斑白,李唐才在那场大家都说难的考试中,一鸣惊人。
那年的诗句考画试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
一般考生审完题,都果断抓住“酒家”二字就开始动脑筋,画了一堆形形色色的乡村酒店。
宋徽宗看了直摇头,只有李唐的画,让他眼前一亮。
原来,李唐根本不画“酒家”,只在桥头竹丛之外,挂出一张酒帘,告诉行人,下桥步入青竹林中,就是酒香之处啦。
就这样,李唐得了个第一,进入画院,开始了他的非凡艺术生涯。
▲李唐《策杖探梅图》。
02
进入画院后,李唐腰配鱼饰,领着跟文官一样的俸禄,过上了不愁温饱的日子。
但他还没有为新日子开心多久,就发现了一个情况:虽然艺考考了第一名,但是跟同事们相比,自己简直就是个小学生——同事们也太牛了吧。
他有个同事叫王希孟,比他小了40多岁,就是个小孩罢了。结果人家少年天才,得到了皇帝的青睐加亲自辅导,不久前就上交了一幅长达12米的《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一出,技惊四座,皇帝和大臣们见了一致赞不绝口。这绝对是天才之作啊!
他还有个叫张择端的年轻同事,画过一幅《清明上河图》。画中可看到清明时节京城里的繁荣景象,街道两侧行人熙熙攘攘,汴河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真可谓,一图在手,京城卧游。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同行的压力下,李唐只能不焦不躁,沉下心来,继续下苦工。
他利用职务之便,阅尽皇家珍藏的绘画,努力打磨画技。
他初学唐人李思训,后来转而取法五代的荆浩和北宋的范宽,认真吸取前辈经验又推陈出新,加入自己的创造“斧劈皴”。
终于,在王希孟英年早逝的七年后,李唐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画卷——《万壑松风图》。
▲李唐《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峰高耸,浩然屹立于天地间,峰峦巉岩云雾缭绕。下面是浓密的松树林,岩间有多处泉水飞溅,汇成溪流,崖下还有曲径通幽。
李唐画松针是如此的一丝不苟,一根根直立分明、尖锐分明。那满眼的松林随风摆动,似真有冷冷山风扑面而来。这难道就是王维所言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吗?
画卷深处,一座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远峰上,有李唐悄悄藏入的题跋,共十二个字:
“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
▲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
那时,在画上作诗题跋都还不很流行,往往只写上一个名字,或嵌入山峰(比如李唐),或隐于树根(比如范宽、萧照),只有像苏轼那样诗文好、书法好的全才,才会在画上偶有长题。
《万壑松风图》受到宋徽宗的夸奖和喜爱,而李唐这时还不知道,他所开创的画技将改变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以及笔墨运用方式,影响整个南宋画派。
如果岁月静好,李唐本可以就此熬到退休,安享晚年的。可惜繁华的汴京早已埋藏着太深太深的隐患,积重难返。
李唐画完《万壑松风图》的三年后,汴京失守,宋徽宗唯一没被抓走的儿子赵构自立为王,仓皇南渡。
李唐也走上了被掳又逃离的路程。
03
现在,李唐和他新收的徒弟萧照一起逃亡,又开始了风餐露宿的苦日子。
他们一路南下,先到了南京,后来发现南京也不大安全,又逃到了宁波,一度在海上漂泊。经过四年多的逃亡,师徒俩才在绍兴元年(1131年)去了临安。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李唐一边手把手教徒弟画画,一边带着他干起了老本行——卖画。
南宋在临安建了临时都城,朝廷继续采取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守内虚外”政策,贪图安乐,粉饰太平,甚至重新整顿了画院的机构。
然而李唐迟迟没有去画院报到,就在临安市上隐姓埋名卖起了画。
皇帝和贵族们沉湎在纸醉金迷中,风尚所至,时人多跟风,追求富丽华贵的花鸟画。李唐那些黑乎乎的山水画,根本卖不动,他的日子越发困苦潦倒,于是写了一首诗自我调侃: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卖画半生的李唐却终究没有“多买胭脂画牡丹”去迎合市场口味,反而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越走越远。
他曾画过一幅《濠梁秋水图》,描绘的是庄子和惠子走过濠水上的桥梁时,两人看见桥下的游鱼,因而掀起关于“濠水里的鱼快不快乐”的著名辩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李唐《濠梁秋水图》(局部),天津博物馆藏。
画中明明是濠梁观鱼,却没有画鱼,画的是庄子和惠子两人坐在濠水畔的梧桐树下相向对谈。这个情景像极了他的另一幅画《采薇图》。
《采薇图》描绘的是另一个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即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
司马迁《史记》记载,伯夷和叔齐是殷商的诸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坚持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说他不能违背父命。为了让弟弟从容继位,伯夷悄然逃走了。得知此讯后,叔齐也义无反颐地放弃了王位,跟着跑了。
多年后,两人投奔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不久姬昌死,儿子姬发(即周武王)要出兵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拦住姬发的马头谏阻,认为于理不合。但姬发最终还是取代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深以为耻,表示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于是逃隐至首阳山,靠着采掘一种叫“薇”(俗称野豌豆)的野菜充饥度日,最后双双饿死在山里。
▲李唐《采薇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在《采薇图》中,画面最前端的位置是两棵大树,一松一枫,姿态奇古,相对而立,树身两相揖让。画面中心,伯夷抱膝盘坐,神态宁静,叔齐相对而坐,左手指划,嘴角挂笑。
两种不同时空的交谈,似乎最后殊途同归,借古喻今,聊以抒怀。
04
又过了很久很久,李唐隐名卖画的情况,终于被“识货”的太尉邵宏渊发现了。
邵宏渊惊呼:“这是李待诏的画,李唐来临安了。”
他立即向宋高宗赵构推荐,李唐重新进入了画院。
元代《图绘宝鉴》中写道:“奉旨授成忠郎,画院待诏,赐金带,时年近八十……高宗雅爱之,尝题《长夏江寺卷》上云:‘李唐可比唐李思训。’”
李思训是唐代金碧青绿山水画的首创者,享誉极高。宋高宗将两人并列,说明皇帝本人也是十分看重李唐的。
虽然李唐已经很老了,但是被重新起用后,依旧勤勤恳恳,又画了一系列有象征意义的历史故事画,如《晋文公复国图》《文姬归汉图》等,皆倾注了他爱国兴邦的一腔热忱。
▲李唐(传) 《晋文公复国图》(局部)。
重新走进宫廷的李唐并没有就此忘记了民间乡野,他在民间与百姓共同生活了大半生,因而甚至可以说他就是个草根画家。
他坚持用画笔记录下底层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农村的一次荒唐看病,这是《灸艾图》(又名《村医图》);牧童牵牛归来,这是《牧牛图》……
▲李唐《灸艾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的牛,大多属于耕牛,是苦力的象征。所以一般的画家都喜欢画各种虫子、各种鸟儿、各种马,看起来比较高级,而李唐爱画牛,而且极其擅长画牛。史书说他“尤工画牛,得戴嵩遗法”。
他画笔下的牛,生机勃勃,充满灵性,可看得出李唐在民间的几十年,非常用心观察过牛的动作姿态。
清朝吴其贞《书画记》对李唐的《牧牛图》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树下,有水牛欲右行,而牧童欲牵左转,两下努力相持,使观者亦自费力。”又说:“李唐《风归牛图》……有一牛乘风而奔,气韵如真,为神品。”
▲李唐(传)《牧牛图》, 故宫博物院藏。
如此可见,李唐画山水便有山水的神态,画人物便有人的慈悲,画牛便有牛的意态,大概全都是出于匠心之作吧。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后来整个南宋画院,几乎都在学李唐了。
人们所说的“南宋四家”,有三家(刘松年、马远、夏圭)或多或少都在学李唐,还有一家就是李唐本人。真无愧乎“两宋山水,一代李唐”!
这一次他总算是领着退休金,安安稳稳度过了最后几年,卒年84岁(有争议)。
最后,说回他在路上白捡来的徒弟萧照。
这个曾经的太行山强盗在跟着李唐受学了十几年后,最终也凭借实力进了画院,继他的老师之后被推为画院魁首,成了南宋著名画家。
▲萧照 《山腰楼观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他的山水酷似他的老师李唐,但又比李唐的笔法多了几分潇洒超逸,将李唐的山水画技与人文精神往前又推进了一大步,并一路传承延续到今天。
如果李唐死后有知,或许不会再为自己的画“不入时人眼”而感到烦恼吧?
因为,这是历史对毕生勤奋者最后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