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1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座曾力压洛阳的“六朝古都”为何沦为小村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27 20:44: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座城市,地理位置平平无奇。

然而,它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北方中心,甚至风头压过洛阳,后人称其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

它在强势崛起后,被隋文帝摧毁,此后再也无法复兴。

历经荣耀与屈辱,辉煌与萧条。大起大落之后,是看透世间百态的心如止水。

这个城市,叫做邺城。

形胜之地

在古代,地理位置比较好,适合作为政治中心的地方,必须具备以下三大条件:便捷险要的地理位置、发达先进的经济水准、积淀厚重的文化传承。像西安、洛阳、北京等都是完美符合这三大条件的城市。它们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们的经济水准傲视全国,它们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单从地理位置上讲,邺城也算的上形胜之地。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地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省交界处。邺城西以绵延数千里的太行山山脉为天然屏障,太行山前的30公里范围内,地势高亢平坦,“南下郑卫,北达燕赵,皆取道于此”,素有“天下腰膂,河北襟喉”之誉,战守十分有利。

邺城位置图。制图/地球知识局

邺城的西大门是距邺西数十里的滏口陉,它是太行山古八陉之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作为进退太行山区的战略通道,它是通往上党 (长治) 、平阳 (临汾)、 晋阳 (太原) 等主要农耕区的险峻关口。而且,它还是粮源通道,可为邺城提供军粮供给。

邺城南有黄河天堑,当时华北地区湖泊较多,黄河形成藕节状态,河面窄处形成渡口,多为军事要冲。

以上种种,使得邺城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社丘,以卫诸夏之地”。可见,邺城最初的定位,就是华夏族用以保卫中原、抵御山戎和狄人的军事堡垒。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分为十三州,以州统郡,至此,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转化为三级制。邺城在冀州境内,是冀州治所。邺城由郡治所上升为州治所,说明邺城自春秋初建至东汉的800年间,在北方城市中所处地位不断向上升,为以后的邺城升至王都直至国都奠定了政治基础。

邺城还是洹水、淇水、漳水、黄河的交汇处,水运发达。后来曹操又挖白沟,沟通洹水、淇水和黄河,形成水上交通网络,邺城因而成为南北东西的交通枢纽和物质集散地。作为水运交通枢纽,邺城的繁荣和发展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影视剧中的邺城。来源/电视剧《军师联盟》截图

东汉末年,曹操受封魏公、魏王,掌管冀州,邺城进而成为曹魏王都。曹操于建安九年 (204) 大规模营建邺城,这是邺城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营建,此城就是后来所说的邺北城。 左思《魏都赋》对邺城规划思想作了扼要的概括,即“览荀卿,采肖相”。荀卿即荀子,是儒家的革新派,他在政治上反对“法先王”的保守思想,极力主张“法后王”。

可见邺城规划既要体现“法后王”的革新精神,又要继承儒家讲求“贵贱不愆”的礼制等级观念。这种指导思想,也正是曹操政治思想的反映。因此,该城拥有别具一格的风格,布局新颖,结构严谨,既体现了立足现实的革新精神,又发展了营国制度传统的特色,为推动东汉雒阳规划所倡导之城市规划发展主流走向新的历程,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的。

其后,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建魏,定都洛阳,但仍视邺城为五都之一。后来司马炎称帝建晋,将魏元帝曹奂奉为陈留王,迁居邺地。西晋统一全国后,司马炎仍都洛阳,邺城为魏郡治所,但属于京师之地,隶属司州。

六朝古都

西晋统一天下之后,很快便因北方少数民族南迁短命而亡,北方至此进入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曾想迁都邺城,称帝不久,命世子石弘镇守邺城,“配禁兵万人,车骑所统五十四营悉配之 ”,还借助天命向群臣训示都邺的合理性,“中山西北暴水,漂流巨木百余万根,集于堂阳。勒大悦,谓公卿曰,诸卿知不? 此非为灾也,天意欲吾营邺都耳”。后来,因为廷尉续咸极力劝阻而中止迁都计划。

公元335年,石勒的侄子石虎杀害石勒的几个儿子,夺取后赵政权,将都城从襄国 (今河北邢台西南) 迁到邺城,邺城这才成为后赵国都。公元349年,石虎病逝,后赵统治集团内部再次陷入混乱,石虎的养子冉闵于次年杀死石虎之子石鉴,夺取后赵政权,改国号大魏,仍定都邺城。

正当后赵、冉魏高层政治动荡不安时,前燕政权的势力逐渐强大,其帝慕容隽灭冉魏,于公元357年将国都由蓟 (今北京) 迁到邺城。

此后,相继崛起并取代前燕统治邺城的前秦、后燕政权,分别定都长安、中山 (今河北定县) ,邺城不再是国都。前秦将邺城降级为冀州治所,后燕将邺城降级为魏郡治所。不过,他们都非常重视邺城的战略地位。

前秦、前燕对峙。来源/网络

公元384年,慕容垂建立后燕政权,建都邺城,与关西的后秦并立。不久,鲜卑建立的北魏从河北南下,灭亡后燕,由于最初占领的区域与后燕故地重叠,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一度想迁都于邺,以有效镇中原,为此,他还在邺城内设立中央派出机构——行台,为迁都做准备。

不过,鲜卑人都眷念故土,不愿南下到邺城,最后拓跋珪只得选择妥协,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到了孝文帝时,皇帝与御史崔光等大臣讨论迁都之事,崔光等人认为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可为都城。孝文帝却以“邺非久居之地”而拒绝,将国都迁至洛阳,邺城再次失去重新成为国都的机会。

北魏末年,朝政混乱,局势动荡不安,权臣高欢成为实际的掌权者,而他对邺城一直别有所爱。公元534年,高欢与孝武帝元修发生激烈冲突,孝武帝西走投靠宇文泰,高欢立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孝静帝,从此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高欢将都城从洛阳迁至邺城,还带去洛阳40万户的百姓,致力于打造关东地区新的政治中心,洛阳因此元气大伤。直到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孝静帝,改国号为北齐,仍以邺城为国都。东魏、北齐时的邺城达成鼎盛,人口多到政府不得不新建邺南城,邺城也因此力压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西魏、东魏对峙。来源/网络

邺城何以兴衰

纵观邺城的崛起,基本都在北方严重分裂的时期。古代地域划分以崤山为界——崤山以西为山西,以东为山东,邺城处于“山东”地区的中心,背靠高原。定都于此,居高临下,有建瓴之势,因此,邺城的地理位置虽然不如洛阳,却成为统治黄河东部地区的最理想的建都地点。

而且,邺城位于华北平原富庶的农耕经济区,物质基础较为优越。邺城也是南北交通要道,鼎盛时的邺城交通远较今天便利,向外延伸七条通道,控滏口沟通太行东西,扼山东更有南北通衢。洹水、淇水在其南,滏阳在其北,加上诸多运河,构建了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向西南奔洛阳、长安更是通向遥远的地中海,成就了丝绸之路东门的美誉。

这些统治黄河东部地区的政权,坐镇邺城,就能镇抚当时的人口中心、经济中心河北,因此。从曹操开始,诸多定都于此的政治家,都在邺城苦心经营。后来高欢甚至强行迁移40万洛阳百姓来邺城,将邺城打造成北方第一重镇。

邺城压倒洛阳成为政治中心,与政权东西对峙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北齐与北周对峙。两国以黄河为界,中分中原。洛阳一带是反复打仗的地带,几乎是两国交界,自然不能为都。同理,后赵、冉魏与前燕对峙,西魏与东魏的对峙都是如此。

然而,如果对峙政权的轴线从东西变成南北,则邺城的战略地位就大大不如洛阳了。邺城在关东,且南边有黄河,在地理位置上偏北,并不利于北方政权向南部经略。例如前秦定都长安、放弃邺城,是因为前秦的第三代君主苻坚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诸国,并攻占东晋的川蜀、襄阳等地 ,形成与东晋南北对峙局面。

再如北魏时期,孝文帝在反驳崔光等人建议迁都邺城时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邺非久居之地。石虎倾于前,慕容灭于后。国富主奢,暴成速败。且西有枉人山,东有列人县,北有柏人城。君子不饮盗泉,恶其名也。”其实,孝文帝真正没说的主要原因,是北魏此时在北方已经没有强敌,与其对峙的只是南边的南齐政权。

魏齐对峙。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公元577年,北周宇文邕灭掉北齐、统一华北,中国再次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于是,邺城被降为相州治所。北周静帝大象二年 (580 年),外戚杨坚平定相州刺史尉迟迥之乱后,下令烧毁邺城,迁相州治所于安阳,改安阳为邺,原邺县更名为灵芝县。581年3月4日,北周静帝被迫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称帝,改国号隋。十年之后,即隋开皇十年 (590年)又改为邺县。原邺都所在的城自此不复存在。

自隋朝以后,中国基本上要么大一统,要么南北政权对峙,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东西对峙的情况,因此,邺城就没有出现过曾为国都的辉煌。北宋熙宁七年 (1074年),神宗废邺县为镇。由于我国传统时期最基层的政区建制为县,邺城自此脱离了国家地方行政建制。元朝以后,邺城一直为临漳县管辖,只是统辖政区名称不同而已。元代归于彰德路,明清归于彰德府。

水环境的变迁因素

除了地理位置上的局限性,邺城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环境的变迁。几乎每一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地的河流水域紧密相关,邺城亦不例外。从春秋到北朝,邺城周边水体丰茂,如漳水、洹水新河、淇水、白沟、利漕渠等天然及人工河道流经其侧,城市用水、农田灌溉、漕运都非常便利。

隋唐以后,邺城周边水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大运河永济渠段纵贯华北平原,却偏离邺城东较远。沟通漳水和白沟的利漕渠在《水经注》以后的史籍中不复见载,应该是已经淤塞并被废弃。黄河自隋唐以后改道、决溢与日俱增。至宋熙宁年间 (1068—1077 年),黄河分趋东南,一合泗入淮,一合济入海。金昌明年间 (1190—1196 年),黄河全部流入淮河。

元朝时期,黄河经常溃坝决口,危害深重。明清时期也是如此,黄河河道南徙,远离邺城,一则其防御地位下降,二则原来的水运网也被打破,交通、城市供水均受影响。不难发现,邺城地位的下降与黄河南徙的时间点极为同步,这不只是巧合可以解释。五代以后,漳河水利也日趋被破坏。明清时期,漳河又不断改道。

就这样,邺城在黄河、漳河、运河的不断改道和决溢过程中日趋衰落,再也无法恢复昔日北方中心城市的地位。沧海桑田,这里已看不出曾经繁华的迹象,一马平川,零星散落着几个村庄。

结语

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邺城从隋朝开始,由县沦为小镇,少有城市营建的机会。过往的文人墨客,感怀于邺城的兴衰之变,将目之所及诉诸笔端,是邺城衰败的见证。不过,邺城所承载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却不容遗忘,作为“六朝古都”的盛与衰;中国城市规划中轴线的最后定型;以铜雀、金虎、冰井三台为标志的中国台式建筑的顶峰;以华林园、仙都苑为代表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皇家园林,均为邺城留下的珍贵历史记忆和重要文化遗产。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那些深埋邺城地下的无声密语,正不断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

作者丨柏舟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