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滴滴出行APP发布《滴滴顺风车试运营方案》,称将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方案提到试运营期间,将在这7个城市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试运营期间,不收取信息服务费。
恶性事件曾一度将顺风车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去年8月,轰动全国的浙江乐清“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发生后,滴滴宣布,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如今,顺风车重整旗鼓再进发,在制度层面做了不少调整和完善,有助于保护乘车人安全,营造良好营运环境。
唯独限制女性夜间乘车的条款,在舆论场引发一番唇枪舌战。支持者认为,滴滴是出于女性的安全考虑,虽然不方便,但可以接受。反对者则称,女性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毋庸讳言,女性较男性在自我保护方面有先天弱势,易受到侵犯,增加一些适当的保护条款,初衷是好的。例如在地铁中设女性专用车厢,虽然常被人诟病为“鸡肋”之作,但却反映出社会和企业一直致力于妇女权益保护的探索与尝试。
反观滴滴顺风车新规,晚上八点以后,女性不能单独乘车,虽然将安全问题考虑其中,但难免有“一刀切”“简单粗暴”之嫌。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对于夜生活、夜间乘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晚八点被称为“黄金时间”,人们不再窝在家里“刷剧”,而是三五好友聚会喝酒,图书馆里感悟人生,健身房中挥汗如雨……在这样的背景下,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顺风车怎能缺位?公共服务不能丢了便民的初心。再者,限制夜间乘车就能阻止罪案发生吗?暴徒可不是“正常人”,见财起意、见色起意可能只在一念之间。
作为企业,有权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订立乘车规定。我们也能在顺风车“重生”的新规中,感受到企业的良心和努力,但治标不治本的“一刀切”要不得。订立运营方案,还是应该多考虑一下可操作性和存在的意义,应该多听一听公众的意见和心声。
顺风车要兼具安全与便民的功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人人皆可为司机的时代,标本兼治才能斩断罪恶的根茎。这不仅需要企业发力,加强源头管控,严把行业准入,也需要乘客的配合,提高防范意识,以及社会的助力,提升整体道德水平。社会治理没有局外人,多方合力,才能令顺风车行稳致远。
帖子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