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64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炒作“专供”背 离了社会规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0 16:1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江苏南京市一家餐厅宣传单上打出了所用鸡蛋“专供”等字样。对此,南京市工商管理局广告处表示,商家行为涉嫌严重违法,“专供”属于广告法禁用词汇。(12月19日《新京报》)

在商家的营销套路里,“专供”不仅能够保障食品安全,还能够满足部分民众符号消费的需要,能够制造一种“高人一等”的阶层边界与身份认同。一些商家之所以迷恋“专供”炒作,因为这样不仅能够抬高商品的身价,也能够提高商品的销量,从而让自己“荷包鼓鼓”。

和一些楼盘热衷取“洋名字”异曲同工,“专供”也想实现“换个新名头,草鸡变凤凰”。在消费社会,商品不仅具有满足衣食住行用等需求的实用功能,还具有抽象的符号功能,即社会表现和社会竞争的功能;部分人热衷利用消费上的差异来彰显自己的独树一帜,渴望“高人一等”,所消费的商品显然要与众不同。

消费那些一般人买不起、没有“门路”买不到的商品,选择那些看上去别出心裁的商品,不仅彰显了一个人经济实力的大小,也折射出一个人的趣味、审美、格调与品位等文化资本的厚薄,甚至表明了一个人的人脉、关系、能量等社会资本的多少。为了赢得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一些人热衷追逐“专供”,试图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成功,试图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身份焦虑”。

通过这样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商家一步一步解开了消费者的钱袋子。与“专供”相伴随的,就是“高端群体”、“成功人士”等具有诱惑力的营销话语。迷恋符号消费,不仅让一些消费者多花了冤枉钱,也加剧了社会风气的浮躁与功利,还造成了不正当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这样的失范行为,显然需要纠偏。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看点就是卖点,注意力就是生产力”;为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一些商家无中生有、夸大其词、移花接木,不择手段地进行炒作,即使引起否定性的注意也在所不惜。为了迅速进行利益变现,为了“挣快钱”“挣大钱”,少数商家使出了浑身解数,“专供”只不过是他们用来炒作的一种工具。如果当他们发现“专供”不能帮助他们立竿见影进行牟利,就会换一个别的工具。至于所谓的“专供”到底品质如何,他们并不关心。

“专供”炒作不仅背离了社会规范,也背离了开放、平等、共享的时代浪潮。只有对不讲规则意识和边界意识的商业营销进行及时、有力地惩戒,让商家不敢“钻空子”,故弄玄虚的“专供”炒作才会越来越少。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