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434|回复: 0

三公支出上搞花样,败坏政府形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6 08: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

“节用裕民”典出《荀子·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从字面上看,讲的是富民的道理,实则富民也好、足国也罢,都是“节用”的结果。即各级政府都应该量入为出,尽量削减不必要的财政支出,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减轻民众乃至市场主体负担的同时,实现社会财富的涌流与人民福祉的增加。

实际上,这也是时下财政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要义所在。首先,“节用”更强调对政府行政成本支出的约束。这一点,从2013年本届政府上任伊始,李克强总理即提出“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从运行情况看,“约法三章”执行的效果十分明显。

但也应注意到,一些地方和部门仍不习惯“过紧日子”,仍存在胡乱花钱的情形。特别是,不少“三公”支出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打财政制度的擦边球,甚至搞出形形色色的花样,把本该政府承担的行政成本转嫁给企业,既加重企业负担,又败坏政府形象。在这个问题上,应该以更严密的制度、更严厉的问责,严肃查处并问责。

其次,“节用”并不是意味着紧缩财政政策,减少各项财政支出,而是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真正以富国、裕民作为财政支出的出发点与生命线。该支出的不仅要继续支出,还要不断扩大规模。比如,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诸如养老制度改革、医疗、教育等,依然是支出的大头。

在这些方面的努力,主要在于通过深化改革,改变以往僵化、固化的支付模式,多一些弹性,多一些“与时俱进”的灵活性,打破以往财政支出的碎片化格局,加强整体的统筹能力。比如,目前有很多已经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母猪补贴等,就有必要及时调整。

说到底,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财政支出出现的诸多乱象,除了与财政支出缺乏硬约束有关,也与行政改革尚不到位、简政放权有待深化密切相关。

接下来,一是要继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只要机构和人没有做减法,必然会想方设法找钱花,难以“节用”;再就是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快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以及转移支付改革,以新的机制体制解决老问题,管住政府之手。惟其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守住“节用裕民的正道”。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