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微言网 首页 新闻 新闻 查看内容

为何学校明知会被惩处,也要让高中生周末补课?

2025-10-31 12:52| 发布者: 微言网编辑部| 查看: 62| 评论: 0

摘要: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我花了59.9元在网上找了专业‘枪手’举报学校。”最近,一名高中生告诉我,“不敢自个上,那会面临来自班主任、家长和个别同学的三面夹击。”除了购买举报服务,“互助举报”也在高中 ...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我花了59.9元在网上找了专业‘枪手’举报学校。”最近,一名高中生告诉我,“不敢自个上,那会面临来自班主任、家长和个别同学的三面夹击。”

除了购买举报服务,“互助举报”也在高中生群体中悄然流行,不同省市学生交换信息互相举报对方学校,其行动和目的高度一致——“我们难道没有休息的权利吗?”

学生的呼声,直指近年来持续推进的“高中双休”政策。尤其在2025年9月1日该制度全面落地后,新一轮的现实震荡与观念碰撞随之而来。

01.“高中双休,会是一阵风吗?”

“哪个高中敢不双休,校长就地免职!”今年3月,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的发言冲上了热搜。

“啊?难道现在的学生没有双休吗?”对此,许多早已离开校园的网民十分困惑。诚然,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来推进学生休息,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到困惑的事情。

“教学质量先放一边,教学时长我必遥遥领先。”几名高中生模仿“内卷”话术,吐槽学校间的“学习时长军备竞赛”。多年来,为了成绩和升学率,一些高中学校开始“抢跑”,把双休变成了单休月休,甚至寒暑假和过年也开启了“上学模式”。这种现象带来强大的“剧场效应”,前些年,高中“单休”“月休”甚至“无休”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毕业班尤为突出。

资料图

资料图

2025年春季学期,全国多地依据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双休日制度的实施意见》,开始试点高中双休制度。同年9月1日起,全国所有普通高中被要求全面实行周末双休:高一、高二每周六日完整休息,高三调整为单休,周六可自愿返校自习,但严禁讲授新课或组织考试。非寄宿制学校取消晚自习,寄宿制学校晚自习不超过2.5小时。

在这场由“教育强国2035战略”发起的“教育管理规范年”测试中,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成了考生,执行至今,答卷不一、众说纷纭。

在成都、浙江等地,政策得到较严格贯彻。“不夸张,有动用无人机和热成像周六日巡逻的,浙江有教室监控直接联网到省教育厅,台州还有学校直接变压器调试周末全校断电的。”一位本身也是家长的成都校长透露。“这是执行得好的地方,比如我们市,上半年是没有人敢顶风作案的,下半年目前来看也很严格。”我就此询问了当地多名不同高中的家长和学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但另一方面,一些头铁学校一开始便是“假双休”:例如河北保定高碑店一中组织高三补课,该校后被全省通报批评,取消三年评优资格,补助资金按最低档执行。节假日违规补课的连云港市灌南高级中学、灌南县惠泽高级中学、宿迁市致远中学、宿迁市泗阳中学4所学校,后被分别给予取消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称号、两年内不得申报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等处理。东莞市海德实验学校被举报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前后连续上课11天,集中安排两天考试,严重违背国家双休精神”,目前有关部门尚未答复。

“不然呢?升学率咋办?”高中双休的拉锯战中,很多学校成了“夹心阴阳人”。他们明面响应政策,暗地补课如旧——国家政策要求双休,但地方教育局考核只看升学率。

为了不踩中政策红线又继续补课,不少学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福建某学校“表面双休+为学生开放教室、图书馆+安排教师答疑”,实则补课作业考试一应俱全;河北张家口某学校为了避开教育局检查和记者暗访,让高一二学生冒充高三学生,还会系统性地培训话术。“好搞笑啊,学校搞得和缅北电炸似的。”该校一名学生自诉“有很多阴暗想法在脑子里爬行”;江苏某校在实行两周双休后,开始每周压缩半小时“双休”时间和延长晚自习时间,“曲线救国”把补课时间填充回来。

政策和执行异化成停不下“猫鼠游戏”——明知是顶风作案,但学校仍愿铤而走险;明知道“学习时长≠成绩”,却仍坚持着“学习时长战备竞赛”。

资料图:央视新闻

资料图:央视新闻

02.扭曲的三角:家长、学校与学生的拉锯

三角本是最稳定的结构,但在这场家长、学校和学生的三方拉锯战中,每一方似乎都很扭曲变形。

家长:时间焦虑大师

年初,“高中双休”号角刚刚吹响时,便遭到了许多家长的激烈反对。例如,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官方媒体“红网”发布的一份关于长沙高中实行双休的调查问卷中,18万投票者中,55%支持双休,40%反对,还有5%表达更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反对的家长认为,高中课程内容繁重,双休可能会影响到高三的复习进度和高考成绩,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未来。

对于“双休”,不少家长甚至以实际行动百般阻挠。衡水一位家长冲到校长室质问:“凭什么让我家孩子周末休息?”长沙某重点高中刚推行双休,便遭到数百名家长联名投诉;四川有家长登录问政平台提出取消双休,理由是“双休影响孩子考个好大学”。国庆期间,绵阳中学支持和反对周末“双休”的两派家长,在“问政四川”平台上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长篇辩论,更是引发了大量网民围观。

就此展开调查了解及与多名家长对话后,一些观点和情况也令我瞠目结舌。

“学校周六日补课,其实是在做公益啊!”S市一名家长解释,学校周六日集中补课,每名学生“课外延时费用”收费才几十元,高中双休后,课外机构补习费用和一对一家教费用太高,家长难以承受。

C市一位在教育界颇有门路的家长告诉我,高中双休后,本市校外补习班价格水涨船高,单科一对一课时费飙升600-800元/次,但周末补习班还是一位难求。“我找到了全国顶级高中的一位名师,提出2000元一次补课费一对一。你猜怎么?对方根本不接,因为她的周末大课班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一次课收入就上万了。”甚至,还出现了极个别“名师”辞去教师编制,趁着风口狠赚一笔的奇葩现象。

乱象背后,是焦虑的家长群体急于为“时间”找个“出路”——“双休后,孩子不在学校而在家里,我该如何重新分配孩子空出的30多个小时?”

“孩子在家就玩手机和打游戏,一说就吵架,还不如让学校管着。”双休后,很多家庭面临着亲子关系的考验;

“孩子双休,家长单休,我们根本不知道他在干些什么”“你以为双休他/她就会早点睡觉吗?还不是耍手机晚睡”,这样想的家长不在少数;

孩子真正得到休憩的,一些家长也会担心他/她外出发生意外或是交到狐朋狗友,恨不得在孩子头上安个摄像头;

个别学生“别人休息时,正是我超越的好时机”,双休不休,要求父母给自己安排一对一补课,“偷偷卷死同学们”。

这种集体“时间失控”焦虑催生出一个个恶性循环:人人都知道现在学生群体太苦太累需要休息,人人都知道学生身心问题频发,人人也都知道双休政策是一剂良药,很多人都不愿比别人更早服下。

虽然阻力重重,但一些积极变化正在发生。

“五一孩子们正儿八经放了5天,我孩子自己安排耍了3天学了2天。国庆假期8日下午5点才返校,感觉孩子眼睛里都有光了。”成都一名家长告诉我,最初学校落实双休时,孩子颇为担心“自己休息,别人在学”,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张弛有度的孩子,身心状况和学习状态都好了很多。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读书,我现在心态变了,在努力发展他的特长和闪光点。”另一名家长坦言,“所以我强烈支持双休,本就不该把不适合的孩子强行绑在补习战车上。”

学校:八仙过海的“阴阳人”

为了落实政策又为打消家长顾虑,“卷王”衡水中学,曾创新性地推出了“10+2+2”模式,即每两周上“10”天课,周一到周五主要上高考文化课;两周中的第一个周末放“2”天假,但学生可以不离开学校,参加音乐、体育、美术、航模、无人机社团活动,帮助学生劳逸结合,提高综合素养;第二周周末放“2”天假,周五下午5点放学,周日上午10点返校。

这本是一个兼顾学生与家长利益的折中方案,却遭到了部分家长的抵制和举报,最终,这个充满创意的尝试,在现实压力下草草收场。“家长怕丢成绩,校长怕丢乌纱帽,最后两方合一起抢占师生们的时间。看着课间十分钟黑压压一片抽空补眠的学生,想到自己早六晚十,有时排班晚上十点半十一点还去住校生宿舍巡逻,我也好痛苦啊……”一名教师疲惫地说。

教育部的政策“红线”在现实升学压力前,似乎变成了可伸缩的“橡皮筋”。

资料图:视觉中国

资料图:视觉中国

学生:沉默的牺牲品

“我是班上少数真正愿意呆在学校的。”一名学生坦言,“不是因为爱学习,而是在学校里补课还能走会儿神发会呆,课间休息睡睡觉和同学们聊聊天。但双休回到家里,我父母给我排的学习任务和课比学校还多。”

在这场学校与家长的博弈中,最主体的学生群体反而最没有话语权。一些学校和家长把育人变成了“谁更敢透支孩子,谁就能赢”的赌博游戏,筹码是孩子的睡眠和身心健康。这种趋势向着初中甚至小学蔓延。

有些孩子,在“俄罗斯轮盘”的高压赌博中早早败下阵来——某市心理中心专家担忧地告诉我:“以前青少年的抑郁筛出率集中在14-20岁,初三及高三特别明显。但近些年研究发现,青少年群体呈现一高一低趋势——自杀率增高,自伤自残低龄化。自杀年龄阶段分布变成了初中高发,12岁开始成为部分孩子人生能否继续的一个坎。”另一位心理医生补充分析,在其接诊的抑郁症高中生中,长期睡眠和休息不足的比例超过80%。

“双休与高考冲刺需求冲突,主管部门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名高中教师说,“但我真心希望教育部严格出手,双休的风一定要刮下去,这一届可能落实不彻底,之后的中小学生不要再有这么可怕的长期疲劳和心理问题了。”

03.双休背后的系统性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春天,“整顿恶性加班”和“高中双休”的号角几乎是同时吹响。

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双休日制度的实施意见》的两个月后,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2025年2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企业公平竞争座谈会,阿里、京东、奔驰等7家企业受邀,指陈恶性加班是“扭曲市场秩序的毒瘤”。今年两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写入文件。

高中双休与大厂强制下班,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其实紧密相连。不管是“双减”还是“全面双休”,两场变革共同指向“把时间还给人”。这意味着,高中生周末能否真正得到休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整个家庭的认知和判断。

“实际上,高中年龄段的孩子已步入青春期,学习意愿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成绩的影响,远高于家长和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的作用,更大于低效的学习时间堆砌。补课最大的作用,不过是家长的安慰剂罢了。”一名受访者告诉我。

长期关注教育的心理学专家段鑫星,在多个场合分享过相关观点:家长需要知晓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如果是自驱力与自控力强的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减压,让孩子获得充分的休息;如果属于“腰部”学生,相对放松又能跟上节奏的,可以劳逸结合;如果属于学习不擅长或没有兴趣爱好的,休息时间可以用来探索孩子更有兴趣或者更擅长的事,与孩子一起规划未来,寻找赛道。诚然,时间本应属于生命,而非沦为恶性竞争的助燃剂。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图景,会发现“双休”政策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更深层的教育公平议题。

但同时,当我们将目光从城市焦虑的教育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会发现“双休”之下,教育公平的议题也愈发凸显:对于许多县城和乡村的孩子,双休日意味着“回家散养玩手机、照顾弟妹”;而他们的城市同龄人,可能在“请家教、上网课、参加研学营”。微博上双休加剧教育不公平的话题下,一条评论引发深思:“表面同时休息,实则资源鸿沟拉大。”

同时,教师待遇也是一道现实关卡。有教师直言,没了补课带来的微薄延时费,仅靠基本工资生活拮据。若待遇无法保障,好老师留不住,双休政策反而可能加剧教育资源“贫者愈贫”的困境。

周末休息这件事,本不该有争议。生命在一呼一吸间得以延续,在一张一弛中才能长远。换言之,单休或不休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只不过多年来突破红线的人和事多了,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了主流,才让原本最基本的休息权都成了争议。

作为成年人,我们如此厌恶加班文化,厌恶将工作带回家中,厌恶形式主义的“卷时间而轻实效”,我们成年人都在呼吁更多的假期更多的休息,更何况是处在生长阶段的孩子呢?

当政策在“执行”与“对策”间拉锯,当焦虑在“休息”与“升学”间蔓延,我们不得不思考:是在留住青山,还是焚林而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viewthread_share_to!: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