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心系家国—— “归根居”前忆先生 本报记者 吴 丹 吴 月《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9日 第 04 版)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归根居”是杨振宁在清华的住所,先生的身影仿佛仍在眼前,落叶归根的故事已经写就。 “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这是杨振宁喜爱并译成中文的诗句。 由起点,到终点,他的一生探索未知,心系家国。 “我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 清华大学科学馆是杨振宁童年跟随父亲杨武之教授经常来的地方,也是杨振宁归国后工作的地方。往西不远,便是他儿时的家。 出生于1922年,上世纪40年代赴美留学任教,1997年起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曾说:“我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在清华园长大,于60多年以后,又回到了故园。” 从童年的清华园、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到远渡重洋成为国际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再到归国开辟新事业,他始终葆有浓浓的家国情怀、拳拳的赤子之心。 在西南联大奠定扎实基础的杨振宁,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后来,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他曾这样谈及获诺奖后的感受。 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此后,他为促进国内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为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建言献策。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杨振宁始终记得父亲杨武之“有生应感国恩宏”的嘱托,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先生的家国情怀、学术成就令人高山仰止,砥砺着一批批年轻人潜心学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秉林说。 “最关注的有两件事” “我一生中最关注的有两件事:一是中国的发展,二是物理学的发展。”杨振宁这样说。 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杨振宁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若将杨振宁最关注的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便是“中国的物理”。 1947年,西南联大同学黄昆写给杨振宁的一封信,记录了两名青年的志向:“我们衷心还是觉得,中国有我们和没有我们,makes a difference(不一样)。”黄昆在信中对杨振宁写道,“successfully(成功地)组织一个真正独立的物理中心在你的重要性应该比得一个Nobel Prize(诺贝尔奖)还高。” 愿望渐成现实。20世纪80年代起,杨振宁先后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1986年起,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后来,又把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新事业。 林家翘、姚期智、王小云……在杨振宁的力邀和影响下,一名名世界级科学家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一系列链式反应,吸引着越来越多优秀学者。 “通过这些年的交流,我清楚地知道杨先生最期待中国人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并且能够用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领先技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小云说,“我认为他无私的支持,对很多年轻人的成长是意义深远的。”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归国后,杨振宁先生写了一首五言诗《归根》,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他曾说:“因为我在物理学前沿工作多年,对于清华有志于科研的学生,我是可以给他们一些帮助,帮他们‘指路’的。” 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师生还记得这样一个场景:2004年9月13日,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82岁的杨振宁身着蓝色衬衫走上讲台,面对大一新生,将基础物理概念娓娓道来。 为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的建议,杨振宁一口答应。此后一学期,他每周两次准时走上讲台。 “杨先生给大一新生授课,树立了高标准,鼓舞了活跃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推动了许多研究做得好的老师走上讲台。”在朱邦芬看来,杨振宁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教书研究经验传给年轻学子,指导他们形成自己的物理品味和学术风格。 除了上基础课,杨振宁还经常应邀给学生作报告、面对面交流,讲述治学之道、物理之美。许多大一新生都听过他在学校综合体育馆作的报告。 “青年学生应该把握时代给予的幸运与机遇,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杨振宁先生的话,在学子心中扎根,生长。 “请继续努力” 《曙光集》《晨曦集》,是杨振宁文集的名字,也寄托着他的期望。 2007年,在《曙光集》前言中,杨振宁回忆往事并写下:“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 10年后,在《晨曦集》前言里,杨振宁写道:“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巨变”“曙光已转为晨曦”。 又过了几年,在多个场合中,杨振宁表示,“今天应该可以说‘我已经看见天亮’”“将来‘天大亮’是很清楚的”“我也相信照着目前的方向,中国物理会大放光明的”。 斯人已逝,坚定的声音仍在耳畔。 翻阅邮箱里的往来邮件,杨振宁的学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重温与老师的点点滴滴。“请继续努力。”这是杨振宁写给翟荟的最后一封邮件。 “继续努力,以自信和坚定面对未来,做更好的工作——有这几句话相伴,您就永远在我的身边。”翟荟说。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讣告,不仅触动了清华师生,也激起众多网友的深情缅怀: “曾听过您的课,是我莫大的荣幸”“深切缅怀敬爱的学长”“他把自己归还于宇宙,但把理解宇宙的线索留给了世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杨振宁先生千古”“承其志,不负其望”…… 先生故去,精神永存。年轻的科学家与学生,正担当起建设科技强国的重任,共同奔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
10月19至20日,随着较强冷空气继续影响中东部,北方冷意将日渐加
10月17日,汕头电视台报道了一起关于“开门杀”的案例。2023年6
近日,多名网友反映,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不少老人前往婚姻登记处
公安机关已对其父母是否涉嫌违法犯罪展开调查近日,在雅西高速四
近日浙江嘉兴海盐县公安局西塘派出所接到紧急预警女子小何(化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