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微言网 首页 新闻 新闻 查看内容

H-1B风波正侵蚀美国“最强大脑”,根源是17年前那场危机?

2025-10-9 18:06| 发布者: 微言网编辑部| 查看: 57| 评论: 0

摘要: 一纸行政令,硅谷大震动,铁锈带欢呼。特朗普再度拿合法移民“开刀” ,引爆了 H-1B 签证的风波。尽管白宫事后澄清,新规并不追溯既往,相关费用也延至明年执行,但细节依旧模糊,在社会各界掀起的波澜已然汹涌。H-1 ...

一纸行政令,硅谷大震动,铁锈带欢呼。特朗普再度拿合法移民“开刀” ,引爆了 H-1B 签证的风波。尽管白宫事后澄清,新规并不追溯既往,相关费用也延至明年执行,但细节依旧模糊,在社会各界掀起的波澜已然汹涌。

H-1B 原本是美国科技霸权的“人才通道” ,却为何成了政治角力的靶心?答案或根植在“我们” 对“他们”的身份政治中。对于硅谷,它意味着全球最强大脑的源源输入;而在 MAGA 基本盘眼中,它却象征着精英背叛和工作机会流失。在如此对立中,合法移民无论贡献如何,都成了“他们”和“替罪羊”。

H1B风暴起:“我们”对“他们”的政治叙事

事实上,“特朗普真人秀”的舞台政治中深深嵌入了这一叙事。在他看来,“我们”是被忽视的美国普通人,“他们”则是外来者,是“精英”,是“国际范”,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是那些凭借合法签证进入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于是,合法与否不是关键——关键是在特式“真人秀”中,谁能成为转怨的对象。

这番迎合,也非凭空而来,它是美国社会结构性焦虑的产物。在硅谷的欢呼与铁锈带的哀鸣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跨越的心理裂痕。H-1B 签证只是这条裂痕上的新注脚。而这道裂痕,也解释了特朗普在移民议题上的反复摇摆:一方面,他需要硅谷巨头的资源与背书;另一方面,他又必须不断迎合民粹基本盘的失望与愤怒。

正因如此,特朗普曾在硅谷右翼的强力劝说下短暂调整姿态:在马斯克、大卫·萨克斯等的影响下,他一度出人意料地支持合法移民,甚至呼吁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应“自动获得绿卡”。彼时,硅谷成功向他兜售了一幅“全球人才大战”的图景,而 H-1B 则是美国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窗口。

然而,这段“蜜月期”并未长久。随着特朗普与马斯克分道扬镳,硅谷右翼在其核心圈中的影响力迅速衰减,留下的权力真空很快被能量更大的 MAGA 基本盘所填充。而每当特朗普陷入执政困境,他总会本能地回到最熟悉、也最能点燃选民情绪的议题——移民。于是,在基本盘的呼声之下,H-1B 行政令顺势出炉。政策细节或许模糊不清,但其象征意义极为明确:在“他们”和“我们”的抉择中,特朗普还是会选择他的“自己人”。

移民:如何成为共和党的核心议题

要理解这场风波,必须把视野从 H-1B 扩展到整个美国政治。

冷战后的美国,保守派并非天然反移民。里根时代,共和党是移民的坚定拥护者。里根不仅在任内推动了美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对非法移民的大赦,还在卸任前坦言:“移民是美国力量的源泉。”哪怕是布什父子执政时期,共和党依旧尝试推动全面的移民改革。

如前所述,剧变发生在 21 世纪 —— 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严重不均,及其对产业链和背后就业结构的重塑,让两党建制派在关键美国选民中信誉尽失。与此同时,经济焦虑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危机,在白人蓝领与中产阶层中蔓延开来。

2008 年金融危机是一个分水岭:大规模失业、房屋被回收、社区结构性衰败,让许多美国人觉得自己正被时代抛弃 —— 他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在人口结构、文化体系、政治话语上“日渐陌生”的美国。于是,移民问题便从经济议题,逐渐演变为身份认同的政治议题。

特朗普以及政治幕僚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精准捕捉了这种焦虑,并用极简的二元叙事加以放大:“我们”对“他们”——在这个叙事里,复杂的经济转型被简化为外来者和精英们共谋的巧取豪夺,抽象的全球产业分工被具体化为移民们“抢走了我的工作”的现实失落感。因此,在共和党内部,移民问题从一个政策议题,逐渐转化为检验政治忠诚度的试金石。

在 2017 年,特朗普原本有机会与民主党达成交易,为“追梦人”(DREAMers,从小被带到美国长大的非法移民)寻得一条出路来换取民主党支持他建边境墙的让步。但在基本盘的压力下,他最终选择退缩。所以,一而再地发生着:来美国追梦的移民们,成为完美的“替罪羊”,在需要他们的真人秀中扮演及时的角色。

当然,H-1B 本身并非无懈可击的完美制度。自 1990 年设立以来,它已经积累了不少弊端:抽签的随机性和名额不足,使企业和申请者每年都陷入不确定;“依附雇主”的模式,压低了劳动者议价权;部分外包公司利用漏洞批量申请,再“转卖”配额,导致真正的高科技人才反而受阻;而家属身份和绿卡转换的长期瓶颈,也让无数合法移民家庭受困。这些问题在硅谷和学界早已形成共识,但在国会里却难得解决。

未来,美国在移民改革上的路径,大致存在三种可能:延续现状、行政令反复拉扯,不确定性继续发酵;有限修补,只解决“卡脖子”的痛点;或一次性立法突破,重塑合法移民体系。然而,合法移民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在当下极化的政治格局下几乎是奢望。

合法移民的困境:失语的“中产精英”

在这场席卷全美的移民风暴中,为何合法移民的处境如此尴尬?

H-1B 持有者多为高学历、高收入群体。他们依法纳税,社会地位不低,却在政治上失语。

他们既缺乏非法移民群体那种高度组织化的动员能力(以拉丁裔为核心的游说网络),又因分布于大城市和蓝州,难以形成在摇摆州的“关键少数”。于是,他们既难获得因困苦而来的同情,也无法转化为能左右选情的选票。

缺乏选票,就缺乏“统战价值”;缺乏政治能量,就注定在两党博弈中沦为牺牲品。长期以来,合法移民议题往往与非法移民捆绑在一起,在国会中一再搁浅。即便在社会层面有共识的改革,也难以在政治极化的结构下落地。

他们的尴尬,还在于“政治夹心层”的身份。既不似非法移民群体那样能通过人道主义博取舆论关注,也不似传统工会那样能在关键选区形成投票杠杆。

更雪上加霜的是,政治极化让任何涉及移民的议题都被打包在一起,H-1B 改革往往要和边境执法、难民安置等问题同时表决,结果是“要么全过,要么全堵”。合法移民由此成为最典型的“无声群体”。

这正是美国制度困境的缩影:当正常的协商与妥协无法达成,政策便只能依赖总统的行政令来推进。而合法移民的命运,也只能随政治风向摇摆。

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政治制度兼顾不同利益集团的能力正在减弱。党派极化、民意撕裂,让妥协成为一种“政治负资产”,政客不愿冒险,更倾向于用行政手段取巧。这不仅削弱了制度弹性,也让移民等有重大经济和战略意义的结构性议题成为了难以解决的政策难题。

科技霸权与人才外流的隐忧

H-1B 的意义,远远超出移民本身,它关乎美国科技霸权的根基。冷战之后,美国的全球优势依赖三大支柱:军事、经济与科技。而推动军事和经济不断升级的核心引擎,正是科技创新。维持这台引擎运转的燃料,便是 H-1B 及其衍生的移民体系。

美国的顶尖大学长期吸纳全球最强大脑,而 H-1B 为他们提供合法留美通道。从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到生物医药,美国的领先优势,本质上依靠的是一个庞大的“全球大脑”网络。倘若这一体系被人为切断,美国霸权的根基也会随之动摇。

事实上,危险信号已经出现。越来越多年轻学者与工程师开始把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甚至新加坡视为更可预测的落脚点。他们未必一开始就拒绝美国,而是在签证与身份的不确定性中人们难以对事业与家庭做长远规划。人才迁徙往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一旦趋势形成,就极难逆转。美国内部出现的人才流失,不是轰然巨响,而是涓滴成流,最终汇聚成削弱霸权的暗潮。

与此同时,美国的对手与盟友正在加紧布局,承接这些流失的人才。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已经在过去几年不断优化技术移民政策,主动吸纳美国拒之门外的精英。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其研发投入在 2024 年突破 3.6 万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同比增长 10.5%。过去五年里,已有五十余位海外华裔顶尖科学家选择回国发展,尤其集中在生物医药、细胞治疗和临床研究等领域。超过八成的回流学者表示科研环境显著改善,这不仅改变了学术生态,也逐步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外部承接与内部流失相互叠加,使美国赖以维系的科技霸权正面临双重侵蚀,而美国国内的政治分裂又正在为之推波助澜。如前所述,2023 年底,硅谷右翼与 MAGA 基盘就 H-1B 爆发过公开交锋:马斯克和大卫·萨克斯等力挺高技能移民,而班农与劳拉·卢默等则猛烈抨击硅谷经营“出卖美国工人”。彼此特朗普亲自站台,短暂维护了 H-1B 的正当性。但随着他与马斯克关系恶化,这段脆弱的平衡迅速瓦解,民粹基本盘重新掌握主导。

而此中根本是:在特朗普及其核心顾问的算计中,维持基本盘的狂热与选举动员能力,其优先级远高于未来才可能显现的战略代价,而且他们以两年一度的选举周期作为时间尺度。相比吸纳没有选票,甚至被视为“全球主义象征”的硅谷外籍工程师,稳固一个确信“精英背叛美国”的选民群体,在当下显然更具政治意义。这便揭示了一个美国当下制度的核心悖论:在短期政治利益面前,即便关乎国家长远命脉的人才战略,也可能被轻易牺牲。

行政令治国:效率与代价

H-1B 风波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它再一次揭示了“行政令治国”的弊端。

立法机制的低效与时常失灵,使总统行政令越发成为常态。行政令的好处在于效率:能绕过国会僵局,让总统迅速兑现承诺。但其弊端同样致命:缺乏制度根基,容易朝令夕改,被司法推翻,且常常因细节缺失导致执行混乱。

特朗普此次的 H-1B 新规,便是这一治理模式的典型:缺乏与行业沟通,缺乏公开审议,政策出台仓促,白宫反复改口。与其说这是改革设计,不如说是政治表态,是特式“赢学”的又一次演绎。

类似的例子在特朗普任内并不鲜见:2017 年的“旅行禁令”因执行仓促而多次修改,直至最高法院裁决才算落地;2019 年宣布“边境墙国家紧急状态”,虽绕开国会一度推进,却陷入多州诉讼,最终在政权更替后被逆转。两者均揭示了同一事实——行政令的“快进键”往往伴随着高昂的执行成本与极大的不确定性。

行政令治国,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美国政治极化与制度衰败。当国会无法产出有效妥协时,总统只能靠行政令强推。而这种治理模式,注定带来短视与波动。H-1B,只是其中的牺牲品之一。

结语:霸权与身份的双重裂痕

移民,是美国立国之本,活力之源,也是霸权之基。当下,透过 H-1B 风波这一小小窗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合法移民的困境,更是美国政治的困境:

•一场关于“我们是谁”的身份之争与制度困顿;

•一种将短期政治利益凌驾于国家长远福祉的惯性与悖论;

•以及一个超级大国在暗流中不断侵蚀自身霸权根基的矛盾。

回望美国历史,移民政策始终是一部“钟摆史”。从 19 世纪的排华法案,到 20 世纪中期的开放改革,再到冷战后的乐观主义与“9·11” 之后的收紧,美国社会在拥抱与排斥之间反复摇摆。今日之 H-1B 风波,也可能只是这一历史惯性的当代再现。不同的是,在多元化的当今世界,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已不再是一个能够轻易吸纳全球精英的无可替代的选择。

世界格局也许不会因一纸行政令立刻改写,然而,此时,我们可以看到:科技与知识精英的签证前景,与美国的前途一道,悬而未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viewthread_share_to!: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