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微言网 首页 新闻 新闻 查看内容

查理·柯克的“人血馒头”,美国两派打算怎么吃?

2025-9-11 18:24| 发布者: 微言网编辑部| 查看: 64| 评论: 0

摘要: 美国保守派青年运动组织“美国转折点”的共同创办人、知名网红兼右翼意见领袖——查理·柯克在当地时间9月10日中午,于犹他州犹他谷大学参加校园活动时遭遇枪击,受伤后不治身亡。多家主流媒体及当地媒体已证实死讯 ...

美国保守派青年运动组织“美国转折点”的共同创办人、知名网红兼右翼意见领袖——查理·柯克在当地时间9月10日中午,于犹他州犹他谷大学参加校园活动时遭遇枪击,受伤后不治身亡。多家主流媒体及当地媒体已证实死讯。美国总统特朗普最先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确认了他的死亡,并已要求全国降半旗以示纪念。犹他州州长斯宾塞·考克斯在记者会上将此事定性为“政治暗杀”。

根据警方简报和已有信息,这次事件有一些关键细节初步被披露。枪击是从校内或附近建筑物的高处发动的,距离较远,但具体是否如部分媒体所称“200码外屋顶射击”尚有不同说法。目前可知的是,凶手只开了一枪,击中查理·柯克的颈部,引发人群恐慌和校园短暂封锁。联邦调查局局长曾在社交媒体表示“一名关注对象已被拘留”,但约一个半小时后,该人被释放,调查仍在继续。

被枪击身亡前,查理·柯克正在犹他山谷大学演讲 视觉中国

被枪击身亡前,查理·柯克正在犹他山谷大学演讲 视觉中国

白宫网站除了宣布降半旗外,也发布了总统行动文件。国会两党议员则从不同角度表态谴责政治暴力。

由于查理·柯克本身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也是美国青年MAGA运动中的知名代表人物,尽管他与特朗普在年龄、社会地位等方面差距较大,但双方在政治影响力和MAGA运动推动上属于直接政治盟友。因此,事件迅速被政治化。

媒体报道目前仍聚焦于如何抓捕嫌犯、嫌犯身份等问题,但在哀悼事件和线下讨论中,已有评论指出:若处理不当,此事可能成为“火药桶”,被各派政治力量进行竞争性解读和利用,进而对美国社会各群体、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目前,关于作案动机、是否单人作案、是否存在组织背景等关键信息,尚未得到官方披露。犹他州州长第一时间抛出“政治暗杀”的说法,从媒体分析角度看,与其说是官方定性,不如说更接近政治人物的直觉反应。

在社交媒体高度碎片化、美国国内政治高度对立的大环境下,先入为主的预期很难消除。“群体极化”可能会成为影响后续事态发展的舆论层面最重要的背景因素。

在当前美国“文化战争”的结构中,保守派大概率会将这起事件纳入“保守派言论自由遭遇暴力威胁”“传统价值观受攻击”的框架,进而呼吁更强硬的治安政策,以及此前备受争议的“打击国内极端主义”——当然,他们所指的是针对保守主义宣扬的价值观采取极端态度的那种“极端主义”。

而自由派和中间派则可能强调:极右翼言论本身煽动仇恨、导致社会失控。双方叙事针锋相对,进一步加剧撕裂,而非如某些美国以外,对美国有“特殊情感寄托”的人所期待的那样——美国将会“借悲痛事件寻求新共识弥合分裂”,这种大概率不会发生。

对保守派来说,查理·柯克之死还具有象征意义上的固化作用——他几乎成为一种“殉道者”,代表“捍卫言论自由”“保护保守派进入校园发声”的价值。预计将在MAGA群体中引发新一轮政治动员。当然,反过来也会刺激另一方推出“反政治暴力”“反仇恨”“控枪”等对立动员。结果不是消解冲突,而是让极化更明确。

奥勒姆市中心公园,人们参加青年活动家查理·柯克守夜活动并祈祷。

奥勒姆市中心公园,人们参加青年活动家查理·柯克守夜活动并祈祷。

从联邦到州层面,各级立法者和议员都已开始寻求政治资产和博弈的最大化。要么在默哀环节高喊“正义”,要么隔空喊话,围绕追责、动机、安保、控枪等议题展开高烈度撕扯。不过大概率仍会延续近年美国国会政治的特点:表态激烈、落地寥寥。

社会层面预计将出现两大影响:一是信息扩散的失控,二是安全与自由之间的经典悖论再度凸显。

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会导致“信息黑洞效应”——大量未经传统媒体深度核实的信息借助算法广泛扩散,挑战精英层对议程设置的掌控权,这对事态后续发展影响显著。

另一方面,由于事件发生在校园,既关联持枪自由,又涉及校园安保。如果后续加强安检、限制露天政治活动规模,可能引发“言论空间收缩”的担忧;如果保持高度开放,现实风险又摆在眼前。可以说,在现行美国政治框架下,别说最优解,连次优的、“程序自愿透明”的三方均衡都难以实现。

从治理角度看,枪支管控、校园安保、国内极端主义治理,都是老生常谈的议题。这件事之后,相关辩论预计将结构性回流国会,但由于党派分布与选民偏好的制约,原先达不成一致的这次依然很难达成一致。更可能出现的,仍是一些象征性议案、各州各自为政的老局面。

这不是单一事件的问题,而是当代美国政治结构与利益版图决定的。

具体执行层面,各州政府、高校及安保机构或许会在短期内加强安防投入,比如设置临时观察点、增强场馆遮断措施等——毕竟这是高强度刺激。但这也会带来成本上升和执行效能的新问题。还记得特朗普遇刺事件中,当地警察与其安保团队之间令人瞠目结舌的对接失误吗?这种低效的治理能力,也会再次向大家展现美国某些真实的场景。

总结来看,查理·柯克遇刺之后,保守派与自由派将会各自对他进行消费,构建对自己有利的叙事。双方可能都会打出“反政治暴力”的旗号,但归因完全相反。各地安保门槛或许会上调,但实际效果不用过度期待。

对于选举政治而言,虽然离美国比较重要的全国性选举为时尚远,但该事件已迅速议题化。自由派会强调控枪、反仇恨政治,保守派则会紧盯枪手身份——若凶手有自由派倾向,他们会立即将对方塑造成“传统价值的暴力威胁”。这种操作只会加深撕裂。

这就是政治极化撕裂的可怕之处,一旦极化形成,在选举政治框架下,它会自洽,自我激励,不断循环加剧,对整个社会和国家构成巨大风险。

查理·柯克在2024“America Fest大会”上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同台发言。

查理·柯克在2024“America Fest大会”上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同台发言。

治理层面,我们预计看到的仍是“稳定的低效”。除非出现极其罕见的真正共识,否则体系性改革——比如枪支筛查、校园安保的联邦资助、网络平台责任界定等等——无法出现。更可能发生的,还是各级政府、高校进行一些技术性、程序性的小修小补。这种事在美国反复上演,这次估计也不例外。

总的来说,这是一起高度敏感、尚在调查中的事件,但毫无疑问被普遍认为带有政治属性——用犹他州州长的话说,就是“政治暗杀”。它清晰反映出当前美国面临的三个结构性难题:

第一,政治派别之间极化叙事相互激荡、不断强化,形成螺旋;

第二,社交媒体带来碎片化信息传播,助长情绪扩散和仇恨言论行动化,线下风险持续升高;

第三,联邦及州层面的治理能力持续低效,难以应对现实挑战。

短期内我们或许会看到有关安全与自由、枪支与言论、校园与政治的激烈辩论,但大概率,这些辩论仍会流于互相指责、挖掘政治价值、服务选举目标,而非真正去消除风险、弥合分歧、治愈撕裂。

这是当代美国政治的悲剧,也向世界彻底展示:那一套曾被某些理论寄予厚望、被认为能自我校正和弥合分裂的制度设计,并未发挥理想中的作用,也不该再被过度光环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起事件是一个征兆,甚至可能产生显著的后燃效应,给美国的社会稳定带来深远而直接的冲击。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viewthread_share_to!: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