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微言网 首页 新闻 新闻 查看内容

在校大学生超百万的武汉,为何留不住人才?

2021-3-6 11:44| 发布者: 微言网编辑部| 查看: 373| 评论: 0

摘要: 除了“九省通衢”这个人尽皆知的称号,武汉在教育界的江湖地位也是首屈一指的。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武汉一度号称“全世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如今这个传说虽然已成过去式,但坐拥2所“985”,7所“211”高校, ...

除了“九省通衢”这个人尽皆知的称号,武汉在教育界的江湖地位也是首屈一指的。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武汉一度号称“全世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如今这个传说虽然已成过去式,但坐拥2所“985”,7所“211”高校,在校大学生超过100万的“金矿”仍旧让国内大多数城市难以望其项背。可遗憾的是,武汉教育资源丰富的话题通常和“人才流失”相连。

“自己培养的大学生却留不住”成为民间和武汉官方的共识和共同担忧。

01

武汉人才流失由来已久

武汉的在校大学生世界第一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时任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徐金山称:“武汉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超过100万人,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城市的在校大学生数量有这么多,所以说,武汉市在校大学生数量在世界城市中排第一。”

一直以来,拥有超80所高等院校和多所顶尖大学都是武汉甚至是整个湖北省引以为傲的事。相比于当地人的热情,武汉的高校毕业生却对武汉这座城市“爱不起来”。

武汉市人社局数据显示,2007年,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比例55.3%,此后逐年下滑。在“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的说法出现的2011年,毕业生留汉比例跌破50%。到2016年,这一比例已下滑至45.5%。这个数据,比广东和浙江低了30到40个百分点。

而如今,情况并没有明显改观。

以武汉市内两所最顶尖的高校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为例,根据两所学校公布的毕业生质量报告,2019年,两校毕业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别为27.02%和29.78%,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根据搜狐城市统计的一线新一线城市部分重点高校2019年毕业生去向,武汉对本地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只高于合肥、天津、沈阳和厦门,属中等偏下,和榜首的广州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相差了50个百分点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在校大学生总量也早已超过武汉。另外,如果以GDP来论的话,武汉2019年的GDP是要超过本省就业率排在其上的杭州、天津、南京、长沙、青岛等城市的。

理论上来讲,优质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本就是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但一面守着品位极高的“富矿”一面却在“抢人大战”中落后,“九省通衢”的武汉显然不甘心只充当人才中转站的角色。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媒体公开报道

2017年1月22日,时任洪山区委组织部部长程春生对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直言,“武汉虽然高校多、大学生多,但人才利用率不高、人才流失率偏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流向了武汉以外的地区。”

陈一新回应:“留住大学生,我们不能‘顺其自然’,一定要‘刻意人为’。”

随后的4月8日,武汉成立招才局。6月28日,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启动,各种优惠政策相继出炉。

从后来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武汉的人才政策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和国内其它城市的同台竞争中,在人才方面武汉从“大武汉”到“强武汉”的梦想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才吸引力不足,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02

武汉薪资水平缺乏吸引力

随着时代的演进,求职者对于专业的偏爱和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曾经人们耳熟能详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顺口溜现在早已变成一句古早俗语。但在市场化时代,无论职业如何更迭,影响求职者就业意愿的主因都很稳定,那就是收入。

根据搜狐城市《2019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百强榜》数据,2019年,武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1706元,在头部城市(一线新一线城市)中排名排名第12,不及苏州、杭州、佛山、青岛等几乎所有沿海城市,不及长沙等中部城市。

另外,2019年武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全国排名27,远不及GDP全国第8的排名。

一项基于2018年武汉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不愿意留在武汉的原因中,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因素占比为41.92%,比例最高。那武汉的工资水平究竟如何呢?

数据来源:镝数据 制图:搜狐城市

众所周知,相较于平均工资,工资的中位数更能反映薪资的真实水平。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武汉2020年的月工资中位数为3984元,低于重庆、济南、西安、合肥、成都等城市。

进一步把工资水平和房价相关联,如果武汉居民想要买一套80平米、两室一厅的刚需房,所需要的年限为32.53年。在上述城市中排名第九,相较于月工资中位数的排名有所上升。也就是说买房所需的年限有所上升——而这显然并不是什么好事。

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2020年,战略新兴行业中应届生岗位占比高于全行业均值。其中人工智能占热门新兴行业比例最大,达10.9%,平均薪资达8935元。去年处在风口的5G也在热门之列,平均薪资达7903元。互联网同样表现不俗,前十大技术岗位薪资普遍过万。

统计数据高度暗合了当下互联网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时代趋势,而这恰恰命中了武汉的软肋。

03

武汉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近两年公布的互联网公司排名,百强互联网公司中武汉稳定占据2席,排名最高的为斗鱼。被誉为新经济的风向标的独角兽企业方面,根据胡润百富公布的2020全球独角兽公司排行榜显示,截至2020年3月1日,武汉独角兽公司仅一家。

武汉企业十强中,无一家互联网公司,占据榜首的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十强企业直接体现了武汉工业在武汉整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直接体现了重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

根据相关数据,2019年,武汉规上工业中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大致为3:1。从高新技术来看,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些年不断增加,但和一线城市仍有较大差距,高新企业数量虽然不断增加,2019年达4417家。但排名从2017年的全国第9,每年后退1名至2019年的全国第11名。而科研经费的投入也不及成都、南京、重庆、西安等二线城市……

具体到产业企业,规上工业中企业单位数前五的行业分别为汽车制造业429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75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63家,金属制品业233家,专用设备制造业206家。

而高科技“浓度”高,当下大火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175家,排名第六。

但是,企业数排名第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贡献了研发费用达100.78亿元,是第二名汽车制造业的近两倍。除此之外,它还贡献2019年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0.34万人,稍逊于汽车制造业1.42万人。

这就说明,武汉的工业体系中传统产业比重仍然较高,改善空间较大,且潜力巨大。

无论在什么时候,最优秀的市场化人才总是和最新的科技和最有潜力的产业结合的,短期的落户、房价等政策优惠或许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但“产业留人”才是最长久之计。况且在当下落户放宽渐成二线城市标配的趋势下,武汉想要在全国竞争中后来居上,只能“硬碰硬”。

我们期待武汉的新旧动能转换能快一点,再快一点。期待武汉的人才政策能够完善一些,再完善一些。

文/搜狐城市 陈亚辉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viewthread_share_to!: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最新评论

文热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