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驳虎 核心提示: 1、选举人团制度体现了“赢者通吃”的特点,是美国联邦制分权与制衡原则结合的历史产物,已成为维护两党垄断格局的重要工具,对选举结果影响举足轻重。改革此制度的声音不断,但改革很难进行。 2、当今美国政治地理结构:共和党基本盘191张,民主党基本盘259张。共和党处于下风,须要尽取四大摇摆州(82),超过270张;而民主党只需保住自己的阵营(259),再夺取任何一个大摇摆州,就能超过270张,赢得大选。 3、2016年希拉里败选,很重要的一点,是暗中支持特朗普以有所图谋的外国机构,一直用水军散布希拉里大量的骇人听闻谣言,在网络上把她塑造成了食骨吸髓、血债累累的超级暗黑魔王,制造了“十月惊奇”。 4、拜登的领先优势要远远大于2016年的希拉里,黑点也远低于她。共和党想要制造新的“十月惊奇”,就得拿出些更厉害的东西来。上周爆出的拜登“乌克兰-邮件门”,从公布的情况看,完全构不成对拜登的打击,反而引火上身,可能炸毁自己。 在接连几期讲述解构了狗血的特朗普-拜登大战之后,本期转入严肃的技术分析,从历史到现实,全景解析一下目前的美国选情。 51个联邦主体和538张选举人票 首先,美国总统大选,是各州民众普选公投本州结果——再由各州选举人团(Electoral College)按本州结果投票选举总统的(伪)两层间接选举制。 对于第二层的选举总统,50个州和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一共有538张选举人票。 50个州的选举人票数,直接对应着各州在国会的100个参议员席位(每州固定2个)、435个众议员席位(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 每个州的选举团人数,与每个州的联邦议员人数相等。因为每个州都在国会有2名参议员和至少1名众议员,所以,任何州都至少有3票。 除了这3票以外,人口越多、众议员人数越多(全美平均约75万人口有1名众议员),选举人票数也就越多。 再加上至今在国会没有代表权的哥伦比亚特区3张票,一共就是538张选举人票。 (实际上,直到1961年,宪法第23修正案才允许首都民众参加总统选举) 另外,各州的435个众议员席位及其对应的选举人票分配,每10年会按新一轮人口普查的各州人口比例进行调整。 但2020年大选依然沿用201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2012、2016年大选也是同一分配比例。 出于联邦制性质,美国宪法载明各州可以自行决定选举人的产生方式,但不得由联邦公职人员担任。 所以美国总统的大选,其实不是全国统一的事务,而是州一级的事务。 | 2016年12月19日,华盛顿州12位选举人在首府奥林匹亚写票。 但实际上,除内布拉斯加(2+3=5张)、缅因州(2+2=4张)会细分到按众议员选区分割外,其他48州和特区都是凡获得本州民众普选多数的候选人,便赢得该州的全部选举人票。 这被称为“赢者通吃”(winner-take-all)原则。票第二多的候选人一无所获,即使只有0.1%的差距也一样。这也是美国选区制选举的传统。 这也就会造成在大选中,全国各州普选选民票数总和的赢家,可能会在538张各州选举人票层面输掉。 这在1824年、1876年、1888年、2000年(小布什 VS 戈尔)和2016年(特朗普 VS 希拉里)都发生过。 另外,1992年独立候选人罗斯·佩罗赢得了多达18.9%的普选选票,却未能获得一张选举人票。 这种独特的选举制度,造就了普选的失败者反而能赢得选举的奇特结果。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林肯以 40% 选票拿下选举,当然,结果就是内战了。 总体民意上的“少数票总统”,有违民主的“多数决”的要求,也是美国国内最具争议的一项政治制度。 美国从创始至今,已有超过10000个修改宪法的提案送交国会(其中只有27个成功),其中超过1/10都是试图修改总统选举方法,在各项议题中是最多的。 民意调查也表明,多达72%的美国选民都支持废除“选举团制”。然而由于多种因素阻碍,改革始终无法进行。 正如里根所言,设计选举人团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照顾小州意见。作为人口第一的加州的前州长,里根在1977年的一次广播中说: “主权州组成的联邦是我们自由的根基。我们的宪法规定某些权利属于各州,而不能被联邦政府所侵犯。这就需要保证那些人口稀少的农业州也能在全国事务中发出声音。” (否则)“一个人口密集的大工业州所支持的候选人,可能击败数量众多的农业州支持的候选人。” 选举人团制度是美国联邦制分权与制衡原则结合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多种利益间妥协与协调的结果,而且已成为维护两党垄断格局的重要工具,因此很难改革。 为了270张选举人票 毕竟所谓美利坚合众国,合众国联邦国体的意思,就是联邦政府和人民之间隔着一层州政府。 美国有联邦和州两种主权,人民把部分权利赋予州,然后州再赋予联邦政府。各州组成联邦。 根据从马车时代延续至今的程序传统,在11月初的大选日——第一个星期一后的第一个星期二,各州公民投票决定本州结果。 然后各州选举人团于12月中的州选举日——第二个星期三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又是一个拗口的日子(今年是12月14日),在本州首府聚集,完成象征性的总统选举投票。 | 20 16年12月19日,纽约州选举人团(29人)在首府奥尔巴尼投票。克林顿签署老婆希拉里在本州获胜的结果。 所以,这一天才是真正的“美国总统选举日”。各州的选举结果将被当场封缄,送往首都华盛顿。 直到次年1月6日,才由参议院议长(即副总统)在参议院和众议院全体议员面前拆开。 然后国会计算票数,并宣布法律意义上的这次大选正式结果。但实际的结果,通常在大选投票日当天晚上,便可根据各州选举结果算出。 根据制度规定,各州的选举人(Electors)只是投票机器,必须宣誓按照该州选民的投票结果,来填写自己的总统、副总统选票。 | 2016年12月19日,宾夕法尼亚州选举人团(20人)在首府哈里斯堡投票,宾州是大选的关键州。 因此,由于议员本身有强烈的政党和政治属性,为了名义上的中立原则,每次大选各州还得在本州联邦参众议员(属于公职人员)之外,另找同样数量、象征性的无公职“中立”选举人(往往是基层志愿者)。 但这依然阻挡不了每次都会有少数“背信选举人”——不按本州结果和宣誓另外投票的选举人,因为对此没有什么惩罚。 当然,由于背信跑票的人数少,至今也未有什么影响。 | 2016年12月19日,加利福尼亚州选举人团(55人)在首府萨克拉门托投票前宣誓 从最终结果来看,538张选举人票,赢得过半(270张)以上,即可当选总统。 但敏锐的人就会发现——538是一个偶数,假如两个人都恰好分别获得269张选举人票,怎么办? 实际上1800年就发生过平票,后来对此也有规定—— 根据1803年通过的宪法第12修正案,当无人赢得选举人票绝对多数时,则由国会众议院从得票前三名的总统候选人中选出总统(每州众议员合算一票),参议院从得票前两名的副总统候选人中选出副总统(每名参议员一票)。 | 2016年12月19日,马萨诸塞州选举人团(11人)在首府波士顿投票前宣誓 这时,少数人口大州数量较多的选举人票不再起作用,数目多的各小州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但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赢者通吃”原则。无论是人口数量多还是少,大部分州的选民和选情其实无人关心。 在大多数州,由于两党支持者人数差距大于10%,便成为大选中牢不可破的“红州”(共和党基本盘)和“蓝州”(民主党基本盘),于是竞选的主战场便集中在寥寥几个双方势均力敌的“摇摆州”。 红蓝双方的基本牌面变化 如果一个共和党铁粉住在加州这样的民主党“蓝州”,或者一个民主党拥趸居住在堪萨斯这样的共和党“红州”,他就算去投票也根本没有意义。 他的票,因为赢家通吃而毫无价值。但其实,在大部分“深红”“深蓝”州,两党的支持率差异也就是20%左右(60% VS 40%)。 然而事实上就是只有几个摇摆州的少数中间选民,才有拉票的意义。 这就是美国“赢者通吃”的选区制造就的地域政治。 另一个事实就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与经济结构的改变,在大量黑人和拉美裔的支持下,民主党逐渐在大多数地区成为多数党,越来越明显。 例如,西海岸的人口第一大州加州(55),现在人们都认为是绝对的“白左”大本营。 但实际上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加州都是一个标准红州,出了著名的共和党总统尼克松、里根。 直至1992年的克林顿选举,加州才开始变成蓝州,变成今天人们印象中的加州。 再例如东海岸的弗吉尼亚州(13),也是历史悠久的铁杆深红州。 但从里根时代之后,弗吉尼亚一步步变成浅红州、摇摆州、浅蓝州,现在已经接近深蓝州,特朗普2016年也未能逆转。 还有新罕布什尔州(4),这也是东北新英格兰“蓝区”被包围的民风彪悍异类。 以前都是倾向共和党的浅红州,但是到新世纪逐渐变成摇摆州、浅蓝州,特朗普2016年同样也未能逆转。 另外就是西南地区的新墨西哥(5)、科罗拉多(9)、内华达(6),还有尚在转变的亚利桑那(11)。 这些牛仔故乡变蓝的主要原因相似,都是大量墨西哥移民乃至非法移民涌入,改变了人口格局和政治格局。 所以,标准意义上的持续摇摆州,只有佛罗里达(29)、宾夕法尼亚(20)、俄亥俄(18)、北卡罗来纳(15)四个大州,再就是票数较少的艾奥瓦(6)。 同样是因为人口结构变化,南部的两个铁杆大红州——德克萨斯(38)、佐治亚(16)也逐步变成浅红。 现在盘点双方牌面,深红州共有126张票,浅红州有65张;摇摆州共计88张;浅蓝州73张,深蓝州186张。 合计起来,共和党的基本盘有191张,而民主党的基本盘就达到了259张。 共和党在基本盘上处于下风,必须要尽取四大摇摆州(82),才能超过270张(191+82=273)。 而民主党只需保住自己的阵营(259),再夺取任何一个大摇摆州,就能超过270张,赢得大选。 这就是当今美国的政治地理结构。 所以,四大摇摆州——佛罗里达(29)、宾夕法尼亚(20)、俄亥俄(18)、北卡罗来纳(15)成了双方激战的战场。 但共和党只要丢掉其中一个,就很难赢得大选。 2016年的希拉里是怎样输的 回顾2016年的大选,实在是一场一波六折的游戏。 对举棋未定的中间选民而言,希拉里的主要黑点是在国务卿任上应对班加西使馆被袭处置缓慢、违规私自架设邮件服务器被黑。 特朗普的弱点是歧视女性、政见激进、负面新闻多、令人怀疑。从6月到10月的竞选期,特朗普民调长期落后于希拉里。 每次希拉里的负面历史一被炒起,特朗普就能够逼近、追平,然后又因为自身的负面很快掉落下去。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暗中支持特朗普以有所图谋的外国机构,一直用水军散布希拉里大量的骇人听闻谣言,在网络上把她塑造成了食骨吸髓、血债累累的超级暗黑魔王。 但真正对最终选情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这个人——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 | 詹姆斯·科米1961年生,1985年芝加哥大学获法学博士。曾在纽约、弗吉尼亚州等地任检察官。 2016年10月28日,在距离大选投票日(11月8日)仅11天之际,作为奥巴马政府联邦调查局(FBI)局长的科米,突然宣布重启对希拉里邮件门的刑事调查。 这对再次取得明显领先的希拉里选情造成巨大冲击。当时我就料到,希拉里糟了。 11天后,希拉里以微弱劣势输掉大选。 可以想象,如果科米不来这一出“十月惊奇”,希拉里基本铁定当选。
!viewthread_share_to!:
最新评论图文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