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 吉尔吉斯斯坦国土面积2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高山之国。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原因,吉尔吉斯斯坦难以富裕。在亚洲和全世界的人均GDP排名中,都是垫底的。 2、就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来说,吉尔吉斯斯坦也长期存在着“北方”与“南方”之间的纷争。 每当以奥什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因不满北方地区的统治而产生动荡时,南方的乌兹别克人就会生发出加入乌兹别克的想法。 3、苏联解体后,吉尔吉斯政权一直由南北轮桩掌控。2017年10月,前总理索隆拜·热恩别科夫当选总统。他上任后,与前总统阿坦巴耶夫发生激烈的军事冲突,后阿坦巴耶夫缴械投降并被定罪关押。 4、今年10月4日的议会选举之后,阿坦巴耶夫的儿子塞伊特贝克·阿坦巴耶夫举行抗议,成功攻占“白宫”并释放了阿坦巴耶夫。目前反对派控制了吉尔吉斯首都中心地带。随后政府发布公告称将在两周内确定议会重新选举的日期。 5、吉尔吉斯斯坦政治传统完全仍停留在部族分野时代,家族、裙带和利益集团在吉内政中扮演重要角色。基于族群心理、地缘结构,而引发的结构性矛盾,应该都很难解决。 | 10月8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热恩别科夫宣布,他准备在执行权力机构的合法领导人获得批准且该国走上法制之路后辞去国家元首职务。 10月8日,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吉尔吉斯斯坦总统“下落不明” 政府决定关闭边境》这则新闻出乎意料地登上了中国新闻热榜的头条。这也是这个国家很少几次被中国人关注到的时刻。 中国有14个陆上邻国,和7个海上邻国。而在这21个国家中,吉尔吉斯斯坦,这个有着拗口名字的国度,无疑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 能指出它位于与新疆接壤的中亚,就已经算是地理达人了。 至于这么一个国家内部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矛盾与纷争,想必绝大多数一有国际政治热点就侃侃而谈的自媒体,张口结舌也说不出两个字。强行顺口胡诌,必然都是胡说八道。 吉尔吉斯的又一次总统大战,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再一次纳卡冲突,也是中国人认知极其陌生的中亚-高加索历史地理,乃至俄罗斯周边国家存在的根本性结构问题的一次时机。 地理与山地环境 首先分辨一下中亚的五个斯坦: 哈萨克斯坦 面积最大,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位置最北,北方与俄罗斯西伯利亚接壤,东边与中国新疆的大伊犁州(副省级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塔城、阿勒泰2个地区,并直辖11个县级单位)接壤。 哈萨克斯坦故都是东南的阿拉木图,新都是中北部的阿斯塔纳。 哈东南方向就是吉尔吉斯斯坦,隔着高山与新疆的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接壤,中国的柯尔克孜族就是吉尔吉斯的另一种译音。 吉尔吉斯斯坦再往南就是塔吉克斯坦,是名副其实的高山之国,首都杜尚别。与新疆的克州、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县接壤。 | 乌兹、吉尔、塔吉三国互相咬合纠缠在一起的国土,是费尔干纳盆地划分的奇特结果。 哈萨克族、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族、塔吉克族还有乌孜别克(乌兹别克)族都是跨境民族,生活在新疆的这几个民族中国籍公民也是56个民族的一部分。 吉、塔西边,是中亚人口第一大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乌兹别克斯坦 占据了中亚传统农耕区中的最好的几个: 占有了费尔干纳最富饶的盆地核心区域,周围山区归吉塔国,占有了河中地区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绿洲,占有了花剌子模的绿洲希瓦。 | 中亚几大农业区及首都划分,红为乌兹,黄为塔吉,紫为吉尔,蓝为哈萨,青为土库。 因此,乌兹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远超其他4个斯坦,位于中亚第一。 乌兹西南方,是神秘封闭的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接近伊朗边境。乌兹、土库,都不与中国接壤。 中亚西边是里海,哈萨、土库濒海;南边是伊朗、阿富汗,土库与伊朗接壤,土库、乌兹、塔吉与阿富汗接壤。 国土面积20万平方公里的吉尔吉斯斯坦也是一个高山之国。整个国境都处于天山山脉西段阿拉套山和帕米尔-阿赖山系之中。 全境海拔大都在500米之上,而1/3的地区在海拔3000~4000米之间。 而吉尔吉斯斯坦最著名的地理标志,是被雪山环绕的伊塞克湖,湛蓝的像“上帝遗落的明珠”。 | 贫瘠深处的蔚蓝“大海”- 伊塞克湖 伊塞克湖 面积6300平方公里,远大于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 大致是鄱阳湖+太湖的面积总和。 湖的北岸是连绵的雪山和楚河平原。这里因为水草丰美,较为平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而玄奘西行前往天竺,也经过了伊塞克湖,不过他走的是荒凉的南岸,把这个湖叫做“大清池”。 除了玄奘,这里还走过张骞、李白还有高仙芝。可以说,伊塞克湖见证了中国和西方的两千年交往历史。 托克马克就是曾经的碎叶城,曾经是唐朝鼎盛时期的安西四镇之一。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便在此地。六岁之后的李白才跟随家人回到了大唐。 现在名叫奥什的城市,在汉代被译为贰师。最早出自《史记·大宛列传》。 而《汉书》里的《张骞李广利列传·李广利》里也记载到:汉武帝想要大宛的良驹,就命李广利率军去抢夺。因为此行的目的地是贰师城,所以李广利被称为“贰师将军”。 | 比什凯克的阿拉太广场,兼具苏联和伊斯兰的影响 比什凯克 倒是自古以来的名字,意思是“搅拌马奶的棒子”。 在苏联时期,被以名人命名为“伏龙芝”。 它同样是因为丝绸之路而兴起,有着曾经的繁华。而现在却是亚洲最贫穷的首都之一,仅仅好于隔壁的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 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原因,吉尔吉斯斯坦确实难以富裕。人均GDP仅在1200美元量级,还不如印度的2000美元。 在亚洲人均GDP排名上,47个国家里,吉国排名是43名,在全世界也是垫底的一批国家。 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土中,适于人口集中居住的区域被天山等几条山脉分隔,形成以楚河谷地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和以费尔干纳谷地边缘的南方地区: 天山北麓则是北方四州——楚河州、塔拉斯州、纳伦州、伊塞克湖州,区域中心城市是首都比什凯克市(直辖市)。 天山南麓是南方三州——奥什州、巴特肯州和贾拉拉巴德州,区域中心城市为奥什市(直辖市),也被称为“南都”。 地缘与族群纷争 就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来说,中亚被“北牧南农”分为两块。同样,吉尔吉斯斯坦也长期存在着“北方”与“南方”之间的纷争。 其中,中亚最大的绿洲——费尔干纳盆地,拥有几千年的农业传统。 不过,现在生存在中亚各绿洲的农业民族,本身都曾带有游牧基因。他们都是从四处游牧到此的欧、亚部落,不断的与原住民融合而形成的。 尽管农耕文明比游牧文化更为先进,但这并不影响游牧民族为自己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更贴近自然的生存状态而感到自豪。 由于生活习性和文化不同,在游牧民族眼里,农耕民族狡诈、唯利是图,而农耕民族则认为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好斗、懒惰。这是世界历史的常态。 几乎每一个曾在类似费尔干纳盆地这样的绿洲附近游牧的部落,都会为自己的游牧文化感到骄傲,并鄙视那些定居农耕者。 | 帕米尔的胡秃鹫是吉国的精神象征 在突厥语中,这类定居农耕者通常被称为“撒尔塔人”(sart,也译为萨尔特人)。 问题是,每一个曾经鄙视过定居农耕者的游牧部落,一旦自己入主这些绿洲,也都会受客观环境影响定居下来。 一个民族必须适应一片土地的生产方式,才能够真正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否则即使在军事上取得一时的胜利,最终也不过是历史的过客。 这一规律在东亚农耕核心区的历史中,也已经无数次的得到验证。 | 中亚的核心精华地带——费尔干纳盆地,汇聚了乌兹、吉尔、塔吉三国的精华 费尔干纳盆地的农业已经开发了二千多年,每一个时代都有新的游牧基因加入。 然后,这些定居下来的农耕者、前游牧部落,也同样会被其他仍坚持游牧的部落所鄙视,并称之为“撒尔塔人”。 在历史上,曾经有非常多的民族,被游牧者叫过“撒尔塔人”。所以撒尔塔之名,与其说是民族之名,倒不如说是指定居者。 | 奥什城的苏莱曼清真寺 像现在费尔干纳盆地最主要的主人——乌兹别克族,原来也是游牧民族,源于14世纪时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 15世纪金帐汗国瓦解后。部分乌孜别克游牧部落南下,进入了费尔干纳农耕区,占领了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乌尔根奇和塔什干等城市,和当地从事农业的居民相互融合,最终成为占据了中亚大部分农业用地、人口最多的民族。 以这个规律来说,一部分曾在山地游牧的吉尔吉斯人,向西进入费尔干纳盆地边缘,并最终转型,也会与比他们早一步定居于此的农耕民族——乌兹别克人融合。 那么他们也同样会被北方仍在游牧的(前)同胞,称之为撒尔塔人。这就是费尔干纳盆地边缘的吉尔吉斯斯坦南方三州——奥什州、巴特肯州和贾拉拉巴德州。 这里包括更正统的乌兹别克人,也包括正在逐渐乌兹别克化的吉尔吉斯人。 可以大致统称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乌兹别克人,或者南方人。 民族与国界划分 其实古典时期的中亚各部,民族界限还是很模糊的,以血源、语言为纽带的部族标签,通常会更容易成为身份的证明。 行政区划也是如此。在帝俄时期,中亚分别统属于“突厥斯坦总督区”(主要是今天的乌兹、土库、吉尔、塔吉)和“草原总督区”(主要是今天的哈萨东部),并没有今天五个斯坦这样细致的划分。 但自从苏联实施民族甄别,将中亚地区划分为哈、吉、乌、塔、土五族之后,中亚各部之间原本并不太明确的民族、地区界限,开始变得清晰。 然而在身份证明上,为每一个人划定民族身份是一回事,为各民族国家划定行政边界又是一回事。 因为在游牧与农耕文化交织的中亚,尤其是各民族汇聚的费尔干纳盆地,无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划分民族,本来都不可避免地出现犬牙交错的杂居情况。 | 中亚卫星图,大部分为干旱地区,只有费尔干纳盆地(红框内)、七河绿洲、花剌子模绿洲、南哈草原,以及中国新疆的伊犁河谷等少数地区,降水量较大且平坦,适合农耕,也就成为多民族争夺的目标。 而且鉴于乌兹别克在费尔干纳盆地的强势地位,苏联并没有把整个费尔干纳盆地都划给乌兹别克斯坦。 而是把盆地东部、南部边缘的丘陵地带,奥什这些民族相杂的区域,交给了吉尔吉斯斯坦。 盆地西部关口的苦盏,则交给了塔吉克斯坦。 | 中亚人口密度图 从种族上看,现在被迫退守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一带的塔吉克人,才是当年那些最早开拓中亚之地的欧洲游牧民族的后裔。 也正基于此,塔吉克人所操持的语言,与伊朗高原上同样保持欧洲基因的波斯人更为接近。 这也使得它们在黄白混种、突厥族系的中亚显得更为独特。 不仅如此,苏联对中亚其他几个绿洲农耕区的划分,还把塔什干绿洲的西部划给了哈萨,把花剌子模绿洲的西部划给了土库,北部给了哈萨。 | 中亚几大农业区及首都划分,红为乌兹,黄为塔吉,紫为吉尔,蓝为哈萨,青为土库。 苏联在划分边界时,专门避免了这几块绿洲同属一国(人口最多的乌兹),以及其中大面积的绿洲完整的归属一个加盟国。 苏联搞中亚民族划分、费尔干纳分界,首要目的是为了消除一些人建立“中亚联邦”“突厥斯坦”等“大突厥”民族国家的幻想。 从平衡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也很有道理。毕竟境内山地比例过大的吉尔、塔吉,旱地太多耕地不足的哈萨、土库,都需要一个自己的粮仓和补充人口。 但更本质的原因还是制衡与切割。 这就是1924年中亚工作组塔什干会议确定和实际实施的民族识别、行政边界划分原则——犬牙交错、互相牵制。 | 费尔干纳盆地形成了犬牙交错、互相嵌套的国界与飞地 同样,各斯坦国的边界也没有按“识别”的族群划分,每个国家都有20~30%的隔壁国家民族: 哈萨克斯坦 北部划入了俄罗斯族居多的南西伯利亚,南部划入乌兹别克族居多的南哈农耕区。 乌兹别克斯坦 东南部划入塔吉克族的聚居区苏尔汉河州,而这里与塔吉首都杜尚别同属一条河谷。 费尔干纳盆地的划分如上所述,东、南边缘的奥什等地划归吉尔吉斯斯坦,西部的山口苦盏划归塔吉克斯坦,而这都是乌兹别克人或者乌兹别克化人口占多数的地区。 土库曼斯坦 在得到一大半花刺子模绿洲的同时,也接收了同样比例的乌兹别克人口。 而在地理上,受高山阻碍,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
!viewthread_share_to!:
最新评论图文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