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4日称,历史上第一名西点毕业生是出生于广东台山的温应星,1904年被清廷派赴美国留学,先就读弗吉尼亚军校(VMI),再转到西点,与著名的巴顿将军是同学。民国初年,毕业于欧美著名军校的将领不算少,但整体而言在派系盛行的民初军系,“海归派”势单力孤,多半担任参谋,真正带兵拥权的不多,其中战功较高的是孙立人,因在印缅边境与英美盟军一同作战,获得“东方隆美尔”的绰号。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台当局与美国“断交”不久,由于弗吉尼亚军校校友在美国军政界影响力很大,因此台湾仍成功推动选派优秀学生到该军校就读,之后扩及其他几所州立军校,如堡垒军校和威尔猛等。至于3所美国国立军校,美方则是从2000年起开放台派人前去就读,包括西点军校、美国海军官校和美国空军官校。据传这是台湾以对美军购的“点数”换得的,台“国防部”官员表示,早期确实如此,但近10年来,台方提出派训,基本上美方都愿意接收,“军购换入学”已经成为历史。
由上可见,“国军”派人前往美国就读军校已超过30年。但到目前为止,陆军现役留美将领只有3人,包括刚接任台“国防大学”陆军学院院长的张宗才少将(毕业于威尔猛军校)、驻美军事代表团长余剑锋少将和“国防部整评司”处长刘庆元少将(两人均毕业于弗吉尼亚军校);海空军方面,都还没有出现过将军。
军中把留美军官选择离开戏称为“土洋大战”。有军方将领分析称,官校选派学生赴美的依据标准是成绩,尤其是英文,但对这些不到20岁的学生来说,是否已经打定主意半生都要在军旅度过,实在很难说。二来,“没有同学”是一大弱点。这不是单纯的派系问题,而是他们在台湾念了一年(有人甚至3年)官校后才赴美从大一读起,返台后变成跟毫无渊源的学弟妹一起下部队,“在压力最大、最辛苦的阶段,其他人都有曾经同甘共苦的同学相互支持,留美生却须学习独自面对”。与此同时,由于外语能力优秀,又具有“明星”地位,留美军官下部队后经常被高阶单位借调做翻译等工作,这很容易使他们在本职工作上的历练不足,连带影响同僚观感,使他们融入单位不易。而在《联合报》看来,最重要的是,“国军”与美军相比许多管理制度仍不合理,留美军官不免对这种文化落差难以适应。他们对军中种种“潜规则”的质疑,也比其他年轻军官更明显。另一方面,美国各军校都是排名前列的明星学校,毕业生大受职场欢迎。这些军官很自然地倾向于只要服役期满就离开部队。上文谈到的今年退伍的两名西点军官,据传其中之一已经获聘任职于美国亚马逊公司。
类似的“土洋大战”还发生在台当局为引进新武器而派赴美国担任种子教官的军官身上。像唯一曾驾驶F-16横越太平洋返台、后来成为第一任F-16特技表演飞行员的郝光明中校,在F-16正式服役后不久就退伍。由空军、海军共同操作的P-3反潜巡逻机,两年前才风光成军,但当初赴美接机的8名种子飞行教官如今只剩一人还在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