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士优先车厢、女性专属停车位、女性专用泳道……这些通过性别隔离的粗暴手段给予女性的特殊照顾不仅无效,更背离了一个包容社会应有的格局。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能靠性别隔离和自我禁锢的方式来获得绝对的自由。 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一定都经历过每天在早高峰的地铁上被挤秃噜皮的时刻。 打车贵、公交堵,只有地铁能满足自己每天早上准时打卡的需求。 而那些能在摩肩接踵、推推搡搡的人群中一骑绝尘,将后面的同志远远甩开,率先一步把自己塞进地铁车厢里的,才可谓是真英雄。 早晚高峰的地铁站就宛如丛林社会,女生想要在这个弱肉强食的血腥地盘突出重围,更是难上加难。 ![]() 即便是在后面猛男大哥或豪放大妈的一臂之力下侥幸上了车,女孩子们也要面临周围各式各样男性的“围攻夹击”。 四肢被完全封印,身上的敏感部位还不可避免地要和男性接触,女性尊严荡然无存。 近年来,深圳、广州在一些地铁上设置了“女性优先车厢”,想要解决女性在高峰时期乘车难的问题。 但由于缺乏约束,高峰时期还是有不少男乘客涌入女性车厢,平时时段也经常出现女性车厢中男乘客坐着、女乘客站着的场面。 为了让女性车厢真正做到名副其实,近日深圳市公开征求意见,想要规定在高峰时期,优先车厢仅供残疾人、未成年人、女性等有需要的人士乘坐,而对于乘坐优先车厢的其他乘客,地铁工作人员有权劝离。 ![]() 一项乍看上去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制度,却让牵涉其中的两性都觉得膈应,这样的纷争无休无止,又汇集成了城市地铁“生存悲喜录”中的又一个篇章。 ![]() 早在2009年,北京就有政协委员提出要在地铁设立女性专用车厢的提案,但因争议过大,最后不了了之。 没想到深圳在两年前领风气之先,率先将“女性车厢”引进国内。广州也不甘示弱,紧随其上,开始试点“女性车厢”。 广东当时提出女性车厢提案的政协委员苏忠阳认为,设置女性车厢的目的在于保护弱势群体,防止女性被性骚扰,此举不是为了排斥男性,而是提供一种关爱女性、尊重女性的文明理念,让大家都更有尊严地搭乘地铁。 ![]() 过度拥挤的地铁确实会让女性处于尴尬和性骚扰的不安全处境之中。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74.3%的人曾被地铁拥挤带来的肢体接触困扰,81.9%的人认为地铁上存在性骚扰,而六成以上的人认为造成性骚扰的主要原因是地铁太拥挤。 比起薛定谔的性骚扰,普通乘客们更关心的是自己今天能不能挤上眼前这辆如同绞肉机般的地铁车厢。 据Metrobits数据显示,广州地铁的繁忙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名类前茅,仅次于上海、北京和伦敦,位居世界第四。 广州地铁平均每天的客流量为800万人次,在高峰时期,平均每节车厢里有310名乘客。在最新发布的《2019Q2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广州的交通健康指数全国最低。 ![]() 虽然深圳地铁的出行便捷度在国内排名第一,但近几年深圳的客运量正处于飞速上升中,今年7月份已超过六百万人次,客运强度向广州逼近。 地铁本已如此拥挤,如果加设了女性车厢,在不加开列车的情况下,势必要侵占其他男性的乘客空间,而女性车厢的票价和一般车厢的票价又是一样的。 花的是同一份钱,享受的是两份不一样的乘车体验,这可能也是很多男性同胞在看到这则新闻时表现出本能抗拒的主要原因。 也有男性乘客认为女性车厢的设立是对自己的极大侮辱,它把所有男性都视为潜在的性骚扰者,也剥夺了自己在遇到其他女性遭遇性骚扰时挺身而出的权利。 而对于某些女性同胞来说,形同虚设的女性车厢也让她们不那么舒服。 ![]() 有的女生对于女性车厢里挤满男人表示不满,觉得中国男人没有绅士风度;有的女生又对这种为了避免“咸猪手”而把自己“关进笼子”单独隔离出来的做法,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怪异感。 类似这种有关两性平权的社会公共议题讨论,最终都会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陷入停滞状态,建设性建议也难以提出和实施。 一项充满对女性关怀的人性化设计,因为陷入两性平权斗争的旋涡中而让人们忽略了其操作意义和实际效果,这实在让人遗憾。 ![]() 一则,高峰时期地铁站客流量众多、人流速度快,有需要的女性乘客不一定能顺利挤上专用车厢。 若女性没有办法流动至指定车厢,而男性又不能进入时,那么地铁车厢的利用率将大大降低。 二则,女性车厢设立少,没有挤上专用车厢的女性乘客无可避免地要和男性共处,这样一来,想要通过隔离两性来减少性骚扰的初衷也无法实现。 不仅如此,设立女性车厢后,乘客往来各个车厢的灵活性也会大大降低,甚至于会影响地铁站行驶的效率和紧急逃生通道的安排。 ![]() ![]() 女性车厢源于日本, 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明治时代的东京,设立之初是为了防范日本社会日益恶化的女性遭遇性骚扰问题。 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女性车厢也经历了好几次搁浅。 二战后日本社会中的一些女权团体认为女性车厢是在把女性与男性区别对待,本质上就是在歧视女性,铁道公司面对社会压力,不得已取消了“女性专用车厢”。 ![]() 事情的转机来自于日本1988年发生的恶性“大阪地铁御堂筋线事件”。当时地铁上一位女性目睹了两个年轻人对另一位女性乘客的性骚扰行为,仗义出手相助,没想到事后遭到两名怀恨在心的歹徒尾随、强暴。 案件爆发之后,暴徒双双被捕,但最终只被判处了4年的有期徒刑。 这一事件只是日本地铁性骚扰的片鳞半爪。据东京都警察局和JR铁路公司在21世纪初进行的一项调查,年龄在20-40岁的女性中,有三分之二表示曾在地铁上被chikan(摸索性骚扰)。 御堂筋线事件发生后,越来越多的女性站出来发声,各大地铁公司为了打击地铁摸索行为,纷纷重设了女性专用车厢。 2002年,御堂筋地铁线也设置了女性专用车厢,而且不限于高峰时段。 截至2018年,日本已有32家地铁公司、87条地铁线路开设了女性专用车厢,几乎涵盖了首都商圈及京阪神都市圈的主要铁道路线。 ![]() 东京警方表示,女性专用车厢设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地铁性骚扰的报案率确实有所下降,御堂筋线的投诉率在一年内减少了三分之一。 但这样的帮助只是暂时的,日本东铁路公司的“中央线”在2005年开通之后,当年的性骚扰案件数量反而比上一年增加了29件。 女性车厢并没有解决一般性的摸索问题,反而使得日本社会的两性关系更加紧绷。 调查表明,日本女性对女性车厢的支持不仅仅是因为对摸索行为的担忧,更是在日本经济奇迹终结、父权制意识形态崩塌的背景下,女性产生的对特定类型男性气质的象征性拒绝。 这样广泛的性别对抗引发了与电车痴汉同样严重的问题——痴汉冤罪,男性被女性无端指控和误指控非礼的事情频频发生。 ![]() 日本的《迷惑防止条例》对于猥亵罪行的处罚十分严格,“痴汉行为”要被处以半年以上的监禁或50万日元罚款,且这类非礼行为认罪过程繁琐,想要自证清白也十分困难。 男性一旦被定罪,他的人生可能就完蛋了。 为了不陷入“痴汉”纠纷,很多日本男性在上下班高峰乘坐地铁时会双手举起握住吊环,这样避免被指控为非礼的做法更像是他们无奈选择向女性群体“投降”的象征。 而如果无法抓住吊环又靠近女性,他们便会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报纸,一手提公文包一手拿报纸,以表明自己的双手无法干“其他事”。 ![]() 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安排。近些年来,日本不断地有抗议团体反对女性车厢,他们不觉得女性车厢的设立是对男性绅士态度的考验,反而认为这是对男性的逆向歧视。 去年2月,日本地铁千代田线上一名男性乘客强行进入女性专用车厢,被工作人员请出去后还按下紧急制动按钮,造成列车延误15分钟。 类似的抗议活动时有发生,这些反对团体还通过状告地铁公司、申请开设男性专用车厢的做法表达自己的不满。 虽然这些抗议被地方法院驳回,但不可否认,女性车厢的存在无法保证女性免于地铁性骚扰,反而让本已紧张的两性关系更加紧绷。 ![]() ![]() 女性车厢作为一个同时包含了性骚扰、男女平等、社会公平等敏感话题的议题,让每一个牵涉其中的群体都异常激动。 日本之后,台湾、东南亚、北美等地也陆续开始推行女性车厢,但撇除因为有特定宗教信仰的地区,其他地方的女性车厢最后几乎都落得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 不仅是女性车厢,女性优待的问题渐渐泛滥到每一处社会的公共角落。 ![]() 前几年,南京、武汉等地的商场相继出现了女性专属停车位,这些停车位被粉刷成粉红色,设计得比一般停车位更宽敞,也离出口更近。 在方便女司机停车的同时,也向公众昭告,女司机技术就是比男司机烂,需要更多的关爱。 性别歧视的巨大争议并没有阻止各地设立女性停车位的步伐。据报道,即将在今年9月底开通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停车楼同样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女司机停车位。
!viewthread_share_to!:
最新评论图文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