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5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鲜为人知:蒋介石也有个救他的“阿庆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5-1 17:1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所共知,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智斗》一场有这么个细节,胡传魁曾向刁德一提起自己当初遇险时阿庆嫂出手相助一事,“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教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哄走了东洋兵我才出缸。似这样救命之恩终生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胡传魁的原型,毫无疑问应是抗战历史上真实的“忠义救国军”之司令胡肇汉,但“水缸藏身”这个典故却与他无关。

不知此典故出自何处的人,可能以为这只是编剧的虚构而已,殊不知这是载于正史的蒋介石的一段轶事,而其中藏入水缸这一细节则历来鲜为人知。

蒋介石少小就有从军之志,20岁时剪掉辫子出国赴日本,打算学习军事,但因不具备公费身份不得报名,只好又折回国内,先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第二年才得以被派往日本,开始学习军事。不久之后,孙中山从檀香山回日本做短期停留,陈其美将蒋介石介绍给孙中山。

1914年6月,蒋介石二度去日本时,向反袁失败、追随者纷纷离去的孙中山宣誓效忠,从此获得孙中山信任。1915年,蒋介石被孙中山派往山东潍县居正的革命军中当参谋长。1918年3月,蒋介石又被孙中山召到革命大本营广州,任陈炯明司令部作战科主任。

但蒋介石在这个位置上很受排挤,于是7月份他就辞职不干了。两个月后,1918年9月26日,蒋介石被陈炯明提拔为其第二支队司令,驻地在福建省长泰县。要知道,蒋介石自打从军以来,一直是以幕僚身份行事,这回才是他人生中首次真正意义上的领兵,而且得到了“司令”的头衔,怎不令他踌躇满志!

他当时亲拟一份文告,其中说道:“伏愿而今而后,战必胜,攻必克,统一中华,平定全亚,完成革命伟大之盛业,决心大显,一展抱负。”

当时蒋介石率领的是一批由浙江籍人组成的队伍,名为“支队”,实际上不过是一个连的规模,最多百八十人。驻扎在县城北门的一个书院,现在是该县电视台所在地。

青年蒋介石

驻扎在长泰县的另外还有一支部队,由广东籍人组成。由于都是外省人,彼此间不免有隔阂,加上同驻一地,时间一久,两支部队间少不了要发生一些相互龃龉的事,从打口水仗开始,双方冲突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拳脚相向。蒋介石作为浙江人这方的长官经常要出面调停,更是经常要偏袒自己一方的人,从而引起对方忌恨。矛盾激化,终有一天引起双方火拼。

一天中午,正在午睡的蒋介石突然被一阵激烈的枪声惊醒,这时哨兵前来向他报告:“不好了!粤籍人前来报仇,说是要捉拿您这位浙籍人的司令。”蒋介石顿时吓得六神无主。他自己虽然名为“司令”,但他明白,他这百八十人的乌合之众,事到临头是完全不能依靠的。

情急中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何不向她求救?原来离书院不远的后庵巷内,有个嫁给当地人被人称作“谢娘”的江西籍妇女。这位大嫂多年走南闯北,为人热情侠义,乐于助人,说得一口流利的闽南话还有普通话,在本地知名。蒋介石与她处得很熟,许多缝补浆洗等生活上的琐事也找她帮忙,而她总是有求必应。

蒋介石跑到谢娘家,向她简要提及了被追杀的事情,希望找个藏身处。谢娘见这位平日耀武扬威的司令,现在这般狼狈不堪,为保命还来屈驾相求,感到有点好笑,于是答应下来。然而这藏身之处确实难觅,人家来追杀肯定要入室搜寻,屋里是藏不住的,她脑筋一转,奔向院里那口大水缸,把缸盖一掀,示意蒋介石躲进那口水缸中。那蒋介石早就慌不择路,二话没说就爬了进去。之后谢娘又忙活了一阵,先是把一个大蒸笼放到缸盖上,接着又把一大堆杂乱衣物堆上去,里三层外三层捂了个严严实实,好像是很久没动过一样。

说时迟那时快,这伙追兵赶到了,谢娘沉着应付,和颜悦色地先让他们进屋里搜一搜,还故意指着那口大水缸问:“要不要再看看这里头?”蒋介石这会儿在缸里听着,心里可打开了鼓,以为谢娘要出卖他,不曾想,这帮追兵听了这话,嘴里说道“信得过你”,摆摆手走了。在这些追兵看来,这蒋介石贵为司令,再不济也不能落到这步田地呀!

风波过去了,蒋介石浑身湿透爬出了水缸,连连向谢娘言谢,并从身上掏出一块银元,用军刀一劈两半,一半送给谢娘,一半自己留着,作为来日相认的信物。

1947年出版的《长泰县新志》将蒋介石这段大难不死的轶事记入《大事记》中,但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因,省略了蒋曾爬进水缸一段,只在蒋介石当年的驻地悬挂起“罗山文明书院”的牌匾。时任福建省教育厅长徐箴也题写了“蒋公尝驻节(旧指高级官员驻在外地执行公务的地方)于此”的字迹附在匾上,还留有“回首当年系马桩,此地曾经起卧龙”的字句。只可惜现在这些字迹都不见了。时任民国福建省主席陈仪(1883—1950,浙江绍兴人,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曾任福建省主席兼绥靖主任,浙江省主席)视察长泰县时也题词“武德是扬,蒋公尝驻节于此”。此地遂成为蒋氏的一处“蒙难”纪念遗迹,与西安事变时的华清池“捉蒋亭”齐名。

蒋介石后来发迹后,并未再度光顾此地。只是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谢娘家里突然来了一位陌生人,说是受蒋总统之托前来寻找救命恩人,还特意带着当年那半块银元,要和谢娘对证。孰料谢娘好像全然不知此事,几句冷淡回话就让来人灰溜溜地走了。许多人对此疑惑不解。

原来,此时岁数已近古稀的谢娘,对自己当年出手搭救蒋介石一事悔恨不已,她知道蒋介石发迹之后,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最后被人骂为独夫民贼,眼看现在就要垮台了,谢娘岂能再证实这一不堪回首的往事,更别说去领他这个情!在谢娘看来,既然当初没有多少人知道此事,就让它随着时光流逝风飘云散好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