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微言网

搜索
查看: 4721|回复: 0

惊蛰过后万物苏:人间二月芳菲现 春江水暖河鲜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5 17: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惊蛰,二月节,二十四节气之三,于公历3月5-6日交节。西汉戴德在《大戴礼记·夏小正》说:“正月启蛰,言发蛰也。”起先,这个节气叫“启蛰”,汉代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为“惊蛰”,虽然在历史上名称仍有反复,但“惊蛰”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5e303ac06054b3a96dcdadaa429688836310fa4c_size33_w500_h889.jpg

关于“惊蛰”的意思,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之前,小动物藏伏于土中,不饮不食,蛰伏不动,称为“蛰”;此时,春雷响,万物长,沉睡在土里的动物都醒来了,便是“惊”。自然,土里的虫蚁蛇鼠并不一定能听到雷声,之所以醒来主要还是温度变化的结果。江南习俗,以惊蛰这天是否响雷来预测年成好坏。惊蛰响雷兆丰收,俗谚“惊蛰闻雷米如泥”,若是惊蛰之前响雷,必定歉收,这就叫“未蛰先蛰,人吃狗食”。

1.“九”尽桃花开,二月“神鬼天”

惊蛰之后,东风送暖阳,翠野启春耕,到处被染上了生机萌动的绿意。桃花,棣棠花,蔷薇花,三候风信花争蕊吐艳,袅袅婷婷、明媚动人。自冬至开始的“冬九九”,一路数来,到了惊蛰,正是“九尽桃花开”“耕牛遍地走”。桃花是春的使者,《诗经·周南·桃夭》的桃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灿烂,陶渊明笔下的桃林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由得让人生出几丝遗憾、落下些许感慨。风吹桃落逐水流,多少叹惋在其中。春秋时,有一位息国息夫人目如秋水、面似桃花,被赞为“桃花夫人”,怎奈命运多舛,最后“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所葬之庙亦被称为“桃花庙”。不过如桃李这般短暂而绚烂的开放,又何曾不是春的赐予呢!

ac9ce372254ed73a4987d34b1808c4848d0ada0c_size46_w520_h319.jpg

桃花庙,也称为息夫人庙

相较于桃李之美丽飘零,蔷薇则要坚强得多,唐代诗人杜牧称赞她“闲倚狂风夜不收”。蔷薇之美在密集而生,满枝灿烂,在院子边上、墙跟处、道路旁,转角处便会有偶遇蔷薇的惊喜。茂密的枝叶中,花朵清丽,如星星点点,风起帘动,“满架蔷薇一院香”,经风雨而不衰。

不过,你要是以为此时已是江南的春天了,恐怕还过于心急呢!二月冷暖气流在江南上空拼杀得正欢,天气时阴时晴,乍暖还寒,时不时地刮起一阵大风,将满树满树的白玉兰花吹得花瓣四散零落。

民间亦有“二月天,乱穿衣”之谚,前一天春光明媚,满城尽是春衫薄。一夜之间凄风苦雨、气温骤降,冷风直往光秃秃的脖子里灌,于是急急忙忙翻出冬装,真真正正地是“春如四季”,神鬼难测。于是民间便将这段阴晴不定的天气称为“神鬼天”,蔡云《吴歈》云:“劈柳吹花风作颠,黄沙疾卷路三千。寄声莫把冬衣当,耐过一旬神鬼天”。当年轻的孩子们耐不住天气的冷暖变化,眼巴巴地望着新置的春装而不得一尝心愿时,老人们便会悠悠然地吐出一句:“二月神鬼天,急啥!”透着一份笃定与淡然。

723ce89469c9280e2decfb53cf31e7687e77e4dc_size59_w640_h427.jpg

张大帝

细数苏州一带二月中民间诸神传说,可不就是“神仙打架”。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初三文昌会,二月初八张大帝吃狗肉,二月十九观音生日,二月廿八老和尚过江,神仙们来来去去衣袂飘飘,自然风大雨大。二月初八刮风落雨又降温,苏州人戏称“张大帝吃冻狗肉”。张大帝,当地俗神,传说是汉宣帝时人张渤,因化身成豬疏浚河道而受到民众立庙祭祀,农历二月初八正是他的生日。张大帝有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风、雨、雪,每年张大帝生日,女儿都要回来省亲祝寿,于是乎此日多风雨,当地人便唤作“接客风”“送客雨”“祠山报”。

2. “二二”龙抬头,耕田不能歇

二月二,时近惊蛰,老话说 “二月二,蚰蜒百角全下地”,蛰伏过冬的虫蛇鼠蚁纷纷苏醒。龙是“鳞虫之长”,《说文解字》说它“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于是民间便以为它与蛇虫一般,蛰伏过冬,到了二月二,苏醒而抬头。唐时,便有了此俗,绵延至近现代,各地仍有“二月二”节日风俗。

fcb5ca94e17d42f91c2c25fec9cae41c2a1a335a_size111_w1080_h765.jpg

龙,自古是祥瑞之兽,为了讨吉利,人们就把这一天的许多事情跟龙联系在一起,十分有趣。苏州一带称面条是“龙须”,考试叫“跳龙门”,小孩子剃头是“龙剃头”,妇女们停了针线,恐怕刺伤了龙目。孩子们在这一天早早就起床了,蹦蹦跳跳地摘来蓬蒿,俗称“拔蓬”,最先采到的可是拔了头筹,就叫做“头蓬”。近代以来,江南之地妇女喜好在此日将蓬蒿插在鬓发之间,谚云“蓬开先百草,戴了春不老”。姣好的容颜趁着春光,愈发地明媚起来,莺歌笑语,欢声不断。

ba3687b2cfc431c8177ff6628f7a4555e4f9ac78_size2118_w1038_h683.png

孩子们摘蓬蒿

冬虫起蛰,也有不少害虫,俗话说“春杀一虫,胜过夏杀一千”,趁着天气乍暖还寒,及时驱除害虫也是这个时节顶顶要紧的事。人们常常会在家中沿着墙壁洒些石灰粉,后者手持清香、艾草,熏一熏家中四角,用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此外还有一些口头和文字的习俗,隐隐透着古老的巫术意味。

常熟旧时有“倒贴蜒蚰榜”的习俗。所谓的“蜒蚰榜”,是一张红色或黄色的纸条,上面写着“蜒蚰、蚂蚁、蟑螂、蜘蛛、蛇、蝎、蛀虫、壁虎、臭虫、白蚁一切诸虫皆入地”。龙抬头日,家家打扫干净房间,将此榜倒贴在桌子、床、柜子上,孩子们一边唱着“贴上蜒蚰榜,害虫都死光”。

62675538c6a0ffa778465ba1b64f0bb81cc02e4b_size26_w465_h371.jpg

口头语言的力量,大多也只是个心理上的象征意味,南京、苏北一带惊蛰多食梨,有“吃了惊蛰梨,一年都精神”的感叹。这“吃梨”,也是借“梨”谐音“离”,让虫子远离庄稼,也让病痛远离身体。谐音的迁移至多也只是给人带来某种语言和心理上的慰藉,增加时节生活的趣味。不过,早春容易外感咳嗽,梨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于身体多有益处。

乡间有谚:“到了惊蛰节,耕田地不能歇。”天气渐暖,田间农事也日益增多,农人们也要补一补,吃块撑腰糕。撑腰糕,顾名思义,吃了能强健腰板,增长气力。春耕插秧、耘田相当耗费体力,常常让人累得腰酸背痛,有了“撑腰糕”,可不就是要把腰撑住了吗?此糕名头好听,实际上只是拿年前的年糕在油里煎一煎,金黄金黄地滋滋冒着油。在台州,人们将前年打年糕时收口剩下的零星部分收拢来,到二月二再吃,叫做吃“糕儿头”。

ca23d9d91566fce8cdbcf1ac8b14ddbd12e4f49b_size51_w545_h406.jpg

浙江淳安的山民则家家爆炒玉米,俗称“苞罗豆”。上山干活的人特别容易饿,炒好了的苞罗豆易于保存,可做干粮。对此人们还有一种说法,说开春以后,鸟儿飞来寻食,会啄掉山民播下的种子,玉米就像鸟儿的眼珠子,炒来炒去,就好比把鸟儿的眼珠子炒瞎了,这便保护住了刚播种下去的种子。山林垦荒自是无处遮蔽鸟儿啄食,山民们如此比附,也只能说是一种美好的祈愿了。

3. 水暖河鲜肥,惊雷春笋鲜

苏轼有《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流传颇广,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早春二月,河豚从海里溯江而上,进入太湖流域。江南人好吃鱼,肥美鲜嫩的河豚肉更让人爱不释口,即便河豚有毒,也是要“拼死吃河豚”的。

据说苏东坡任江苏常州团练副使时,当地有一位善于烹饪河豚的厨妇请苏东坡吃河豚。苏东坡应邀前往,席间只顾低头吃河豚,一语不发。躲在屏风后边的厨妇不由得大失所望,哪只苏东坡突然放下筷子大叫一声:“也值一死!”“拼死吃河豚”一语便来自这个典故。民间亦有“一朝食得河豚肉,终生不念天下鱼”的说法。

3d561fc5a2ef1b1cb7057547bed214b437101139_size362_w250_h133.gif

春江水暖不仅暖了河豚,还有一种叫做“鲃鱼”的鱼儿。此鱼与河豚长得十分相似,肚子鼓鼓的,民间有“鲃鱼出海变河豚”的说法,可见两者十分相似,不过鲃鱼无毒,食用的人就更多了。

关于鲃鱼和河豚,苏州一带流传着一个主妇毒害小妾的故事。很久以前,太湖边上住着一户人家,正房太太何氏心肠狠毒,小妾巴氏为人随和。可是何氏仍然整天咒骂虐待巴氏,巴氏成日里生闷气,气得肚子都鼓起来了。

9d67362df14f46503c333195c1c7456e34ad768c_size36_w500_h332.jpg

何氏见此情形还以为巴氏怀孕了,心里更加不甘。她自己只生了一个女儿,生怕巴氏生出个儿子抢了自己的地位。于是,她烧了一碗鱼汤,在其中下了毒药,假惺惺地端去让巴氏补补身子。巴氏推辞不过,就把鱼汤放在桌上凉一凉。

哪只此时何氏的女儿闯了进来,端起鱼汤就喝,结果七窍流血、一命呜呼了。巴氏顿时大惊失色,一时悲愤交加,跳了太湖。何氏见自己闯下大祸,心慌意乱之间也跳了湖。巴氏化成了鲃鱼,她满腹怒气未消,肚子还是气鼓鼓的;何氏化成了河豚,肚子也是大大的,但却是一肚子坏水、毒心肝,谁要是贪嘴,非得中毒不可。

f109335cf4026d7bb141ee50e599837a9ef52bbb_size55_w500_h403.jpg

水乡泽国的江南,春暖花开二三月之时也是刀鱼溯江而上,成群洄游的季节。刀鱼遍体银白狭长,形似扁刀而得名,它与鲥鱼、鮰鱼、河豚并称“长江四鲜”。苏州人爱将剔了骨刺的刀鱼肉和在面粉里,摇制成面, 过水一煮,就成了最最有名的刀鱼面了。二月初,江南河泽之中,渔民张网捞蚬,也是一景。市场上,卖蚬以斗论价,十分便宜。蚬肉炒韭菜是苏州人家早春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

d4b9b5a8126aa0bcbf3f427e4aa600ad0513f08b_size1898_w1329_h903.png

江南人常说“食过春笋,方知春之味”,和着那一声春雷,笋尖破土而出,在雨水的润泽下,水灵灵嫩生生那些吸饱了泥土芬芳、春雨甘甜的笋,肉质最是鲜美、细嫩,用手掐一下根部,似乎还能掐出水来。

春笋的品种很多,有毛竹笋、剑笋、雷竹笋与楠竹笋。竹园里的笋要养竹,不能随便让人采掘,不过有一种叫雷竹的矮竹却是专门为了养笋的。那笋,就叫雷竹笋。每年冬天,竹农便在雷竹根部填埋有机肥,春天的笋就在最肥沃的土壤中生出。雷竹笋笔直而粗壮,剥去笋衣后,肉色洁白光润,拌、炒、焖、煮,均鲜嫩清香,被誉为春天的“竹笋之王”。

35fb4d0ca2a35b6ab131886053b345667b24472b_size157_w800_h533.jpg

江南人在冬季常有腌制的肉食,此时冬季刚过不久,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尚有结余。配上鲜嫩的春笋,做一道简单的家常菜“酱肉蒸笋”,绝对是寒冬与早春的“天作之合”。酱肉咸香,春笋清爽,既中和了肉的油腻,又添了咸鲜的味道,浑然天成,十分可口。

1fb173555dff379670217bf06a384837ddc4426c_size76_w640_h438.jpg

春雷过后的山间,草丛里还有一种形如小木耳,滑滑腻腻、墨绿色的小生物冒出来,一片接着一片,这便是地衣。地衣清凉,食之可明目消火,做汤、炒蛋、炒个腊肉,都十分鲜美。去山间捡来一篮,或是去市场称上一斤,满满都是春的乡野味道。

文章选自袁瑾、萧放著《二十四节气在江南》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