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3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人春节送礼进化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23:13: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小贝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happy 牛 year !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对于后世的中国人来说这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寓意着团圆、美好、丰饶的节日里,人们无论如何也要回到自己的家中,通过一系列民俗仪式表达自己美好的祈愿,享受难得的节日气氛。

爆竹声中一岁除

(图:LP2Studio / 图虫创意)▼


而赠送礼物,就成为了这个节日众多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年礼始终是传统社会的各种礼物中最受重视,花样最多,同时也包含着众多美好期待的重要道具。

无论时代怎样进化,礼品本身如何演变,中国人在春节礼中倾注的心思却是一脉相承的。

春盘与年盘

在社会学中,礼物馈赠话题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考察对象。因为礼物的变迁和赠送习惯中,往往包含着一个群体的社会交往和文化表达习惯。

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礼物”中的“礼”字本身,就代表着馈赠行为对人情、制度、道德观念的展现。而在春节这样的重点节日上所馈赠的“礼物”,意味则更为深长。

从狮子嘴里掏礼物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图:Calvin Chan / shutterstock)▼

最早有史可考的中国春节赠礼,是一种被称为“五辛盘”的食物礼盒,有时也叫春盘,不过和现代人在立春吃的“春盘”并不一样。顾名思义,所谓的“五辛盘”当中,装有五味辛料,晋代周处《风土记》注解当中介绍这五种香辛料分别是: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

其实相似的形式在现代也很常见,这种多个格子的盘子叫做“攒盒”,又叫“全盘”,取十全十美之意,古代人在格子里放上五辛,现代人放糖果和蜜饯

(图:Denise Chan /.Wikipedia)▼

大蒜和韭菜大家都很熟悉,是气味辛辣刺激的食物。其余三种其实也都差不多,比如小蒜又叫野蒜,是一种看上去介于蒜和韭菜之间的葱科植物;云苔则可以入药,有散血消肿的功能,古代曾被用来治疗丹毒;胡荽其实就是香菜,由于起源于中东地区,经由西域传入中国,因此名字里带“胡”,气味虽然没有上面几种那么刺激,但也具有独特的味道。

胡荽,放现在众口难调,放香料匮乏的古代可真是“香”

(图:tienduc / 图虫创意)▼

在那个年代春节前后的大街小巷上,经常能看到人们提着春盘四处走亲访友,把这些香辛料送给亲友,并且送上最美好的春节祝福。

而之所以要在春节送上口味这么重的食物,《风土记》注释中也有解释:“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人在食用了这些香辛料之后,五脏六腑就会升起一股暖意,让人感到舒适。由于春节本就是在冬春之交的寒冷季节的节日,这种内脏间的暖意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是相当宝贵的。也正因为这些香辛料带来的暖意,古人认为这些食物有增强体质、保健除病的功效。

暖和就是硬道理

羊肉也是冬日搭档,吃完浑身暖意

小酌两杯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随着时光的流转,春盘里五辛料的组成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比如到了《本草纲目》成书的明代,人们根据当时的生产情况,把五辛改成了葱、蒜、韭、蓼蒿、芥辛等。虽然具体成分变了,但这些新食物的口味仍然刺激,其功效和寓意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现在我们吃的春卷,便是由古代的春盘演化而来的

(图:junpinzon / 图虫创意)▼

苏轼也曾经作诗念叨过这种春节礼盒:春盘得青韭,腊酒寄黄柑。对于那时候的人们来说,虽然春盘的价值不高,食材也并非稀缺品,但它主要表达的是让亲友保持健康的心意,其价值也不仅仅在于食物本身,“礼轻情意重”。

而最晚到宋朝,春盘则进化成了更高级的年盘。一进腊月,就可见街上挤满了挑着担送酒肉的“外卖员”,他们肩上的担子里,就装满了各种酒肉。这或许是由于宋朝的社会经济相比之前的时代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国民营养水平也有所提高,所以新年礼也进化了。

酒肉逐渐成为古人新年礼中的“新宠儿”,一直延续到清朝乃至现代

(清代《太平春市图》局部)

(图:Wikipedia)▼

但不管是“春盘”还是“年盘”,担子里装的食物是韭菜还是酒肉,也不论其大小、丰盛与否,它的样式本身就寄托了对亲友营养摄入全面,保持健康快乐的期待。

送礼不见得要送食物

当然,正如现代人春节送礼的选择有着多种思路一样,古人在春节送的礼物也不见得全都围绕着吃喝。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都可以在新年被作为礼物送出,为亲友们带去自己的祝福,也为新年创造更加热闹喜庆的气氛。

祝你健康又平安

(图:linlingtsyr / shutterstock)▼

比如从唐朝开始,文人之间就流行着一种被称为“拜年帖”或者“年帖”的简约礼物。它始于唐代科举制度衍生出来的“门帖”,也就是进京赶考的学子们拜谒名人高官为师时所使用的帖子。这种原本用于师长与门生之间互相了解的制度,在进入民间之后,逐渐成为了文化圈中“贺卡”的雏形。

当然,送贺卡的时候也有讲究。

比如到了明清时代,“拜年帖”逐渐成为了外地官员在新年时向皇帝致意的用品,需要盖上官印,如同官方文书一般流通。而对关系最亲密的亲友,古人有时甚至会准备女子自制的香囊荷包之类,在里面装上香料和药材赠与对方。这些香料和药材未必是特别名贵的品种,但一般都有清除异味,保持环境芳香的功效。

而皇帝也会给最亲近的大臣发个文化“红包”,赐个墨宝

(这个福字为康熙皇帝为祖母祈福所题,被称为“天下第一幅”)▼

这其实也是一种通过礼物传达对健康的祝福的手段。美好的气味能遮盖令人不悦的气味,更往往能让沉浸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感到轻松愉悦,无论是从实际的药用价值还是心理暗示上看,都有一定的养生功效,非常特别。

香囊也逐渐演绎成世人表情达意的一个道具

(图:图瑞 / 图虫创意)▼

当然,这些新年礼某种意义上是专属于士人阶层的风雅礼物。物质上的富足还是大多数人对新年的期待,因此更受欢迎的是一些吃穿住用的实用物品。

比如写于清康熙年间的,经常被作为徽州地区民俗文献看待的《畏斋日记》中,作者詹元相就记录了自己在康熙三十九年收到的一份新年礼物:膝裤一双、纱扇一把、白布袜一双,都是普通的衣物饰品,却传递了亲友对作者冬季保暖、来年有吃有穿的期盼。

送的是健康,喝的是幸福

告别传统社会之后,关于新年礼物的故事却还在续写。

当然,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已经很少像过去那样在过年的时候简单地赠送粮食、蔬菜和肉制品了。由于现代人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对营养的新需求,新年食品类礼物在向水果、保健品等更具有健康辅助性的种类进化。

鲜花也是不错的选择,健康又美观

(图:Svilen G / shutterstock)▼

这是随着社会变化出现的一个明显的趋势。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