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246|回复: 0

李扬:美元荒时有九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但没有人民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9 14: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如何改变世界格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在凤凰连线中表示,疫情之后,可能有相当份额的现有资产变为不良资产。如果大量资产成为不良资产,经由资产负债表效应,经济将承受较大的负面冲击。宏观经济学最近几十年的发展,确认了资产负债表冲击在整个经济周期运行中的作用,疫情中,这样的冲击再次上演。

李扬表示,此次疫情使生产要素不能流动,大量的生产不能进行;为了救助危机,各国政府发了大量的钱,其中的相当部分用于补助。前者减少了供给,后者增加了需求,过多的资金追逐定量的甚至是更少的产品,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同时,李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疫情期间释放的大量资金都去哪了?李扬分析道,因为不能生产,资金不会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其他领域,主要是股市、债市、房地产市场,即所谓的虚拟经济。由于持有股票、债券、房产等“资产”的人大都是高收入者,资金流动的这种格局,会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李扬表示,未来经济可能会陷入长期停滞的状态,实体经济按下“暂停键”,大量的救助资金便会涌入虚拟经济,原本社会就普遍存在的“经济金融化”现象,将进一步加深。由此,金融周期将主宰我们的经济运行。原本的周期是经济周期,其基本动因是产品的生产过剩,经由物价涨跌、企业兴衰,周而复始。如今,由于资金大部分不进入实体经济,经济周期主要表现为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金融变量的变化,这无疑对传统的宏观调控工具、政策及理论,都提出严峻的挑战。


在发言中,李扬还指出,此次疫情,或明或暗地加剧了“去中国化”的倾向。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冲击后,出现了“美元荒”,随之,美联储大规模量化宽松,在国际上,则大规模重启了主要央行间的货币互换。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美元荒后,九国央行货币互换的网络中,独独没有中国央行,在互换安排的诸货币中,独独少了中国的人民币。这种“去中国化”现象,在十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首次出现,这一次,规模更大,意向也更加明确。据此,李扬认为,国际上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无论在实体经济领域还是在国际金融领域,一个排斥人民币、排斥中国的“同盟”正在形成。

以下为发言实录

嘉宾介绍

李扬: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大家好,今天我同大家讨论一下疫情的金融影响。这是一个大题目,因为这次疫情百年未遇,所以,它对金融的影响很全面、很深刻。在此我只同大家分享对五个问题的看法。

资产负债表衰退正在冲击世界经济

第一个看法,疫情迫使经济按了“暂停键”,这种情况下,企业过去的借债很有可能变成不良债务,对应到债权人,则是不良资产,这样,典型的金融风险就会产生。

危机以来,世界各国货币当局、财政当局都采取了很多救助措施,这些措施无非施用于三个方向。一是解决企业、解决单位、解决金融机构面临的问题;二是全面提振社会的信心;三是针对个人,补助那些生活无着落的贫困人口。第三方面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关乎社会安定,所以,很多国家政府直接给百姓发钱或消费券,在中国,全国性的安排还没有,但是,各个省、市大都有自己的类似举措。

金融运行的基本法则是有借有还,所谓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有偿转让,有偿,是金融活动的要点,那么,有偿如何才能实现?基本程序是,资金到手后需要在企业形成产品,能够卖掉形成利润。但是,疫情使得这些链条中止了,于是,可能有相当份额的现有资产会变为不良资产。如果资产成为不良资产,经由资产负债表效应,整个经济便会面临巨大的负面冲击。对于企业来说,借的每一分钱都不能赖掉,但是与这些负债相对应的资产却会因疫情的发生而贬值,所以企业需要调整资产负债表,大家都这么做,整个经济便会下行。宏观经济学最近几十年来有很多进展,其中之一,就是确认了“资产负债表冲击”在整个经济周期运行中的关键作用。现在,这样一个冲击正在全世界上演。这是第一个问题。

大量发放的钱很多并未流入实体经济 反而加大了贫富差距

第二个问题,现在,为了救助危机,各国政府发了大量的钱,其中相当部分用于补助。在货币“放水”的情况下,会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很多人把这次疫情遇到的问题和上次SARS对比起来看,大家认识到,SARS和新冠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SARS的时候生产没有受到影响,需求受影响大些。所以,SARS后,全世界依然是通货紧缩。新冠疫情不同,疫情发生后,大部分地区群众禁足,甚至封城、封国,所有的生产要素都不能流动,大部分的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导致供应大规模萎缩。

大家知道,所谓通货膨胀,简单说,就是过多的钱追逐过少的产品。现在,产品供应少了,但是过多的钱还在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过多的钱追逐定量的甚至是更少的产品”,通货膨胀就会发生。最近几十年来,全球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倾向是通货紧缩,因为供应太多而需求不足,而现在,需求固然受到影响,供应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通胀保持足够的警惕。中国第一季度的数字已经出来,可以看到CPI和PPI都上涨较快。

CPI所对应的产品恰恰主要是人们日常所需,特别对应的是低收入家庭的日常所需。所以,这些必需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社会影响非常大。我们必须对此保持充分的警惕。

警惕贫富不均加剧

第三个问题稍微要细一点,疫情期间放出的大量资金去哪了?最希望出现的结果是进入实体经济,使得人们愿意生产、愿意投资、愿意增加雇员,产品生产出来卖得掉、工资能照发、利润能增加。但是,疫情期间,被从金融渠道和财政渠道释放出的资金,基本不走这条正常渠道,因为现在很多地方禁省、甚至禁国,企业不能够生产,所以,企业即使拿到钱,也不会从事生产和投资。于是,大量的资金便会跑到别的地方去,主要是股市、债市、房地产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这样一种资金流动格局会加剧原已存在的贫富不均。

危机过程中很多调查显示,很多人如果一个月不开工就没饭吃了,有的两个月、三个月,多数人都撑不了几个月。企业也是这样,企业规模越小,这种情况越严重。除非我们采取“直升机撒钱”这种理想化的理论模式去“量化宽松”,大部分资金都到不了一般群众和中小企业手里,而会集中到资本所有者手里。国内外都有大量针对此类问题的研究,研究显示,经由金融过程所提供的救助措施,在对经济恢复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可能会加剧贫富不均,加剧社会矛盾。

这是因为,在疫情蔓延之时,大量资金不会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其他领域,主要是股市、债市、房地产市场,即所谓的虚拟经济领域。由于持有股票、债券、房产等“资产”的人大都是高收入者,资金流动的这种格局,会增加资产所有者的收入,进而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客观地说,这就是一个老问题。在市场经济中,资本和劳动相比,资本总是占优,最近几十年来,这个问题比较突出,2014年法国一位经济学家写过一本《21世纪资本论》,说的就是资本和劳动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在整个社会分配中,资本占优,劳动相对劣势,这一次疫情,无疑会加剧这种情况。

实体经济萎靡 金融化趋势进一步凸显

第四个情况是,经济可能会陷入长期停滞,主要的因素是实体方面。因为疫情,大家都按了“暂停键”,现在看起来,“暂停键”可能按得很长,疫情要真正过去,还需要有效的疫苗研发出来,这恐怕得到2021年甚至2022年之后了。这意味着,疫情导致的经济停滞会是长期的。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大量资金涌入虚拟经济,而目经济生活中本就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经济的金融化,这种现象,随着资金大量涌入虚拟经济而进一步的加深,乃至影响到经济的各个方面。

这就形成了著名的“金融周期”。原本的周期是经济周期,其基本动因是产品的生产过剩,经由物价涨跌、企业兴衰,周而复始。如今,由于资金大部分不进入实体经济,经济周期主要表现为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金融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调控政策施行之后,首先看到的是各类资产类指标的涨跌,如股市涨了、股市跌了,债市涨了、债市跌了,房价涨了、房价跌了,等等。这种“金融化”现象是非常不利,它使现有成熟的宏观调控工具、宏观调控政策、宏观调控理论都趋于失效。问题在于,由于事出紧急,即便我们知道传统工具失灵,我们还须沿用这些工具去应对危机,以解燃眉之急,根本顾不上这些措施之后会洪水滔天。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细思极恐。

“美元荒”强化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须警惕世界金融“去中国化”

第五个问题稍微远一点并且深入一点,这就是,疫情可能加剧“去全球化”的倾向,其中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去中国化”的倾向。迄今为止,已经有很多专家讨论了去全球化问题,关于产业链、价值链的断裂等等,这些都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因为大家封国、禁足,无法正常开展贸易活动,资本流动也基本上停止。在此状况下,这个世界有意无意地会出现“去全球化”现象。我作为中国的学者,特别关心的问题是,这个过程中,“去中国化”现象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这次危机刚开始时,全世界突然出现“美元荒”。历史上,美元荒出现过几次,最近的一次就是十年前的金融危机。每一次美元荒之后都产生了一个确定的结果,在专业人士眼中,美元荒通常都意味着某种国际金融格局的改变,改变的方向则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垄断地位的进一步强固,美国当然因此获益。

如何应对美元荒?现有条件下,只能是通过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央行实施货币互换来应对。所以,此次美元荒不久,就有九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这里有两个事情值得关注,一个签约的央行中没有中国的央行,第二个是,互换网络中的货币没有人民币。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在疫情中,虽说各国因“封国”而在实体经济领域被隔开了,以至于出现“去全球化”现象,但是,同样是危机,使得大家对美元需求更强了,正是这种“共同需求”将各国在金融上进一步联系在一起,而这样一个日益加强的货币金融网络中独独没有中国,没有人民币。这种可称为国际金融“去中国化”,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倾向。

这次危机以来,各国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已经安排了三次。如果再回顾历史,上一轮次贷危机时也有一波美元荒。危机虽然发生在美国,对美元产生冲击,但是危机发生后不久却出现了美元荒,这是实在无可奈何但又必须接受的事实。当时,即2008年,也有一个货币互换的协议,我们当时对此就做过研究,发现,这个货币互换协议来者不善。如果联系到当时美国高调推出的“环太平洋的贸易协定,即TTP,情况就更为明显。在这个协议中,多数环太平洋国家都参与了,包括像越南、文莱等,但是,独独也没有中国。我们当时就指出:贸易协定中排除中国,货币金融协定中没有中国,中国明显被孤立了。这意味着,“去中国化”的倾向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此次疫情进一步发展了,这非常值得关注。

还有一个佐证。大家知道,数字货币Libra的2.0版出来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字货币是以五、六种货币来定值的,而这个定值的“货币篮子“里也没有人民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国际上特别是国际金融领域,一个排斥人民币、排斥中国的同盟正在形成。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让人民币强起来,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当然,作为基础,更少不了让中国强起来。

必须深化经济改革 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面对这次疫情,金融领域受到了一系列深刻冲击。面对冲击,中国很难独善其身,只能争取相对好的结果。好在中国比较早地度过了第一个阶段,稳步地复工复产,各方面都在恢复过程中。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领域应当加快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描绘了周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蓝图,按照这个蓝图去施工,将中国比较快地建设成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当务之急。

金融体系中,必须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把货币推出去。货币推出去也不是说推就推,实际上又归结为金融改革的问题。所谓推出去,不是说让外国人持有人民币,而是让他们持有人民币定值的金融资产,比如,人民币定值的股票、债券、住房等等。总之,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地金融对外开放,进一步地把国内金融体系市场化,让国际投资者愿意、能够持有人民币定值的资产,这样人民币国际化才能稳步推进。

总之,如果说过去很多矛盾都还潜在的话,那么疫情把很多矛盾都揭开了。面对矛盾,中国肯定毫无畏惧,继续按照既定的方向,推进我们的经济发展,这个方向就是加快改革、深化改革,相信中国能够率先走出衰退。

谢谢大家。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