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4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秘王明博古等“28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最终归宿

[复制链接]

2039

主题

2984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6828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16:40: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共党史上著名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指的是以下29个人 :

王明、秦邦宪(博古)、 张闻天 (洛甫)、王稼祥、盛忠亮、沈泽民、陈昌浩、张琴秋、何子述、何克全 (凯丰)、 杨尚昆、夏曦、孟庆树、王保礼、王盛荣、王云程、朱阿根、 朱自舜、孙济民、杜作祥、宋潘民、陈原道、李竹声、李元杰、汪盛荻、肖特甫、殷鉴、 袁家镛、徐以新。

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旧照

1929年夏,莫斯科中山大学举行大会,听取并讨论学校支部局的报告,由于分歧很大,会议最后只好进行投票表决,结果大多数学生反对这个报告,只有29个人支持,其中的徐以新因为年纪小、个子低、态度也不坚定,还只是个团员,被称为半个。据参加过这次大会的毛齐华(曾任浙江省政协主席)回忆,"28个半布尔什维克"的提法是中大学生余笃三(曾任红四军政委,1933年被张国焘杀害)为了挖苦这些人而叫出来的。以后的王明宗派集团就是从这29个人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没有记录,29个人的名单并不确定,后来流行的29人名单中的有些人(比如王明)并未参加那次大会。不过,王明宗派集团的主要成员基本上都包括在这个名单里了。

莫斯科中山大学旧址

"28个半布尔什维克"有4名女性,即孟庆树、张琴秋、朱自舜、杜作祥。

在这些人中,有的人存在着特殊关系,如 :沈泽民和张琴秋当时已是夫妻 ;孟庆树当时是王明追求的对象,回国后也成了夫妻 ;朱自舜是孟庆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时最好的朋友。

"28个半布尔什维克"回国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其个人命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王稼祥到达中央苏区后, 坚定不移地支持毛泽东担任红军领导工作,在遵义会议和反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斗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

张闻天也站在正确路线一边,在长期的工作中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

秦邦宪在"七大"上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在领导 《解放日报》、新华社以及同国民党谈判的斗争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

杨尚昆、张琴秋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为党做了很多工作 ;

何克全 ( 凯丰 ) 在遵义会议时仍坚持不改,但最终纠正了错误 ;

夏曦在一次战斗中牺牲, 被追认为烈士 ;殷鉴则在唐山煤矿时被捕牺牲 ;

李竹声、王云程、孙济民、 盛忠亮、汪盛荻、朱阿根等人回国后,脱离了革命队伍, 成了中国革命的叛徒 ;

还有一些人,回国后表现平平淡淡,如王保礼、李元杰、肖特甫等人,远不如当年那样"领风气之先";

而教条宗派头头王明与其妻孟庆树,对自己的错误始终不思悔改,一错到底。

1938年国共合作时期驻武汉的中共领导人,左起:周恩来、博古、王明、叶剑英

这29个人都走完了各自的人生之路,其归宿各不相同,大致分为四类,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类 开国元勋

●杨尚昆(1907—1998)

【杨尚昆】28个半中的很多人虽然曾经一度辉煌过,但后来的结局都不大美妙,只有杨尚昆是个异数。除了文革期间一段外,他基本上是一帆风顺,直至最后成为国家主席。究其原因,大概是杨的性格比较平和之故。他回国没多久就担任中宣部长、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等高级职务,其时正是王明路线猖獗之际,但他并没象其他人那样满口教条、满脑宗派、骄横跋扈。遵义会议后投向毛泽东,任三军团政委时甘当彭德怀配角。抗战时当北方局书记,后来当军委秘书长、中办主任,仍旧不事张扬,踏踏实实干自己的事。大概就是这种性格得到了毛邓的赏识而得以重用。1980年代成了中国共产党、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领导之一,是中共八大元老之一。至于晚年形成杨家将势力并最终受挫,主要是乃弟的关系。

1933年,(左起)叶剑英、杨尚昆、彭德怀、刘伯坚、张纯清、李克农、周恩来、滕代远、袁国平等人在福建合影

左起陈云、杨尚昆、彭真、周恩来

●张闻天(1900—1976)

【张闻天】曾化名洛甫。洛甫是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理论水平极高。不过,早期的他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学理论有些食古不化,思想观念充斥着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对毛泽东符合实际的政治军事路线缺乏了解,他一度支持张国焘,批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态度非常激烈,用词也非常尖刻。在遵义会议上出任中共名义上的领袖,会议后虽然与博古分道扬镳,但教条主义宗派主义观念仍未从思想上真正得到认识,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对四方面军的态度就是新形势下的新表现。一四方面军的分裂张国焘应负主要责任,但洛甫博古等人会师之初的简单粗暴态度也有相当责任。后来要把总书记职务让给张国焘也证明了他的不成熟。不过,从此以后,洛甫基本上是有功无过了。一直担任中共名义领袖直到194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庐山会议上的表现更是达到了让人钦敬的高度,明知毛泽东对他心有芥蒂,明知支持彭德怀可能会身败名裂,但为了捍卫真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毅然站出来表明态度,可歌可泣。

张闻天与毛泽东、周恩来、陈毅

●王稼祥(1906—1974)

【王稼祥】王稼祥是个典型的书生。终其一生,书生本色不变。他到中央苏区最早,曾以"摇鹅毛扇子"(陈伯钧语)的身份,参与任弼时顾作霖对毛泽东的围剿,但一旦认识到毛泽东路线的正确,就第一个从王明宗派阵营中杀出来,毅然站到毛的一边。这时,任弼时、顾作霖、邓发、项英、刘伯承正在宁都会议上对毛大加挞伐,博古的临时中央也是在一年后才来到苏区。这就是书生本色,只认理不认人。后来,王在遵义会议上把毛推上了领导岗位,自己也被选为中共军事负责人之一,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多年。又在1938年带回共产国际的指示,击败了王明的挑战,对毛来说,可谓功莫大焉。毛是个恩怨分明的人,因此一直重用王,长期担任军委副主席,王在七大落选中委后毛专门为他说情,十大时又安排他进中委。王稼祥的性格内向,善思考不善交际,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多年,除军团级的领导认识外,对军师级的干部竟然都不认识,不免给人一种孤傲的印象,七大中委落选,这是重要原因之一。毛泽东了解他的性格,在延安曾安排他担任中央国际政策研究室主任,但他对这件工作没兴趣,也不认真抓。毛那句名言"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就是批评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于1974年去世。

1931年苏区中央局成员合影,右一为王稼祥

1956年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王稼祥与毛泽东、邓小平商讨工作

●陈昌浩(1906—1967)

【陈昌浩】陈昌浩这个人在28个半中比较另类。首先,他是唯一一个真正指挥军队的统帅;其次,他的功大过也大。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壮大他功不可没,西路军的毁灭他也罪责难逃。他精明强干、英勇善战,对敌斗争坚决,他冒着风险坐飞机向黄安城里敌人扔手榴弹的故事很一直为四方面军的人津津乐道;但张国焘为了清除异己,残杀红军将领,他又是重要帮凶。28个半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宗派思想严重,但表现形式前后不同。早期是从中央到各根据地当钦差大臣夺权,打击当地老干部;后期则是在各自独立的根据地形成新的宗派。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这一点特别明显,洛甫、博古、凯丰等(甚至包括李德)为了维护中央派的利益,对四方面军大加打击;陈昌浩则站在新宗派一边,对中大的一帮老同学充满敌意,关键时刻不顾大局,追随张国焘南下。在这方面,洛也好、陈也好,眼光显然都比毛泽东短浅,不知道大敌当前,联合御侮是第一位的,可惜当时毛泽东还不能完全控制局势,结果酿成了一四方面军分裂的悲剧。西路军受挫后,陈昌浩性格变化极大,晚年胆小怕事,豪气全无,文革时更是选择了自杀之路。这一点和李立三很相似,李立三也是早年大权在握时狂得没了边,饱受挫折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文革初以自杀了断,但陈昌浩人品不如李立三。

陈昌浩在苏联学习期间

●张琴秋(1904—1968)

【张琴秋(女)】战争是残酷的,对男人如此,对女人尤甚,敢于直颜面对这种残酷的女性都是伟大的,张琴秋就是位伟大的女性。张琴秋不是那种花瓶似的女性,她曾经担任过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妇女独立师长,还亲自指挥打过仗,这种经历在中共女革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后来没有离开军界,她很可能会成为55将军中唯一的女中将。张琴秋长得漂亮、能歌善舞,但经历坎坷。1904年11月15日生,浙江桐乡人。1924年4月,经杨之华和中共上海地委负责人徐梅坤的介绍,张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同年11月转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11月,张琴秋与沈泽民举行了新式婚礼。1925年11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26年5月,张琴秋生下了女儿张玛娅。由于生孩子,张琴秋留级一年,与博古、杨尚昆、李伯钊等成为同学。1931年5月任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妇女独立师长。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张琴秋身为师政治部主任,不得不离开她的丈夫沈泽民,而且这一离开就是永诀。到川陕后,她和曾中生等人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做斗争,遭到了张国焘的打击报复。1936年7月,在第三次过草地之前,张琴秋与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结婚,婚后不到一年,又赶上西路军失败,孩子在戈壁滩一出生就死了,然后又被马家军俘获,吃尽千辛万苦,颠沛流离,直到抗战爆发才被周恩来营救出来。好不容易回到延安,又受张国焘牵连被粗暴批判一通。不久,陈昌浩赴苏联,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而无法回国,第二次婚姻再告结束。后来与老战友、原四方面军总医院院长苏井观结婚。1949年10月任纺织工业部部长。1964年,身为卫生部副部长的苏井观因病去世。不久文革爆发,张琴秋因不堪凌辱,于1968年4月22日跳楼身亡,以死抗争。1979年4月,平反昭雪。回顾这位奇女子一生,真如古人所言,红颜命薄呀。

红军最高女将张琴秋

张琴秋与茅盾(左1)等合影

●凯丰(1906—1955)

【凯丰】原名何克全。凯丰这个人很有意思,尽管他曾经贵为政治局委员,但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中央台曾演《延安颂》,很多人看完后,疑问这个政治局开会时频频露面的凯丰是干什么的?凯丰最著名的事情就是他在遵义会议上指责毛泽东"不懂马列、只读过《孙子兵法》"(其实当时毛还没有读过《孙子兵法》)。当时,博古下台已定,凯丰依然坚定的支持博古,是很讲义气的行为,不过,这种义气此时并无积极意义,实质是顽固的宗派主义观念,对党和红军是有害的。不久,他改正错误,长征路上在与张国焘路线错误的斗争中,凯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党的七大上,凯丰本是中委候选人,但伍修权发言揭发他在遵义会议上的表现,并反对他做候选人,结果凯丰被撸了下来,这也说明他并不是多么有代表性的人物。凯丰对敌斗争还是很坚决的,曾被敌人逮捕坐牢,坚贞不屈,不久被营救出狱。长江局时期,凯丰对王明的做法是不满意的。还有,著名的《抗大校歌》就是他写的,他还主持过延安文艺座谈会。曾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总书记,1955年在中宣部副部长任上病故。

凯丰(前排左2)与中央领导合影(1937年)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凯丰同志

●徐以新(1911—1994)

【徐以新】16岁时就追随周恩来参加过南昌起义。从苏联回国后分配到鄂豫皖根据地,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鄂豫皖苏区的外交委员会主任,年仅20岁。到川陕苏区后负责与杨虎城部的统战工作,与杨签定互不侵犯协议,派武志平建立秘密交通线。后因反张国焘被关押,直至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才被释放。延安时期先后任鲁艺政治部主任、中直机关党委书记兼中央管理局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驻外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等,文革后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1994年逝世后钱其琛曾撰文悼念。

徐以新陆红夫妇及孩子在延安窑洞前

1945年中共"七大"代表徐以新(左一)、蔡畅、陈赓合影

●王盛荣(1907—2006)

【王盛荣】1907年生,湖北武汉人。1926年5月参加革命,7月参加共青团,任童子团团长,从事青年工人工作,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5月转为中共党员,同年调武汉任中共湖北省委交通员。同年9月到上海。11月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文化班学习。1930 年10月回国,任共青团上海沪西区委副书记,1931年11月至1933年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苏区中央局委员、少先队总队长。当时同在团中央工作的陆定一、张爱萍晚年回顾往事时对王当时的左倾宗派行为都颇有微词。王盛荣曾于1931年当选为中革军委15位成员之一,按说他跟军队没什么关系,这点让人不解。1937年11月任汉口八路军办事处高级参谋。1938年起历任新四军第八团政治委员、中共河南省豫南特别区委员会书记、新四军挺进支队政治委员、中共豫南省委委员、中央管理局秘书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1945年底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嫩江省工委委员、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兼卫戍司令部政治委员。1950年3月至11月任重工业部副部长,中南工业部副部长,兼有色金属管理局局长。1952年"三反"运动中受迫害,1953年至1957年任中南工程局企业处副处长。1957年任湖北省冶金厅副厅长。1959年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9年彻底平反。2006年9月1日13时50分在家乡武汉去世,终年99岁,中央政治局委员俞正声专程前去看望。

左一王盛荣,左二吴溉之,左三曾国华,左四徐文烈。1948年在齐齐哈尔军政大学。

2006年王盛荣百岁寿辰留影

第二类 革命烈士

●秦邦宪(1907—1946)

【博古】原名秦邦宪,王明的挚友,王明去苏联之后的中共领袖。两人的思想观点、作风都很接近,都是严重的教条主义者、宗派主义者,所以王明逃跑时把中共中央放心的交给了只有24岁的博古。两人的区别在于王明更自负,对党、祖国更缺乏责任感。而博古因为到了中央苏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严酷性,自己不懂军事,知道只靠背马列教条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因而缺乏自信,于是先把希望寄托在李德身上,后发现李德不行,压力沉重,湘江失败后曾想自杀,遵义会议中失势(仍是党的领导人),虽不大情愿,但还是把总书记的位置交了出去,说明他还是有一定责任感的。遵义会议后,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也解散,虽然他的宗派主义思想大大弱化(并未消除,长江局时代又有所表现),但教条主义思想仍根深蒂固。在延安主持解放日报时,办报方针仍然充斥着党八股。所以毛泽东针对这些教条主义者搞延安整风,整顿党风学风文风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有些人想否定延安整风,是不对的,整风后期康生搞抢救运动、肃反扩大化是错误的,但不能因此抹杀前期思想整风的重大意义。总体而言,博古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远远低于洛甫王稼祥,而对革命事业的破坏则甚大。1946年在重庆飞往延安的飞机失事中死亡。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博古同志

●沈泽民(1902—1933)

【沈泽民】茅盾的弟弟,张国焘红四方面军的部下。资格很老,中共还未成立时他就是党员了,是上海小组的成员之一。参加革命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虽然天资聪颖,革命热情很高,但他这类人小资情调比较严重,理想主义色彩较浓郁,而对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患有严重的左派幼稚病。一旦掌权,必然好心办坏事。他到鄂豫皖后是张国焘排斥异己、打击老干部的重要帮手。张国焘率四方面军西征后,他率25军坚守根据地打游击。刚打个胜仗,形势略有好转,就又忘乎所以,再次左倾盲动,结果使部队遭受重大损失,无法在当地生存,只好北上长征。他也于1933年11月病逝于红安。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是无庸置疑的,但对革命事业的伤害也是很大的。由于他的表现,中央对他的评价一直没有明确,直到1963年他的遗骨重新安葬,名字后头才加上了"同志"二字。

沈泽民与张琴秋新婚合影

1963年4月15日,张琴秋(右)和女儿玛娅出席沈泽民遗骨移葬仪式。

●夏曦(1901—1936)

【夏曦】早年参加新民学会,1921年入党,后到毛泽东主办的湖南自修大学任教。大革命时期在湖南与郭亮齐名,当过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中共五届中央委员。由于他在1933年到1935年间在湘鄂西苏区三次"肃反"的过程中造成了红二方面军4万人以上死亡(包括洪湖红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段德昌和毛泽东诗词中"我失骄杨君失柳"中的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在长征中落水无人救助而死。因为他是在长征中死的而得以成为"烈士"。他也算个老革命了,其阅历和王明这帮书生完全不同,真搞不懂他怎么会和他们搅到一起。按理说,把夏曦放到革命烈士一类里实在是太抬举他了,因为他对革命事业造成的破坏比国民党几十万人的围剿都厉害。要是当初不是把他派到湘鄂西,而是派到中央苏区,有毛泽东这位老大哥镇着他,可能他不至于变得那么疯狂。我怀疑夏曦后来杀人杀得都心理变态了,后来溺水而死算他运气。夏曦的罪恶表现让我们看到,不受监督的权力实在是可怕。

红六军团长征途中攻克湖南省新化城后部分干部合影。前排左起第三人王震,第四人夏曦,第五人肖克。

●陈原道(1902—1933)

【陈原道】回国后先后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顺直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1933年被叛徒出卖被捕,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其妻刘亚雄也是苏联留学生,曾任顺直省委秘书长,解放后任劳动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刘亚雄之父刘少白更是传奇人物,他曾是山西的大地主、省议员,后受女、婿感召,追求进步,遣散家财,参加中共,是和李鼎铭齐名的两大开明士绅,解放后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刘亚雄的儿子刘纪原是遗腹子,曾任国家航天局长,中共中央委员。纪原的意思就是纪念陈原道。

●宋潘民(1909—1933)

【宋潘民】又称宋盘民、宋盘铭,张国焘红四方面军的部下。从苏联回国后,分配到湘鄂西根据地工作,曾任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少共中央分局书记,红叁军九师政委。地位和鄂豫皖的陈昌浩相同,但命运却大相径庭。他因不满肃反扩大化,被同为28个半的夏曦作为改组派抓了起来,后贺关(贺龙和关向应)趁夏曦不在把宋释放,夏回来后,又把宋抓了起来并于1933年12月公审枪毙。

●殷鉴(1904—1937)

【殷鉴】1931年任中共顺直省委书记,在华北唐山煤矿进行工运时和薄一波一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关在北平军人反省院(即著名的草岚子监狱),为所谓"61人叛徒集团"的成员,在薄一波等人被营救前病逝于狱中。

●何子述(1901—1931)

【何子述】湖北应山人。早年考入武昌高级师范学院,1922年加入中共。曾任中共武昌高级师范学院支部书记,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政治部党务科科长兼湖北省党务训练班训育主任、代理校长。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任中组部干事,中共北方局工运负责人。曾与王明博古王稼祥一起反对立三路线,受到李立三处分,被派往天津工作。1931年6月因叛徒出卖在天津被捕,1932年被国民党处决。六届四中全会上,因米夫的压力,何子述等四人的处分被撤消。

第三类 可耻叛徒

●王明(1904—1974)

【王明】原名陈绍禹,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人物,1931年在前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出任中共领袖,就此依助外力爬上中共最高位,从此完全唯苏联人马首是瞻。毛泽东曾评价他是:对别人(苏联)的事考虑得太多,对自己(中国)的事考虑得太少。属于老一代的香蕉。为人专横跋扈,心胸狭窄,又严重缺乏自知之明。写的歪诗不过是顺口溜的水平,却自视甚高,还出版诗集。1931年到1937年在苏联,其间毛泽东取得对中共的领导权,批判王明的路线。王明回中国后与毛泽东展开争论失败。1956年赴苏治病,中苏关系破裂后,站在苏联一边批判中共,与中共为敌,1974年病死于莫斯科。客观的说,王明在建国初期对国家的法制建设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毛主席、谢觉哉和王明

王明书籍

●孟庆树(1911—1983)

【孟庆树(女)】安徽寿县人,妇女运动领导人,王明夫人。一个非常霸道的女人,王明也让她三分。1926年3月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五期女生队,曾任中共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兼资料室主任。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为中山大学第三期学生。1930年回国,被分配到上海沪东区委,在妇委会做女工工作,11月与王明成婚。1932年王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孟庆树随往。1937年11月回国。1983年病死于莫斯科。

王明与孟庆树合影

●李竹声(1903—1973)

【李竹声】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1931年1月回国。1931年9月,被王明指定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博古(秦邦宪)指定为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书记。1934年6月被中统逮捕,特务向他劝降时辩不过他,后派高级理论特务劝降成功,遂叛变,并供出盛忠亮地址,使其随后被捕。后任中统科长,成为国民党反动派骨干。解放后被抓获,1973年病死狱中。

●盛忠亮(1907—2007)

【盛忠亮】又名盛岳。1923——1926年间,曾在北京法政大学读书,从事学生运动,任中共北京地委宣传部秘书。1926年10月,被选派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秋,被派赴苏俄远东地区工作,1932年8月调回莫斯科,1932年底回中国,曾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宣传部长。1934年6月李竹声被捕后接任上海局书记。1934年10月被李竹声出卖后被捕,由其女友秦曼云(关向应曾经的夫人,也是叛徒)劝说,遂变节,当了中统特务。1937年后参加抗战,1943年任中国国民党驻印远征军特别党部书记长,协助郑洞国转战印缅战场;1945年,留任国民政府外交部,并出任民国政府驻乌拉圭大使、伊拉克大使;解放前夕逃往海外,之后移居美国。1984年杨尚昆曾以莫斯科中山大学校友身份邀请盛忠亮访问大陆。2007年在美国病死。盛忠亮曾撰写了关于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的回忆录《莫斯科中山大学与中国革命》,全书共十五章,记述了中山大学从筹办到结束的全过程,以及该校的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的食宿和业余生活,描写了该校与国民党、共产党和苏共的关系,写了冯玉祥、宋庆龄访苏的情况,还写了中山大学反托派斗争和有关"28个半布尔什维克"的问题,以及中共"六大"的有关情况等等。现在最流行的28个半的名单就是出自他的这本书。

盛岳(右)与妻子秦曼云合影

(一对善终的夫妻叛徒)

●王云程(1905—1969)

【王云程】又名王云成。曾任中山大学支部局组织部副部长。1931年任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32年2月任团中央书记,后兼任上海局常委。1933年被中统逮捕,遂叛变并加入中统,使罗登贤廖承志等被捕。解放后被人民政府公安司法机关依法逮捕法办,长期监禁。1969年11月被处决。新版中央委员大辞典说王云程是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王荩仁的别名。

●孙际明

【孙际明】又名孙济民,曾任团中央组织部长,与王云程同时被捕叛变。

●朱阿根

【朱阿根】又名朱志远,朱琪。上海工人。曾任中山大学支部局组织部副部长。1931年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沪西区委书记,1933年6-1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并担任全总上海执行局职工部长。同年冬,赴中央苏区,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执委委员,后任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副委员长,1934年7月任委员长。同年10月参加长征,遵义会议后,奉命和罗明一起留在贵州开展工作,未及开展工作即被黔军犹国才部逮捕,旋因证据不足先于罗明获释。据《罗明回忆录》载:罗明夫妇获释后到上海找党,再次被捕,朱琪已成为叛徒,指证罗明为共产党员。后来当了国民党特务。解放后曾与胡均鹤一起被上海公安局扬帆使用,以特反特。高饶事件后与胡均鹤等一起被捕。

●汪盛荻

【汪盛荻】又名王胜弟、汪辉,从苏联回国后担任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是江苏省委书记王明的得力助手,后因叛徒出卖而变节。1949年配合程潜为湖南和平解放做了不少工作,1950年被错误处决,1983年平反。

第四类 其他

●杜作祥(1907-1997)

【杜作祥(女)】又名杜绰强,也称杜作强,湖北秭归人,陈昌浩的第一任妻子。1925年考入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加入中共,同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与陈昌浩结婚。1930年回国后,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妇女部部长兼中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1934年6月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入狱,1936年9月获释,被迫脱党。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杭州公路工程处、浙江医药公司、浙江省税务局工作。1957年被定为"叛党分子",开除党籍。后任杭州工业学校、杭州商业纺织学校、杭州化工学校俄文教员。1965年退休。1982年撤销叛党结论,恢复党籍。1997年2月11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0岁。

●袁家镛(1905—1991)

【袁家镛】又名袁孟超、宋三。1933年曾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后任全总党团书记。1934年6月与李竹声等16人被中统逮捕,1934年11月保释出狱,改名严英。后在中统监视下,主编《世界文化》《中苏文化》杂志。1947年8月任上海法学院教授。为革命做过一些有益工作,参加反蒋活动,营救地下党员。1949年5月,先后在上海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任教授兼任马列教研室主任。1958年支边到吉林省长春市,任吉林财贸学院教授、科学研究室主任、论史教研室主任。因受饶漱石案牵连而被捕,被认定为中统特务。1978年释放后,任吉林财贸学远财经教研室主任、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全国财经院校《资本论》学会顾问。1986年平反,恢复党籍。1991年逝世。

著名经济学家袁孟超

●朱自舜(1909-1996)

【朱自舜(女)】又名朱自纯、朱子纯,孟庆树的好友。原籍四川省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浙江省临海县(今临海市)东塍镇绚珠村李敬永妻。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在重庆从事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1927年被派往武汉江岸铁路工人区区委工作。1928年受党组织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共产国际秘密通信学校学习。1928年六大期间,朱自纯与邓颖超、刘伯承、陈学熙(临海人)、瞿景白、孟庆树、陈绍禹、沈泽民、何叔衡、刘伯坚、徐特立等49人被列为指定参加及旁听代表。又参加共青团"五大"秘书处工作,后又到共产国际东方部做党的机要工作。在莫斯科朱自纯结识了李敬永,二人志同道合,相互钟情。1931年党派二人回国一起作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的绝密通信工作,由此结为伉俪。1933年由于叛徒出卖,朱自纯与李敬永一同被捕,乘即将临产之机借包衣服取下作警报用的窗帘布,保护了组织。因叛徒不知其真实身份,又即将临产,遂允其假释就医,意在放长线钓大鱼。不料朱自纯却机智地甩掉特务跟踪,跳车逃脱,当夜离沪到杭州面见夫兄李瑾侯设法营救李敬永,因此早产,落下重病。1937年,同李敬永一起找到党组织,被派往敌人内部做情报工作。后再度与党失去联系。虽重病缠身,环境险恶,始终积极找党。新中国成立后,朱自纯在高等教育部等单位从事新中国的教育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后,当终于对她作出了政治历史清楚的结论,并从新回到了党组织中。(可想而知此前是什么一种状况)评价她"一生热爱党,以党的事业为重,工作勤奋,任劳任怨,为革命事业做出了毕生的贡献"。(可说是盖棺论定吧) 1996年,朱自纯在北京病逝,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李元杰

【李元杰】淡出政治、平淡生活。

附不同声音:

李敬永(1902-1987),浙江省临海县(今临海市)东塍镇绚珠村人,李瑾侯之胞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5年3月加入共青团,是临海乙丑读书社首任主席,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海市徐家汇区区委委员。1926年受党委派秘密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校中兼任翻译,先后担任过本年级(13个班)的中共宣传委员,全校学生公社教育委员会主席、翻译班党组长等职。1929年,与秦邦宪(博古)、黄文杰等一起考入莫斯科共产主义科学院中国问题研究所研究生。1931年,被派到共产国际秘密训练班学习无线电通信和密码,任中国组组长,年底回国后,曾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秦邦宪的机要员,负责上海中共中央的机要工作,以及党中央、共产国际和中央苏区三者之间的绝密通信联系。与朱自纯结为伉俪。同时兼任中央宣传部干事,以史琪、泗琪、乐思等笔名为党报《红旗》、《斗争》写文章。1933年3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叛徒只知李敬永是留苏的中共党员而不知其工作职务,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始终没有暴露真实身份。其间,在党组织和其其亲属的积极艰难和多方营救下,终于保释出狱。(保释就是交保释放,是要履行一定手续的,至少是有人替他画押签字了的)1934年出任临海县海门东山中学代理校长,与该校美术教师、中共党员陈叔亮等秘密开展党的地下活动。1937年,李敬永找到党组织,经组织委派进入国民党空军,任前敌总指挥周至柔俄语翻译,兼任空军上海通信器材修造厂厂长。1948年策动陈芳允等留在上海不去台湾,自往大夏大学任教授。受党组织派遣策动舟山蒋军柳际明起义未成。1950年4月调往北京,历任教育部翻译室主任、中苏友协总干事、高等教育部专家工作室副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室主任等职,1961年反右倾,下放河南百泉农专任教授、教务长,一年后平反。"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残酷批斗,1978年后平反昭雪,作出了政治历史清楚的结论以及"该同志热爱党,忠于革命事业"的评价。离休后安排杭州生活,1987年病逝于杭州,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有新的资料出现之前,说这位曾任本年级(13个班)的中共宣传委员,全校学生公社教育委员会主席、翻译班党组长等职,与秦邦宪(博古)、黄文杰等一起考入莫斯科共产主义科学院中国问题研究所研究生的李敬永就是李元杰,应该是李冠李戴。这样,东塍人就可以自豪的说:二十八个半,我们东塍镇就占了一双。

李瑾侯(1898--1991),曾用名拱衡,浙江省临海县(今临海市)东塍镇绚珠村人,李敬永之胞兄。1916年12月毕业于省立六中,1923年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1926年去广州,出任虎门要塞司令部主任秘书(要塞司令王萼邻村岭根人,与蒋介石保定同学,因为蒋出主意制造中山舰事件而获职)。同年北伐开始,出任北伐军东路军总司令部军法官(东路军指挥何应钦)。1927年至1938年期间分别任金华、建德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福建省会公安局主任秘书等职(局长同村同族人李进德,台州中学同班毕业同学)。1939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回乡与地方缙绅创办战时东塍补习中学,出任校长。1946年至1948年出任江苏省高等法院检察官,审理汉奸案件。1950年11月为临海县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6年起为县政协一至七届委员,又由于和周至柔的小学同窗(中学高周二届)好友关系,任县七、八、九届人大代表,政协六届常委,三届社会联络组副组长,县归侨联合会副主席。

瑾侯先生一生的最大失误是在营救了胞弟李敬永以后,没有设法将其送到苏区。致使胞弟失去了一个成为杨尚昆式大人物的机会而受冷落抱恨终生。

●王保礼

【王保礼】又名王宝礼。苏州工人,曾任中山大学副校长(花瓶性质)。后淡出政治、平淡生活。

●肖特甫

【肖特甫】淡出政治、平淡生活。

附录: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简介

莫斯科中山大学旧址

1920年5月决定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全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招生对象是苏联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王一飞、柯庆施、彭述之等首批去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东方大学中国部改名为孙逸仙大学,又叫中山大学。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选送一批人去中山大学。张闻天、叶剑英、王稼祥、秦邦宪、罗亦农、许光达、杨尚昆、伍修权、乌兰夫、廖承志、刘伯坚、谭平山、蒋经国、屈武、谷正纲等都在东方大学或中山大学学习过。1923年以后,朱德、邓小平、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聂荣臻、李富春等从西欧转到莫斯科东方大学。1926年中山大学在校生340人, 1927年达到800人。到中山大学1930年关闭止,留学生总数当在千人以上。另外,1922年联共(布)远东局在满洲里开设政治学校,毕业后分送苏各大学续读,共接收中国学生310人(广州180,上海、北平、天津共100,湖南、云南、黄埔军校各10人) 。

莫斯科中山大学

莫斯科中山大学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我也来说几句吧!人生苦短何必为这小事儿记仇呢?开朗就好、想开一些、看开一些。其乐乐不如众乐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