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4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必为“状元村”空心化唱哀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4 08:0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必为“状元村”空心化唱哀歌

背景:近日,一篇名为《培养出18位博士硕士“状元村”,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的报道引起关注,讲述了山东泰山脚下的洼里村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40年来走出了9位博士、9位硕士,以及将近60位大学生。然而,这些在城里做了教授、公务员的后生,却无法反哺更多,也无力阻止故乡的空心化。

新京报发表孟然的观点:因为贫穷,所以把一切希望寄托于孩子上学、考学,在所不惜,最终在城市里扎根的孩子,同样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对父母堪能照应,对家乡则难以顾及——洼里村的故事,在山东以及全国很多地方也在上演。那些“衣锦还乡、给乡亲分红包盖别墅、让故乡一夜之间旧貌换新颜”的故事,只存在于极少数。在求学和工作的这些年里,我遇到了不少来自山东的同学、同事。他们很多人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真实。在学习上表现为认真,在工作中表现为踏实,在交往中则又表现为真诚。他们或许不及城市里长大的人有悟性、博闻强识,甚至有时候缺了一些年轻人的闯劲,但却在持续努力够到自己所能及的更高且更安稳的地方。所以我的很多山东同学都考上了公务员、高校老师,进了事业单位。这些职业意味着,他们很难大富大贵,难以成为“马云”,难有余力回报家乡。但不可否认,这种稳定感为他们摆脱了儿时贫困带来的那种不安。他们靠读书走出乡村,用工作建立自信,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人生的方向——教育能够如此重塑一个人,足矣。对此,没有人有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评他们对故乡的“无能为力”。他们更不必接受人们阴阳怪气的嘲讽——“读了博士能怎样?”读了博士是不会怎样,但高等教育首先教会人们的,是对自己负责,是更独立的人格和思维。他们在城市里贡献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样,“乡村振兴”也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完成——是建立更集约更高效的现代农业;是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去深耕农村这片沃土;是用高速信息传播和开放的市场,把农产品纳入“大流通”;是用更好的待遇和更广的前景去吸引“新农民”

小蒋随想:一些人的情愫,可以理解。但在感性的同时,也得理性。说实话,“状元村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多少有点矫情。因为,社会也好,乡村也罢,核心是人。人的命运改变了,就是最大的改变。多一人改变命运,不仅是个人之幸,也会为社会多贡献一份力量。衣锦还乡,造福乡里,固然“喜大普奔”,但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样值得尊敬,不能说人家“忘本”。一些穷乡僻壤空心化说明,越来越多人正在靠自己的努力、以各种形式去外面的世界谋发展,这是好事,证明人们有了更多的机遇、更大的选择权乃至迁徙的自由。换一个角度,如果许多人都窝在“穷窝”里“等靠要”,这样的“人丁兴旺”,难道是我们乐见的吗?进一步看,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虽然很多人的脑海里存在乡愁,但有些乡村终归要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历史舞台。淡出的方式会是什么呢?这需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比如,生存条件太过恶劣的地方,应该进行整体搬迁;空心化严重的小村庄,不妨“抱团重组”;许多地方取消农业户口,有的城市已不设落户门槛,人们更可选择在适合的城镇就业乃至安家。努力引导、帮扶、将有关工作落到实处,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相比空有哀叹,真抓实干才有意义。该淡出的终要远去,该兴盛的会势不可挡地前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过程中,管理者也不能遗忘年老体衰、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群体,这是社会应有的温度。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