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4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状元村”空心化不能苛求“状元”来振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3 20:0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培养出18位博士硕士“状元村”,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新京报昨日的一篇深度报道,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

报道讲述了山东泰山脚下的洼里村作为远近闻名的“状元村”,40年来走出了9位博士、9位硕士,以及将近60位大学生。然而,这些在城里做了教授、公务员的后生,却无法反哺更多,也无力阻止故乡的空心化。

因为贫穷,所以把一切希望寄托于孩子上学、考学,在所不惜,最终在城市里扎根的孩子,同样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对父母堪能照应,对家乡则难以顾及——洼里村的故事,在山东以及全国很多地方也在上演。

那些“衣锦还乡、给乡亲分红包盖别墅、让故乡一夜之间旧貌换新颜”的故事,只存在于极少数。对绝大多数如我一般的“第一代移民”来说,在城市里扎根、抚育后代,已经耗尽几乎所有气力。

在求学和工作的这些年里,我遇到了不少来自山东的同学、同事。他们很多人身上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真实。在学习上表现为认真,在工作中表现为踏实,在交往中则又表现为真诚。他们或许不及城市里长大的人有悟性、博闻强识,甚至有时候缺了一些年轻人的闯劲,但却在持续努力够到自己所能及的更高且更安稳的地方。所以我的很多山东同学都考上了公务员、高校老师,进了事业单位。

这些职业意味着,他们很难大富大贵,难以成为“马云”,难有余力回报家乡。但不可否认,这种稳定感为他们摆脱了儿时贫困带来的那种不安。他们靠读书走出乡村,用工作建立自信,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人生的方向——教育能够如此重塑一个人,足矣。

人的成长背景、眼界见识可能千差万别,但理性思考的能力却是互通的。对于没有背景、没有指路人、没有依靠的农村“漂一代”来说,在能力范围内选择最有把握的人生道路,让未来稳定地向上延伸,是他们做出的理性抉择。城里的娃都在拼“起跑线”,而对他们来说,要到达别人的起跑线可能需要先翻越一座山。

对此,没有人有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评他们对故乡的“无能为力”。他们更不必接受人们阴阳怪气的嘲讽——“读了博士能怎样?”读了博士是不会怎样,但高等教育首先教会人们的,是对自己负责,是更独立的人格和思维。[url=]在情感上,他们有改变故乡的愿望,他们或许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出把力”,但这并不是他们必尽的责任和义务。[/url]

他们在城市里贡献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样,“乡村振兴”也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完成——是建立更集约更高效的现代农业;是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去深耕农村这片沃土;是用高速信息传播和开放的市场,把农产品纳入“大流通”;是用更好的待遇和更广的前景去吸引“新农民”。

这些“农事”对村里走出的“状元”们来说,并非所长,也贡献不了太多。但他们在城市里扎根,却给了乡村发展一种信心和力量:努力与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不只是个人的,也可以是整个贫困人群的。

□孟然(媒体人)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