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微言网

搜索
查看: 8381|回复: 0

把“女人不上桌”解读成“礼”,是对礼的歪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2 08: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一篇文章《春节嘲讽山东人是一种文化堕落》。作者所说的对山东人的“冷嘲热讽”,主要体现在有人拿山东媳妇不能上桌吃饭来说事,“仿佛山东人活在大清朝一样”。

我母亲的家乡是山东兖州,所以我算是半个山东人,对山东的口音和食物有一种近乎天然的亲切。最初看到该文标题的时候,深有共鸣——最讨厌动不动贴地域标签的做法,个体差异远超过地域共性,不管什么原因,不管是嘲讽哪个省份,都是一种“病”,名曰:思维“懒癌”。但点开细读,却发现这位作者不仅文不对题,还结结实实地给“礼义廉耻”泼了盆污水,哪里是在反驳别人对山东人的嘲讽,简直就是“高级黑”。


山东媳妇是不是真不能上桌吃饭?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新京报一篇报道,描写山东鲁中的小村子于庄就有“女人不上桌”的旧俗,家中女性成员以前经常吃残羹冷炙,但这样的陋习正在失去人心,年轻一辈不愿墨守成规,老一辈的人也不再坚持老礼儿。老人也承认“以前谁家女人上桌笑话谁,现在谁家新媳妇不上桌笑话谁,男人吃饭女人看着,确实不是那么回事。”而北青报的一篇报道,同样讲的是山东人回乡,90后小伙子王严带着新媳妇回家,就完全没遇到这种旧俗,所以,他认为“很多信息是外界对我们的一种误解”。


这很好理解。《晏子春秋》有云:“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即使同是山东,也可能是各有各的规矩,没见过不代表以前没有,这里有也不代表别处都有。每个人描述的只是“局部的真理”。

我听母亲讲过山东老家“女人不上桌”的习惯,隐约记得我小时候家中来客人,母亲忙菜后必不肯马上来坐,总要大家先吃别等她。明面上的原因是要走热菜,但回想起来,走菜就是借口,母亲多少还是受旧俗影响的。但这终究是老黄历了,当年女人孩子不上桌,多是因为穷,家中请客当然要尽着客人,而男子是主要劳力,饮食上有所倾斜亦是生活所需。母亲回忆旧俗时也连带着感慨,她小时候过年,每人能分到一片肉已经很幸福了。这样的陈年过往,我这个中年人听来多少还能有些感同身受,90后00后们怕是觉得如天方夜谭了吧。

理解旧俗,更容易明白为什么它会被“唾弃”。它所依附的经济基础和价值观念都变了,请客吃饭也好,过年聚餐也好,不再是难得的“打牙祭”,女性也早不再受困于厨房灶台,更不用说什么“男女不同席”之类的陈芝麻烂谷子。女人们又还有什么理由不能与男人们一起吃饭?即使有个别地方仍然守着陈规,但大多数人都不会觉得这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

那篇文章奇就奇在,明明这是一个被大多数人抛弃的旧俗,作者却还要为它攀附存在的理由,硬是扯上“礼义廉耻”的儒家大旗,非要说,媳妇不上桌是礼,是孝,是教养。

为什么忙乎的都得是婆婆、嫂嫂和媳妇呢?为什么男人们就“自然”不用做饭烧菜呢?如果儿媳一起吃饭就是对做饭的婆婆不孝,那儿子们怎么就可以自顾自地吃饭,忘了辛劳的母亲呢?在作者眼里,孝只是对女人的要求?

至于教养,怕是作者对什么是教养有误会吧,一起吃饭成了没有教养的事?

人当然要守礼,礼是制度、规约、是人与人相处的规则,有的是明文公示,有的则是约定俗成。但它并不是一份几千年不变的固定格式合同。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这是自然而然的。动不动摆出“古礼”来吓人的人,往往是最不知礼的。

记得李敖在自传里写过一段往事,父亲去世,他拒绝烧纸、诵经,也不给来吊丧的人磕头,甚至没有哭。长辈们觉得他不懂事不知礼,说“按古礼,不能这样干吧?”李敖便回答说,按《墨子》母亲要殉葬,按《礼记》父亲不能火葬,要按哪个古礼?李敖为人固然有争议,但这番反驳倒是真过瘾。

能融入现代文明并被发扬光大的礼,核心必然是平等和尊重。(马青)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