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微言网

搜索
查看: 9197|回复: 0

那些为缅共冲锋的知青们,失去国籍下场悲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5 16: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76年MZD主席去逝前后,中国派往缅共的军事顾问组,分批分期的撤回了国内。送行时,知青们的哭声响彻孟古河,从此,他们成了没有国籍的人。
    中国不再公开对缅共给予支援,而这些知青因为自愿输出革命,已经失去了中国国籍。当初,加入缅共时,还有人问:“革命关系能转到国内吗?”,现在都成了泡影。至于他们如何恢复国籍,归国安置,均无人提起。
b8b6f50b6bc7456fa58c7d20a103e3a3.jpeg
    文革期间,一群被输送到云南的老知青,怀着切·格瓦拉一般的骄傲,加入了缅共,在缅甸的热带丛林中进行了15年的战争生涯。
    当1989年最后一个知青怀着壮志未酬的心境,带着被战火创伤的肢体回到国内,这场历时20年、国家耗资300个亿的中国知青运动到此就终结了。
    鲜为人知的是,在知青中曾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怀着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奔赴金三角战常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革命的激情使老人也犯下年轻的错误,更何况他们-这些心怀世界勇于牺牲的世界革命中心的革命青年。
    生命往往无法预测,当这几千名20岁上下的中国知青在浓黑的夜色中偷偷越过国境线,怀着崇高的理想奔向彼国枪声和树木一样密集的丛林时,一个个惨痛而悲壮的故事便拉开了序幕
    王曦就是他们中的一员。金三角搏命15年,能活着回来,他是荒唐岁月里“输出革命”的幸存者。还有数以千计的知青,葬身在缅甸冰冷的土壤中,留下面向东方的无名荒冢一堆。
69c32923a2bd4324af72e08caf0b2352.jpeg
    1968年1月1日,缅甸共产党借势而起,在中缅边境孟古建立了东北军区。自此,那个50年代初因革命失败而销声匿迹十多年的缅共,竟然又复活了。支援这支武装被我国认定为对“共产主义事业”义不容辞的“国际主义义务”。
    孟古河,中缅两山间夹着的一条小溪,宽不过10米,却还得脱鞋卷裤腿涉水而过,凡是投身缅共的中国志愿者都要在此偷偷涉过此河,因此被称为“裤脚兵”。1970年5月19日,王曦跋涉到了孟古河畔,随身行李只有《革命烈士诗抄》和艾芜的《南行记》两本书。这一天,恰好是他20岁的生日。
    这拨下乡知青,在经历了“红八月”的激情和“上山下乡”的迷惘后,他们开始憧憬成为“国际主义战士”。王曦因为父亲头上那顶“国民党军统特务,中美合作所刽子手”的大帽子,早被收拾得求学无路、报国无门、生存无计,似乎只有战死沙场,才能一雪前耻。
    新兵队里没有一个缅甸人,完全是知青世界。缅共不仅有个“知青旅”,而且每个营还各有特色。
7d7c83e27834416aa86f4debc060429b.jpeg
    在303特务营,老高三知青较多,都颇有书香子弟风度,被称为“秀钉子营”。3031营,华侨知青和昆明知青各半,昆明知青中又以在瑞丽下乡的知青为主,他们背倚瑞丽江,在自己家门口打仗,被称为“门坎猴”。3032营,大多数都是初一至初三的四川人,他们特别能喝酒,人人的性格都被熏陶得和60度的老包谷酒一样火爆刚烈,俗称“火枪营”。3033营的昆明知青常年累月钻山沟打游击,都是些不修边幅,神头二五的老兵油子,被称之为“痞子营”。
    娘子连有百十号小姑娘,她们要么抬着伤员,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高射机枪,和男人们一样冲锋在前。在缅共的历次战役中,都是知青连队打头阵,他们高大、勇猛、忠诚、狂热,牺牲前高呼着“毛主席万岁”,创造了一个个“黄继光”般的英雄传奇。
    1968年中国出版了《格瓦拉日记》,不知有多少中国知青怀揣着它或是手抄本投身异国,到底有多少人跨过孟古河,奔赴了缅甸战场。
2d13736e61644082bef6de211166f12b.jpeg
    有的说5000,有的说2000,无法统计。一位曾经在金三角征兵站工作多年的游击队干部回忆说:最多一天曾经创造日接待中国知青600人的纪录。据非官方材料透露,仅下乡高峰的1969年5至8月,参加游击队的中国知青达千人之多。
    1970年12月底,中断了三年多的中缅两国外交开始有了恢复迹象。知青们尴尬的发现,阵前的奈温政府已被中国接纳。为此,缅共军区中方顾问组首长郭副政委,向部队作了内部报告,强调中国对缅共的支持不会改变。
    该报告还特别强调了国内对“中国人自愿参加缅共的问题”的态度和政策,并说在70年8月,中央军委已下达文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参加缅共牺牲的同志,其家属与解放军待遇同等。
4d53b7d123da4fd8ab2cc42c02e17a29.jpeg
    为此,缅共还为每个献身者出具了一张类似“革命军人身份证”的证明文书。图为证明文书。
    林彪事件之后,国内的知青政策也开始松动,招工、招兵、上工农兵大学、走后门回城之风渐起,外五县知青开始寻找新的人生变革之路。
    滇缅路上,老知青们从车窗里探出头来,冲在异国一侧小路上独行的新知青喊道:“喂!替别人当炮灰的同胞们,回头吧,我们有救了。”
    大部分知青战友已经逃了回去。但像王曦那样家庭背景太糟糕的,成了坚定分子留了下来。1976年MZD主席去逝前后,中国派往缅共的军事顾问组,分批分期的撤回了国内。送行时,知青们的哭声响彻孟古河,从此,他们成了没有国籍的人。
    中国不再公开对缅共给予支援,而这些知青因为自愿输出革命,已经失去了中国国籍。当初,加入缅共时,还有人问:“革命关系能转到国内吗?”,现在都成了泡影。至于他们如何恢复国籍,归国安置,均无人提起。
05fb3d8117484b00a62cd452461d26c8.jpeg
    直到1980年,中国才开始正视这些缅共老兵的性质、身份和退伍回国问题,并且出台了一个并不尽如人意的接纳、回归政策。
    不过,见到这条政策时,王曦哭了,如同无人认领的孩子找到了亲娘。此后,为了办好手续,名正言顺的脱离缅共,王曦经历了耗时三年的漫长等待。一边等,一边打仗,好几次险些命丧黄泉。为了全身而退,他只好一走了之。1985年,在离开故土15年后,王曦抱着两岁的儿子来到了浊浪滔滔的缅甸楠佧江边,留影为证,开始了逃亡之旅。
    他用一个月的时间,流浪到了萨尔温江以西的九谷,又在中国边境畹町镇,花二十元钱买了个假通行证,最终偷渡回国,抱着儿子登上了开往昆明的长途客车。回国路上,他又一次跨过了孟古河。
152cb34d28e74e26878d69a1b0e8dbdf.jpeg
    现在,在距缅北“果敢国门”不远的一座小山上,仍然保留着一座鲜为人知的“烈士陵园”,是当年“缅甸共产党果敢县委员会”为“缅共人民军”死亡官兵所建。其中不少死者是来自中国的知青。
    中国知青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动荡的年代把他们的青春一卷而去,留下的只是创伤、磨难、迷茫和痛苦的回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