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59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当受骗,这不是有没有知识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14:1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有媒体报道,北京九旬退休高工两年内被“易宝林养生馆”骗光全部积蓄,数额高达300多万。事件缘起于一次免费的足疗,之后在诱导下一步步消费,甚至连收据都被骗走。在新闻中,老人的“国家某研究院的退休高工”身份被拎出,在新闻评论中,也不乏对这一身份的揶揄。这似乎是一种大众认知:上当受骗,是由于知识不足,只要具备足够的知识,行走江湖便无所畏惧,足以免于被骗。而当“高工”被骗,反倒是引发揶揄一片的笑谈了。
  事实是如此么?检索新闻可以发现,近年来被骗的案例,高学历不在少数,“清华教授被骗1760万”“一女博士被诈骗85万”“大学生被骗15万负债累累”,照例并不缺乏社会阅历的影视演员都会被骗——“汤唯在上海工作期间,遭遇电话诈骗被骗21万”。这还是具有眼球效应的新闻,结合生活中的案例不难发现,学历、职业、年龄、性别、阅历,究竟哪一个可以真正让人免于被骗的风险?揶揄高工被骗的网民,会不会是把自己看得太精明、把高工看得太单纯、把骗子看得太低能?
  从新闻中可以看到,这家“易宝林养生馆”,可以说早已疑点重重:店内无执照、无公开电话、无价目表的“三无”养生馆,号称自己是“在全国开了100多家连锁的品牌店”,堂而皇之存在多年;2015年7月14日,因擅自改变登记事项,被北京工商朝阳分局记录在案;2016年9月12日,因登记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取得联系,被北京工商西城分局列入企业经营异常目录,2017年5月重新取得联系后被撤销;2015年,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事涉“易宝林国际科技有限公司”、因诱导消费而起的民事诉讼案,最终,法院判决因证据不足,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
  这些,都没有阻止有人前仆后继地上当受骗。
  在构建了庞大复杂的治理体系的现代社会,真正能防骗的,不是个体的知识、防骗的窍门、以人性恶为心里预设而形成的行为模式,而只能是制度。在现代社会,有效率的治理模式应当能将个体的私生活与公共社会作责任区隔,它应当能让个体以“单纯”的方式、甚至是像个“傻子”一般生活,对人报以信赖,不至于凡事本能地质疑基础的商业伦理、法律底线。个体不应当被推到与骗子斗智斗勇的一线,承担起一系列诸如看执照、查资料、判断药品是否合规等等一系列将个体能力逼至极限的行为,而是应当将诸如资质认定、合法性判断等交由有责部门,让这种底线合规成为个体参与社会生活毋庸置疑的前提预设。
  这也是为什么有知识的人未必能免于防骗,任何人的知识都有盲点。再者说,仰观天象、俯察万物的知识,为什么需要降格乃至庸俗化成对他人处处设防的生存智慧、练达潜规则的市侩哲学?需知,“高工”“教授”“博士”都掌握不了的“知识”,不过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性要求。当社会上的个体越来越精明,越来越“主动”地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去填补公共治理,这种个体对机制的责任倒灌,未必是令人乐观的现象。
  美国有一个传奇性的巨骗弗兰克·阿巴内尔,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先后冒充过飞机驾驶员、儿科医生等,用各种手段诈取几百万美金,二十一岁前便成为许多国家通缉的要犯。自1974年出狱以后,他协助FBI抓获了一大批金融骗术高手,并为银行等设计防伪支票,他现在是联邦调查局的研究员和外地办事处的顾问与讲师。这不妨视作一种启发,当一起诈骗案例发生,不是围绕着当事人学历的揶揄,再加几条小提示、小窍门;而是机制要围绕着案例、诈骗者,再填补一个可能存在的漏洞。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