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868|回复: 0

小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别忙着褒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2 08: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丨尼德罗

这两天,清华附小2012级4班的学生,和苏轼一起成为了网红。原因是在迎来苏轼980周年诞辰之际,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其中,这个班级的孩子用课前演讲了解苏轼生平,在晨读时间吟诵苏轼的诗词,暮省时间进行游戏飞花令,临摹苏轼的书法和画作,还跟着老师一起品读苏轼,甚至写出不少研究苏轼的论文。

在流传甚广的论文中,《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可能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力。文章的几位作者利用大数据搜索,整理了苏轼诗词的高频用词,还展示了研究过程中克服文献查找困难的解决办法。此外,像《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等视角独特的文章,也不胫而走,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总体上,舆论的褒奖态度十分明显。原因很好理解,清华附小孩子们的做法,其实就是欧美发达国家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做法。他们上课不会仅靠教科书,更不是填鸭式、单向度的模式,而是发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尽可能利用手头的资源进行创新学习。从这一角度来看,清华附小的素质教育已经大功告成了,这不就是很多人脑海中素质教育的理想类型吗?

对清华附小的孩子表达赞赏、羡慕之情的同时,亦有不少人哀叹中国教育发展的极度不均衡。不过,均衡问题毕竟不是重点,更多人的疑问或者困惑在于,为何清华附小的孩子可以这么牛。答案当然五花八门,但在我看来,大抵可以归为三个层面的因素,分别是:社会整体的进步、清华附小占据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家长的投入程度。

第一原因可以用心理学家詹姆斯·弗林发现的“弗林效应”来说明,即今天的普通人比1900年时95%的人要更聪明。原因在于工业、技术革命对日常生活本质特征进行了改造,这些改造使得我们现在用来准确解决各类抽象问题的时间日益增多,而这些抽象问题正是智力测验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比如大数据的概念和操作办法,搁在50年前专家都不会,但今天大数据应用已经满天飞了。

第二个原因不用赘言,清华附小虽然在海淀区家长眼里,还不是最顶尖的小学,但放眼全国,绝对让无数家长艳羡。而且,除了师资,清华附小的隐性优势在于背靠清华,家长出身清华的比例较高,高知家庭的比重较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个原因我认为最关键,那就是这一次论文研究中,成人的参与比例、尺度和点在哪里。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他们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到底发挥了什么效用?一些孩子也在论文中承认,论文是在“爸爸”指导下完成的。这也让很多媒体提到“好爸爸”的重要性。但指导并不构成问题,关键在于成人指导的边界何在。

清华附小据说是北京优质小学里边比较放得开的学校,抓得不算很紧。但不管松还是紧,校领导、老师和家长都免不了在竞争中产生焦虑情绪。也许比的不是成绩,而是素质教育,类似苏轼研究成果的,班级公号一发,阅读10万+,点赞能破六七千,这构成了一种新的荣誉来源。要知道,这种竞争范畴打破了原来班级内、学校内或者学校间的格局,而是变成了网络世界里的较量。

这种突破小社群、小团体的竞争,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好事。巨大却虚幻的荣耀,可能会让孩子的自我认知发生失调。假如其中成人的“指导作用”被刻意隐藏,对于孩子心理的影响更是糟糕。这不仅因为成人的代劳会让孩子丧失“犯错机会”,也会让孩子陷入成人世界的荣耀幻影中。但愿,公众如潮的褒奖不会带给清华附小孩子隐性的负面影响,不会让孩子们学习的初衷扭曲。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