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2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毒地修复,污染者当承担“无限责任”

[复制链接]

7976

主题

7979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4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08:3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简称《草案》)通过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的分组审议,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万鄂湘建议,把《草案》第三条中规定的“污染担责”改为“损害担责”。

“污染担责”和“损害担责”,虽然只有两字的差异,但是内涵却大不同。“污染担责”又被称为“污染者付费”,这样的“担责”大多是一次性的“给付”,只对污染承担有限责任,治污之后若有后遗症,无法进行责任追溯。

而“损害担责”则意味着一种无限责任:一块被污染的土地,无论已经几易其手,无论年代多久远,这块土地的污染治理都应由污染者承担,必要时还要追究行政乃至刑事责任。相对于“污染担责”,“损害担责”适用的范围更明确,污染主体及责任承担形式也大为扩展。

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强调“损害担责”,无疑有着现实意义。事实上,国内发生的多起毒地事件中,污染者的责任并未得到彻底的追究。2014年,原武汉农药厂所在的汉阳赫山的一地块,农药厂搬走后,为修复这个地块,政府前前后后花了4个亿,钱基本上由财政承担。

土地转让,不能连带治污责任也一同“转让”了,工业企业或搬迁或关闭时,应当通过相关强制程序,对该地块污染情况进行排查和评估,查清污染含量、种类及其来源,最终对污染地块作出责任认定,明确相应的费用分担机制。在这种“损害担责”的机制下,才能避免土地带毒流转,让污染者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不能让地方政府盲目兜底。

而对于污染者无力担责,如企业破产倒闭,以及许多历史遗留的污染,通过污染者“损害担责”,显然无法完成污染土地的治理。这时才有必要让政府承担起“兜底人”的责任。对此,《草案》要求,不仅各地要安排专门资金用于土壤治污,国家还将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设立中央和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

土壤污染的治理周期长,投入大,如之前被曝光的河北污水渗坑,一个渗坑的治理就要几千万,作为地方财政是难以负担的,设立专门的防治基金确有必要。而解决基金“钱从何来”并不困难,可从每年的排污收费及污染罚金,以及土地出让金中抽取一定的比例。

在政府兜底之外,以市场化思维,鼓励企业参与土壤治污,也不可或缺。《草案》提出,国家采取有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经济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参与土壤治污。政府可以考虑给治理者提供土地和相关政策,以企业的力量实现污染治理,来减轻财政负担。

土壤污染的治理,责任和资金是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草案》提供的解决思路——污染者负责、政府兜底、社会参与,是多元化的社会共同治理格局,在此也期待,污染者“无限责任”和政府非盲目兜底的指向也能嵌入其中,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提供更足动力。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