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公车涂脸谱叫好
公车改革已有二十年历史,直到今年,终于从有了实质性进展。各地有的公布控制性目标预算,有的公开拍卖现有车辆,有的严格管理制度,规定公车与官员同步双休,有的加设卫星定位装置,严密监视公车外出行踪,有的按职级实行车补,有的则运用“防伪标志”的做法,在公车首尾两侧喷涂或加贴“公务用车”字样,以方便百姓和媒体识别和监督。
雷声轰鸣了二十年才见雨点,可见车改的艰难和效果的金贵。然而,看到这些车改举措,如果说是破冰之举不如说太低估了改革能力;如果说克服了一点积弊便是多大的进步还不如说是一种尴尬。多年来,公车一直在一片公愤声中逆势发展,在“车改”的口号下野蛮繁殖。“一餐一头牛,座下一栋楼。公务无国界,天下任我游”至少是十年前的民谣,也是许多大小官员的生态写照,其中以公车为荣、以豪车为贵更是他们的心理实际,只认定因公消费有理开支,何曾理会这是贪腐的变种!于是公车争数量斗奢华之风历久不衰,成了“三公”消费的大头。
中国历来讲究官本位,讲官的品位待遇,尽管有人也说“高处不胜寒”,不过口是心非而已。盘点自杀的官员,有相当一部分缘于“原地踏步不得志”。也难怪,待遇往往随位的升迁水涨船高。同时官员习惯了的官场规则之一不仅是官越大车越豪,而且与豪车的情结难分难解,官车依附如血肉相连。虽然时势倒逼车改必行,但有如医生长了背疮,自己即便狠得下心,如何下得了手?时务使然,“旧习惯”不改也得改。顾念不误公务,又“杜绝”私用,于是出现了公车涂脸谱的变化。无论如何,略胜于不改,给个“出彩”也应该。
为公车涂标志,并非如京剧脸谱,一看便知忠奸。重要的是“三观”过硬,“三公”才能为公。特殊行业着装戴工作牌,共青团员戴团徽,是自豪,也是自律。1993年毛泽东百年诞辰时,党员曾兴起戴有“共产党员”字符的胸章,不无光荣和自警的意义,但是不久便消失了,真有点可惜。但愿公车脸谱表里如一,百姓自会称善叫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