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对杨振宁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八二老翁二八娘”的肤浅认知上。
昨天下午,官方突然曝出杨振宁逝世。而在此前一天,某南方报还煞有介事地辟谣,随后秒速删除了相关报道。 杨振宁逝世后,舆论的情绪多数都是深切怀念。也有一些杂音,主要停留在一些争议话题上,却看不到他在科学界的重大贡献。 这么说吧,物理学上的四大顶流,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还有一个就是杨振宁。爱因斯坦终生未解决的四大难题,他一个人就解决了三个。 而且,他还是穿越百年时空的活化石。很难想象他曾与爱因斯坦、费米、费曼、西蒙斯等科学巨匠一起工作过,亲身经历了世界顶级科学的逻辑学和方法论。 他不仅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其“宇称不守恒理论”,是科学界公认的开创性理论。比这个诺奖更厉害的其实是大名鼎鼎的“杨—米尔斯方程”,直接推动了7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
这样一个牛人,很多人却习惯用花边新闻的思维去评判是非功过。而一些媒体也显得非常不严肃。明明杨振宁确实身体不适,非要急着辟谣,结果不到12小时谣言就真的成了遥遥领先的预言,让公信力尽失。 事实上杨振宁的离世,是有迹可循的。上午10点半,杨先生“还挺好”,到11点半却“突然不行了”。这个时候其实也就是时间问题,和当年袁隆平院士一样,而我们少数媒体并没有吸取教训,再次跌入先辟谣后打脸的大坑。
这就是抢发新闻的代价。杨振宁的离世,引发全球科学界、政界乃至普通民众的集体悼念。清华大学官微变成灰色,并降半旗志哀,师生自发在“归根居”前献花;海外学界纷纷发文,称其为“20世纪最后一位物理巨匠”。
杨振宁的科学地位,无需赘饰,早已载入人类文明的星辰大海。他在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千年不变的对称信仰,开创了粒子物理新纪元。 但诺奖之于杨振宁,不过惊鸿一瞥。
真正奠定其科学史地位的,是他在1954年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理论,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并列。 规范场论,不仅统一了电磁力与弱力,更为后来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石。此后数十年间,超过7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皆源于杨振宁的理论框架;6位菲尔兹奖得主的工作,直接建立在他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之上。
他是唯一入选《自然》杂志“过去1000年影响世界的20位物理学家”的华人,与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玻尔等并肩而立。美国物理学界称他为“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
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解决了什么,更在于他开辟了人类认知的新疆域。他以数学之美,揭示了自然之真;以东方之智,照亮了宇宙之秘。他让中国人第一次在世界科学之巅,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巨人,却在晚年饱受争议,甚至被部分舆论污名化。
争议之一:为何未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国? 有人质问:钱学森、邓稼先皆毅然归国,你杨振宁为何滞留美国?殊不知,杨振宁所学为理论物理,彼时国内既无实验条件,亦无研究基础。若强行回国,不仅无用武之地,反可能中断其科学生命。 更何况,1950年代美国禁止中国博士回国,钱学森尚且被软禁五年,杨振宁又岂能例外?正如他本人所言:“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这份改变,恰恰是反哺祖国的隐忍。
争议之二:与李政道“反目成仇”。 两位天才的合作与决裂,是科学史上一段公案。因论文署名排序、诺奖致辞表述等细节,二人渐行渐远,终生未再和解。 但历史不应以道德绑架天才。科学史上,牛顿与莱布尼茨、爱因斯坦与玻尔,亦曾有激烈争执。真理之辩,本就容得下锋芒。杨振宁与李政道,皆以科学为志,非以私怨为业。他们的分歧,是思想的分岔,而非人格的污点。
争议之三:82岁娶28岁翁帆。 这段相差54岁的“忘年恋”,曾引爆舆论。有人嘲讽“八二老翁二八娘,一树梨花压海棠”。但21年来,二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 翁帆陪他走过百岁人生,照顾起居,整理文稿,甚至在他百岁高龄时,仍陪他出席学术活动。杨振宁说:“青春不仅是年纪,更是精神。翁帆让我保持年轻。” 爱情本就不是算术题,而是心灵的共振。外人无权指摘,时间自有公论。
争议之四:反对中国建设高能对撞机。 中科院院士王贻芳说:巨型对撞机再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但杨振宁坚决反对:花费上千亿建造对撞机,不值得,就算造出对撞机,也没有人会使用,白白为他人做嫁衣。 与此相对应的是,杨振宁很早就建议发展芯片行业,如今回过头来看,哪一个建议都体现了顶级科学家的战略眼光。他并非反对科学,而是反对盲目烧钱。这份清醒,恰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杨振宁的争议,多源于误解、偏见与道德绑架。但历史终将证明:真正的大师,从不需要迎合庸众的口味。他只需忠于真理,忠于祖国,忠于内心。
正如新华社长篇悼文《科学的星空,他已归航》中写的那样:从清华园“出发”,遍历世界科学巅峰,最终回归故土……杨振宁的每一步都是个人与民族命运的紧密交织,每一步都以心系家国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不灭的印记。
对于杨振宁的赤子之心,文章写道:特殊时代背景下,杨振宁无时无刻不眷念着祖国,寻找和利用一切机会为国效力,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赴美深造;归国定居清华园后,呕心沥血投身基础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向宇宙问路,为祖国燃灯。这是来自国家最高规格的“盖棺论定”。是对杨振宁科学贡献、家国情怀、历史地位的终极认证。
他不仅是科学家,更是中国科教事业的燃灯者:他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募资超1500万美元,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顶尖学者;推动设立“求是奖”“何梁何利奖”,激励无数青年才俊。
他更以一生之行,为中华民族注入了科学自信:“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作用。”这份自信,比任何论文、奖项、理论,都更珍贵。
此刻,当我们回望杨振宁的一生,看到的不仅是科学的高峰,更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他以科学为笔,在人类认知的边疆,写下华人的名字; 他以家国为纸,在民族复兴的征程,点燃自信的火种;他以人格为印,在时代喧嚣的洪流,守住知识分子的风骨。
他曾是少年,负笈远游,志在千里;他曾是游子,漂泊半生,心系故土;他曾是巨匠,登临绝顶,仍念众生。
他的一生,是科学报国的典范,是文化自信的象征,是民族复兴的注脚,是东方智慧的灯塔。 有大境界者得高寿。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一个值得仰视的顶级科学家。
作者 | 燕梳楼
相关阅读
爱如星火耀人间一一从杨翁之恋谈婚姻观
爱是百年之后的成全
微言杨振宁先生的胸怀
|
|